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張西流:“年賺七塊五”讓農民如何在田間體面勞動?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01: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者:張西流

  “2011年,由於生産成本上升了121.6元,農民種植每畝水稻純收益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國家糧食補貼,農民純收益只有7.5元。”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建議政府高價收糧平價售糧。(3月4日《鄭州日報》)

  “汗灑一畝田,年賺七塊五”,袁隆平透露的這種景況,正是當前農村種糧農民的真實寫照。試想,當種地不能保障農民基本生活需求時,讓他們如何在田間體面勞動?因此,袁隆平“政府高價收糧平價售糧”的建議,真正抓住了解決農村問題的“牛鼻子”。他既是雜交水稻之父,更是農民的兒子,因而他熟悉農村,關愛農村,他的工作,他的呼聲,均代表著農民的祈盼。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只要走進農村就可以發現,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從事農業生産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殘。農村勞動力“青黃不接”的情況,在各地相當普遍,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農村人多地少,是造成勞動力青黃不接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産,特別是從事糧食生産,僅能解決溫飽問題,很難實現發家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特別是,糧食産量雖然上去了,但糧價卻一直處於低賤狀態,嚴重損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於是,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也是優秀的勞動力,甘願成為“剩餘勞動力”,爭先恐後地向城市轉移,成為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産的主力軍。而真正的“剩餘勞動力”——農村的老弱病殘者,卻挑起了農業生産的重擔。

  俗話説:“無商不富,無糧不穩”。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仍然糧食緊缺。特別是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有的農民改种經濟作物,更多的農民洗腳上田去打工經商,種糧戶呈下降之勢。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糧補就是其一。然而,糧補政策雖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賤傷農”的問題。可見,袁隆平“政府高價收糧平價售糧”的建議,應該引起兩會的高度重視。在解決“糧賤傷農”問題的同時,國家和地方要迅速拿出應對措施,規範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有序轉移,避免城市農民工過剩,而農村土地無人耕種的“錯位”現象發生。尤其是,國家應制定更直接、更優惠、更實在的“三農”政策,感召和吸引更多的青年農民回鄉種田,科學致富。

  (來源:齊魯網)

熱詞:

  • 體面勞動
  • 田間
  • 剩餘勞動力
  • 農業生産
  • 鄭州日報
  • 三農
  • 種田
  • 雜交水稻之父
  • 農村勞動力
  • 純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