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向高校放權或可破解教育難題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志靈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教改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政府與學校的關係,教育體制改革應當圍繞學校進行。目前教改都是圍著政策轉,3+X啊,平行志願啊,全部是國家政策層面的事情,從來沒考慮學校是什麼心情,學校的權力怎樣(3月12日《北京晨報》)。

  前幾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委員聯組討論會議上也表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比如説建立和完善中國現在的大學制度。“因為學校是教育的細胞,就像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樣,大學有活力就要有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這個規章制度要符合教學的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

  既然學校之於教育的作用就如同企業之於經濟、家庭之於社會,那麼增強學校尤其是高校活力,正如紀寶成代表所言,應該從教育改革的體制層面向高校放權。應該説,以高校為中心或者向高校放權,指向的都是增加高校在招生、教育等教育事務方面的自主權。僅從現實層面出發,就會發現此舉可以破解一系列的教育難題。

  比如,異地高考的難題。賦予高校更大更多的招生自主權,就能夠很好地破解這一難題。這是因為,異地高考之難,難在戶籍藩籬,而戶籍指標又是分配招生名額的依據。也就是説,在按照戶籍分配招生名額的制度下,高校的屬地性一定程度上已經異化為“當地人的高校”。如果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由高校按照教育規律自主招錄考生,高校更多考慮的是考生的現實能力或者未來潛質,而不會考慮八竿子打不著的“戶籍所在地”,從而繞開異地高考的戶籍障礙。

  再比如,素質教育有口號無行動的難題。這多麼年,素質教育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很大程度上與招生錄取唯分數馬首是瞻有很大關係。當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如日中天,素質教育推行起來舉步維艱也就理所當然。或許有人會説,在現行條件下,只有統一高考下的按分數錄取才是最公平的,大幅度地賦予高校自主招生權,會傷害到教育公平。

  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摒棄高考,而是可以考慮把高考從競爭性評價改變成資格性評價,即高考成績只是一個“敲門磚”,需要分數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申請哪一類大學,但是具體到考生能夠考取哪所大學,還需要具體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來設置更為個性化的測試項目,從而更加清晰明確地選拔出高校需要的考生來。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雙向的競爭淘汰機制,既可以讓高校通過“用手投票”引導考生更加注重素質提升和能力培養,又可以讓考生通過“用腳投票”來促進高校更加積極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當然,向高校放權不是簡單地“一放了之”,如果這樣的話,其結果只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應當加快推進高校去行政化,使得高校能夠按照“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的現代大學制度來運行,唯有如此,“被放權”的高校破解目前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才會有現實基礎。

熱詞:

  • 教育公平
  • 高校招生
  • 平行志願
  • 現代大學制度
  • 教育規律
  • 自主招生
  • 教育體制改革
  • 招生自主權
  • 招生錄取
  • 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