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曲未終,人已散

2010年04月30日 14:31  人民網 我要評論

    沒有絲毫意外,中國的鐵礦石談判,在未開始之前,就註定了以無奈結局收場。

    4月28日,隨著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一句“鋼鐵生産企業出於自身生産需要,可以和三大礦商自行商議鐵礦石進口”,熱熱鬧鬧的2010年鐵礦石談判,在中鋼協無奈的沉默中落下了帷幕。

    流失的話語權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對國際鐵礦石需求的猛漲,中國鋼企對鐵礦石談判的話語權日益重視,以中鋼協為首的鋼鐵界人士多次充滿信心地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理應擁有鐵礦石談判的話語權。為此,從2005年以來,中鋼協多次描繪了獲取話語權的終南捷徑——以市場份額為要挾,鐵礦石生産商聽命于中國。2009年,這一點體現得最明顯,中鋼協下達了鐵礦石降價40%-50%的談判目標。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但去年中鋼協沒有達成談判目標,今年三大鐵礦石生産商變本加厲,把鐵礦石推進到季度定價的時代,取代了長達40多年的長協機制。有專家估計,中國鋼企為此將付出5000億元的代價。

    為何中鋼協和中國鋼企幾經週折,卻得不到想要的話語權?是我國鋼企努力程度不夠,還是國際鐵礦石巨頭太狡猾?

    其實,中國鋼企向來重視與國際鐵礦石巨頭的談判,甚至把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3月16日,寶鋼、武鋼等十幾家鋼企老總聯名上書,希望將進口鐵礦石問題的解決上升至國家層面。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對此表示,商務部認為中國的利益應在鐵礦石談判中有所體現,主張維護鐵礦石長期協議的價格形成機制,並稱“商務部會積極給鋼鐵協會以及鋼企在談判中提供支持,包括必要的貿易手段的支持”。

    而中鋼協也一直表示,要整頓鐵礦石進口秩序,堅決抵制礦商的季度定價方式,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還曾向媒體表示,“近來中國鋼企沒進口1噸三大礦商的礦石。”然而,話音剛落,中鋼協卻突然默許了鋼企與礦商自行商議的權力。

    “度人先度己。在礦石問題上,中鋼協是國有企業的代表,存私心做事,自然會導致內部的分裂。”一分析師如是對記者表示,另外,從國際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礦企是西方金融資本的力量合集,鋼企是新興國家的代言,所以,真正承受漲價的,一個是新興體,另一個是老歐洲。國際投行支持下的礦企,武裝到了牙齒,高盛之類是他們的利益關聯體,這也是一種貿易不平衡的體現。

    分散的“中國力量”

    其實,中鋼協的完敗“有跡可循”。首先,中國鋼企雖然“勢力強大”——佔據全球前十大鋼企中的五強、前二十強席位中的九席,但在鐵礦石談判中卻是典型的“巨人侏儒”。歸根到底,與內部的不團結有關。此前,由於擁有進口資質的大鋼企靠倒賣鐵礦石獲巨利,使得沒有進口資質的鋼企迫切想獲得可靠的鐵礦石來源保障,導致了國內鐵礦石貿易秩序十分混亂,並不斷助推鐵礦石價格一年高過一年。雖然中鋼協再三表示,要整頓進口秩序,但由於大鋼企與小鋼企的利益訴求不同,最終導致鐵礦石進口秩序年年整頓,年年無疾而終,沒有産生任何一點積極效果。而由於內部不團結,給了國際鐵礦石巨頭可趁之機,他們可以在鐵礦石談判上輕易地聲東擊西、各個擊破。力拓間諜案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我國鋼企的集中度不高,大中小鋼企林立也是鐵礦石需求年年上漲的重要因素。縱觀國內鋼企佈局,可以輕易地發現,幾乎所有鋼企,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幾乎都是當地GDP和財稅收入的重要保障。為了局部利益,各地都在大力發展、保護本地鋼企,規模擴張成了中國鋼鐵界最自覺、最常見的發展路徑。在此模式下,中國鋼企如雨後春筍般成長,鋼鐵産量年年大躍進,跨地區重組卻空聞雷聲響,不見真文章。國際鋼協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粗鋼産量達到了5.678億噸,佔全球總産量的百分比提高至47%,較2008年擴大了9%;同比增長13.5%,創下了單個國家粗鋼年産量的新紀錄。而今年鋼鐵産量將進一步增加,産能過剩問題更嚴重,超過1億噸之多。毫不誇張地説,鐵礦石巨頭口中的“中國需求”,是建立在中國各地鋼企重復建設、産能過剩還拼命生産,以及鋼材庫存節節攀高的脆弱基礎之上。

    中國鋼企要想真正取得鐵礦石談判主動權,關鍵是必須解決內部不團結、進口秩序混亂、産業集中度不高、跨地區並購重組困難這些“老問題”。目前來看,內部不團結、進口秩序混亂問題屬於可以“手起刀落”、藥到病除的問題,屬於近水,可以解近渴,只要中國鋼企一條心,站在同一立場上,一致對外行動,就能把三巨頭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即使達不到降價的目的,國際巨頭也得重新審視中國鋼企的話語權。

責編:張恪忞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