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四大熱點話題

2010年05月24日 16:33  新華網 我要評論

  新華網北京5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於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兩國將就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經濟復蘇及增長、貿易和投資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作為世界最大發達國家與最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對話,其議題不僅事關雙邊關係,也對地區和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

  與去年中美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恰逢國際金融危機重挫全球經濟不同,今年的對話是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中美關係出現一定波折的背景下舉行的。本輪對話可能取得哪些成果?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美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學者。

  中美關係走向如何研判?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中美去年4月達成的“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關係”是一個很好的框架,現在需要補充更多具體、可操作的東西。這次對話應該商討如何真正以實際行動促使兩國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互動,不要重蹈歷史上現存霸權國與新興國家間對立衝突的覆轍。中國謀求和平發展,美國要放棄傳統大國權力政治的思維,這樣中美才能真正建立一種超越雙邊、超越地區、面向全球的合作框架。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原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查爾斯弗裏曼):我認為美中關係定位已經很好。在這輪對話中,如果能確定一些雙方合作的具體事情,以展示美中的合作關係,那將非常好。重要的是,雙方必須重申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兩國目前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很難預見這些問題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但重要的是要去談。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肖恩佈雷斯林: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詞組描述兩國關係,“謹慎的相互依存”可能比較恰當。兩國都有潛在動力來解決問題,都意識到如果一方對另一方採取咄咄逼人的行動,將嚴重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兩國經濟合作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中美都認為另一方不能淩駕於自己;二是它們都重視國內的政治氛圍,需要讓國內民眾相信領導人採取的行動符合國家利益。

  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喬納森荷爾斯拉格:中美都知道需要依靠彼此,但雙方關係仍存在一些挑戰。關鍵是美國,尤其是美國社會能否接受與一個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國家平等合作?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希望壯大自身實力以維護其全球安全利益?這些問題反映出美國為順應全球格局變化需要作出艱難調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向陽:今年以來中美關係的波動表明中美關係仍然處於“磨合期”。我們需要務實與全面看待兩國關係定位。中美之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競合關係”:一方面是務實合作,另一方面則是可控競爭。中美雙方應始終清楚彼此關係的戰略重要性與複雜性,共同致力於良性互動與和諧共處。

  如何在經貿領域合作共贏?

  傅瑞偉:首先,雙方應表明他們能避免陷入過度保護主義,確保全球貿易體系順利運轉,促進全球貿易。第二,兩國應該就一個(新的)雙方都會深度參與的金融體制的框架開始談判。我預計(本輪對話)會有關於保持市場開放以及鼓勵雙方投資和貿易的聲明,同時確認兩國最高層將對雙邊良好經貿關係提供堅定的政治支持。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亞洲問題專家克裏布朗: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美經貿領域的一些問題將開始自動自我糾正。隨著美歐市場需求的減弱,中國的貿易順差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我認為,全面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會出現。

  佈雷斯林:人們似乎總是認為中國大量出口商品只是對自己有利。我們還應看到,西方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因此而受益。從某種意義上説,正是由於中國出口的增加,西方經歷了低物價、低通脹的黃金10年。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文:在多邊領域,最迫切的議題是支持解決希臘債務危機和緩解歐元區的巨大風險,同時應促進協調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監管等。此外,雙方還可以從全球而不僅僅是雙邊角度,探討如何共同穩定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主要貨幣的匯率。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中美兩國解讀有很大不同,關鍵是中美應努力通過對話增加共識和共同行動。

  陳向陽:人民幣匯率關乎中國的經濟自主權,中國自主創新的産業政策是中國的內政,美國不應指手畫腳。當務之急,美國應採取負責任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並以實際行動落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

  如何消除戰略安全上的彼此疑慮?

  楊毅:這次對話中美應坦率地探討戰略安全問題。奧巴馬上臺後,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但不應帶著排擠中國的目的。中國奉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積極發展周邊合作,是為了自身正當的安全利益。在這一問題上,中美並不必然是“零和博弈”,關鍵是美國以何種心態、何種姿態加入到中國周邊或東南亞地區的合作中來。

  傅瑞偉:我希望美中能就恢復軍事對話乃至進一步深化軍事對話達成框架協議。儘管兩國在這方面有一定意願,但這對雙方都不是容易的事。

  荷爾斯拉格:對話肯定會讓中美澄清各自在一些重要的全球安全挑戰上的立場,也有助於避免在伊朗和朝鮮問題上的緊張局面失控,但不會減輕在太平洋地區因力量平衡變化而引發的緊張關係。

  陳向陽:中國一貫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周邊與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美國應認識到,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雙方應求同存異、增進共識,美國尤其應防止“冷戰思維”“均勢制衡”,不應在本地區製造與激化矛盾。

  如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何偉文: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總方向是一致的,但這次對話估計不會具體討論減排指標。中美在清潔能源上的合作很可能會取得新的成果。不過雙方在這一領域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中國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感興趣,希望美國放寬相關的高科技産品出口限制,美方則更關心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和保護知識産權。

  布朗:儘管遇到一些困難,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畢竟向前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跟進行動是積極的。中國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將是今後若干年達成全球氣候變化協議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

  陳向陽:中美在設定全球與雙方減排目標問題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國堅持自主承擔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義務,美國卻要求中國承擔不合理的強制性減排責任。不過,雙方在新能源和低碳技術開發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合作潛力巨大,關鍵是美國應平等對待中國,與中國開展公平互利合作。(執筆記者劉黎、田帆,參與記者郭瑞、劉麗娜、尚軍)

責編:龐帥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