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鄭州晚報:肯不肯"做好人"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15: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鄭州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南京《金陵晚報》等媒體報道,撿到170多個錢包歸還原主並多次為生病孩子捐款的南京“最美環衛工”沈現臺,近日給當地媒體發去短信,希望求得表揚,哪怕是一本榮譽證書也好。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做好事不僅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反而還遭到嘲笑。為此,幾日前,《中國青年報》就“如何營造做好人的環境”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中,72.1%的人表示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不讓好人吃虧;70.0%的人指出要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所謂“好事”,一般來説,就是指“利他”。有無數的“做好人”者證明,一個從骨子裏或説天生就喜歡做好事的人,其實是不圖回報的,甚至不計個人得失。最近媒體報道的那位“最美女教師”,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學老師張麗莉捨身救學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在做好事之前想的是如何得到同等的回報,從主觀道德上來説,他不是在“做好事”(儘管客觀上仍有可能稱做是做好事)。我們常聽到做好事的人説的一句“這是我應該做的”也説明,很多做好事的人認為做某件好事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一個人不論多麼不計回報地喜歡做好事,做好人,這個人如果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相反,甚至因做好事、做好人讓自己有太大的損失,那麼,久而久之,很難説不會改變他對“做好事”的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一旦認定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不能做好事,不能做好人,或者説做好事、做好人就意味著自己要受損失、受傷害,而且不僅是經濟、物質上的,還會有精神乃至肉體上的,甚至做了好人就會失去尊嚴,難以生存,那麼,很難説他還會繼續堅持做好事、做好人。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是“社會的動物”。一個人完全離開社會,很容易成為“野人”,因此,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能不受到社會影響乃至同化。社會是善的,就容易讓這個社會的人變善,社會是惡的,自然也容易讓這個社會的人變惡。即使人真是“性本善”抑或“性本惡”,通過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一定會變得跟整個社會大體一致。一般來説,只有環境改變人,而個人很難改變環境。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一個社會中願意做好人的比例,一定是這個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通過這面鏡子,不難照出自己的問題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熱詞:

  • 做好事
  • 做好人
  • 鏡子
  • 社會環境
  • 中國青年報
  • 野人
  • 性本善
  • 金陵晚報
  • 社會影響
  • 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