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年度受爭議現象:加價頻繁 緣何而來?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3日 1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汽車之家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天,一個朋友非常激動的給我打了個電話,其大概內容是:“我買到了XXX車型,才加了1.5萬元”。聽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他能買到這款市面上很緊俏的車型而感到高興;但我又在反思,導致我的朋友雖加價購車,但仍然感到幸運的原因。

  其實“加價”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了。不僅在購車中存在,現如今,即便是買一部水果牌的手機也需要多花個幾百元。只是由於手機的價格相對汽車來説較低,因此,由黃牛便可操作,而汽車加價則多是由具有銷售資質的經銷商掌握。目前,市面上加價提車的現象越發頻繁,甚至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加價”二字,瞬間,那幾個頑守在加價一線的車型名稱便立即閃現。而隨著加價風氣的迅速蔓延,現在加價提車的方式也花樣百齣。

● “加價”提車方式多種多樣

  1.加裝飾

  車輛與配件、裝飾等混搭在一起銷售,是購車中的一種變相加價行為。這種加價行為在購車時比較常見,也是較為初級的加價方式。

  2.保險、保養在哪消費由經銷商決定

  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汽車經銷商單憑銷售汽車本身,能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少。而當消費者購車時,強行讓消費者在本店上保險、購買保養卡則成了經銷商獲利的途徑。這種行為,其實也是加價提車的一種表現。

3.運輸費

  一款新車上市後,一般情況,汽車廠商是會全國性的鋪貨。但由於地區消費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同一款車,一線城市的貨源緊張,而二三線城市貨源相對富裕。在加價賣車時,有些經銷商會表示目前手頭沒有現車,但可以從別的地區調車,但這樣就牽扯到運輸費的問題,從而告訴車主需要支付幾萬元的費用。但運送車輛的費用哪有這麼昂貴呢?一方面,經銷商購買外地貨源,相比之下要比從廠商進車價格高,從而這部分差價則讓當地經銷商賺取一部分費用。另一方面,在給予被調車經銷商一部分利潤的同時,本地經銷商無疑也會從中賺取差價,而這些費用全需要消費者掏腰包。

  另外,其實從外地調車銷售並非是安全之舉。首先,這種方式很有可能導致車輛手續不齊全,從而消費者無法順利上牌。另外,也無法保證車輛的出場時間,如果一旦是庫存車,那麼消費者購買後,直接影響的就是車輛的免費首保期限,以及日後的保修時間。

  4.直接加現金

  直接在汽車原本的市場指導價基礎上加價銷售,是越來越多經銷商選擇的方式。對消費者表達直接了當,“如果不加錢,就沒有現車,只能等待”!當然,根據車輛的價格高低、額外增加的錢也不同,少則幾千,多則十幾萬的情況都有出現。

  加價提車究竟緣何而來?

  可以説,現在的加價提車方式是多種多樣,以上提到的僅是幾種最常見的方式。但重點並不在這裡,而是按常理説,在産品指導價格基礎上額外付費,消費者是不能接受的。但為什麼還會有加價提車事件頻發、並愈演愈烈,甚至已經被默許成一種潛規則了呢?

1.産品本身誘人

  通過觀察,我們能發現,一般具備“加價資格”的汽車,多是品牌受市場高度認可、外形符合大眾審美、配置較為豐富,指導價格較為合理的車型。如果一款産品無人問津,那麼不用説加價,經銷商自然就會降價搞促銷了。

  2.廠商既無“能”,也無“為”

  在這裡,我指的無“能”,是車企的産能。往往一款車被加價,經銷商都會説是車企産能不足造成的,從而消費者則將矛頭轉至車企。當然,一款新車上市時,初期車企産能是處於爬升期階段,因此會出現産能不足,供不應求的局面。對此,有部分車企在不停擴産能,並不時抱怨産能不足的苦衷。在去年,某合資車企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媒體參觀工廠活動,意在向外界傳達市面上旗下車型緊俏,並非是一種“饑餓”營銷。

  然而,車企通過産量控制甚至囤貨惜售等手段,抬高車價的可能性我們並不能排除,但多數生産“紅車”的車企還是想試圖通過提升産能,來扭轉供小于求的供需關係。因為,他們知道,産能決定銷量,從長遠考慮,選擇擴産是對自身發展有利之事。

  另外,談到無“為”,這裡指的是車企對經銷商缺乏監管。車企與經銷商更多的是在一些産品交易、培訓等方面存在交集,而對於經銷商加價賣車,車企很難控制。某英國越野車品牌在中國的客服人員居然聲稱“廠家指導價只是裸車的價格,實際提車價格以經銷商報價為準。”從這一席話不難理解,廠商提供給經銷商更改車價的機會。

  當然,車企其實也有苦衷,某車企市場部工作人員曾向編輯透露,“目前,很難控制經銷商的私自加價現象。因為,目前車主額外支付的費用是不開具發票的,那麼沒有證據,即便追究其責任,也拿經銷商無可奈何。對於加價賣車,車企只能説不建議,但想方法禁止此行為的發生,不太現實”。

  通過以上我們能看到,車企更能主動控制的是自身産能的問題,而與經銷商的關係則屬於互相依存關,這也進一步導致,當經銷商加價賣車時,車企為了穩固銷量,從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理論上,車企會為每一款産品指定了價格的上下線,經銷商需只可在此價格區間內調配,但這個區間消費者是無法獲知的。事實上,加價提車現象其實並不是多數車企所希望看到的,因為,這樣無疑會使消費者失去信心,無形中損害自身的品牌形象。

  3.經銷商既“主動”也“被動”

  經銷商是和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因此,經銷商的價格,也就是市場終端價格。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對於經銷商而言一款暢銷車型必然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從而熱銷車型在經銷商手中也變成了變相加價、明碼提價的利器。

  不過,也有部分經銷商表示,廠家“搭配供貨”壓力大,加價賣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經銷商所言的“搭配供貨”的類型大致分為兩種,其一是在廠商供給經銷商車輛前,就已為車輛加裝了選裝配置,從而抬高車價。第二種就是廠商為經銷商搭配供貨。某豪華品牌經銷商曾表示,如果從廠商進一輛熱銷車型,那麼需要在搭配1-2款相對銷量欠佳的車型,如果不這樣,那麼得到熱銷車型的配額就相對要少。

  就以上經銷商的説法來看,由廠商轉嫁的壓力也導致經銷商被動將熱銷車型的價格抬高,從而挽回利潤。不過,對此,廠商則均持否認態度,有些車企還明確表示,加價提車純屬經銷商行為。而面對這種扯皮的現象,我們暫且無法判到底孰真孰假。

  4.國家相關部門反避稅背後的縱容

  苦於加價無奈的消費者本想通過國家政策為自己撐腰,但一則“加稅令”讓民眾傷透了心。今年,國家稅務總局對修訂車輛購置稅徵收管理辦法進行了研究,並起草了《車輛購置稅徵收管理辦法》修訂稿初稿,併發布徵求意見。

  其中顯示,修訂稿擬對購車款之外的售車增配費、裝飾美容費、加價費統一開票徵稅。也就是説,消費者不僅要為“加價”買單,還需要被徵收稅費。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不但沒有打擊購車加價的不良現象,還變相認可的這種行為。這不免讓無助的消費者,再次受到打擊。

  5.消費者從“拒絕”到“無奈”再到“默許”

  相信,每一個消費者都不願為車輛本身價格以外多花一分錢。但倘若一款擁有諸多賣點的産品在上市前半年便大肆做宣傳,而上市後,價格有較為合理。試問,又有誰不心動呢?

  『之前我們對某款熱銷車的市場行情做過調差,以上是網友對於加價發表的評論截圖』

  曾經有一位消費者告訴編輯購車時的親身經歷,其中購車心態發生了三個階段的變化。首先這位朋友非常中意一款德係車型,但去經銷商處詢問車價時,被商家告知由於廠方産能問題,目前現貨極少,如不加價,則需要等待一年左右的時間。當時,消費者聽完毫不猶豫的轉身離去了。

  過了兩個月後,朋友再次來到4S店(兩次並非同一家經銷商)問詢,想購買的這款車的供應情況。但經銷商給出的答案,與之前第一次相同,還是要加價。而重點是,接下來,這位朋友則與銷售討論起了加價的金額,與等待的時間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消費者的購車心理髮生了從不接受加價到慢慢接受加價的轉變。

  最終,這位朋友在反復的與經銷商協商後,終於決定加價購買自己中意的車型。也就是説,默許了加價行為。

『面對加價問題,有車主表示無奈、默許』

  為大家講述這位朋友的購車經歷,及面對加價提車的心理變化,並不是在指責他不夠堅定,而這樣的購車心態轉變相信也不只是個例。當迫切的佔有欲,面對經銷商給出的毫無誠意的等待時間,或許消費者只能默認加價。這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客觀上講,也是這樣的選擇,鼓舞了加價提車的不良風氣。

  除了部分消費者是出於無奈選擇加價購車,還有消費者存在一種買漲不買跌的購車心理,認為加價車一定是好車。但正是這種人云亦云跟風的錯誤消費觀念,導致加價排隊的大軍越來越多,為加價車提供了市場保證。

- - - - - - - - - - 分頁符 - - - - - - - - - -

  ● 面對加價提車 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果我説要面對加價車説不,肯定會有朋友回應這是廢話。但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概念是,加價買車其實是一種違法行為。雖然,加價購車的消費者是出於無奈,但即便如此,如果您妥協了,那麼就會提前于按正常購買規則等待購車的消費者先擁有,這樣則有失公平性,無形中損害了正常購車者的權益,是一種商業賄賂行為。

  另外,在經銷商層面,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除車價外,額外的費用是不開發票的,也就是説,經銷商的加價費用不會納稅,這是一種避稅行為;而利用搭售配件方式,變相加價也是一種不正當競爭,對於誘導、誤導消費者支付遠大於市場價值費用,則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除了提高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外,我們還需擁有正確的消費觀,理性看待“加價車”。不一定加價的車就一定適合自己。一款車被加價銷售,從某種層面上講,的確是消費者對其認可的一種表現。但是否能滿足自身購車需求,還因人而異。一味地選擇加價購車,只能哄抬市場售價,這是購車的惡性循環。其實,“加價提車”就是一場價格博弈戰,如一方妥協,那麼另一方則獲勝。如果,消費者能向“加價車”説不,其市場熱度降低了,産品價格就不會不合理的增長。

  編者語: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駕車出行也被越來越多人誤以為是一種品質生活、有面子的象徵。其實汽車並不是必須消費品。而如果是想擁有首輛車的消費者,其實也不用太過著急,因為畢竟已經渡過了這麼久沒有車的日子,不差那一年半載的等待時間。另外,還想跟想購買第二輛車,或第N輛車的消費者説,經濟富裕了,並不代表可以為“加價”買單,如果看上一款心儀的車,但又苦於沒有現貨,那不妨在開一段現有的車,邊開邊等吧。別急於一時,為“加價提車”編織溫床。

  廠商、經銷商、消費者就像是一條循環鏈,而國家政策則對這條鏈的運轉起指向作用。對於車企、經銷商而言,消費者購車的底線是等價交換。只要能保證價實、有車,就是一種對消費者的負責。無論是車企,還是經銷商都是商人,在保證利潤的同時,也需要多一些誠信、與責任感。而對於消費者來説,在購車時,還需在理性的天平上反復衡量,並知法懂法、合理維護自身的權益,向不良市場風氣説不。加之國家相關部門能夠有力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使車市擺脫惡性循環,回歸良性的軌道。(文/齊天翔)

熱詞:

  • 爭議
  • 加價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