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鐵礦石季度定價 信任危機下的蛋

2010年04月20日 13:32  中國證券報 我要評論

    今年的鐵礦石談判絕對是空前的。從鐵礦石的賣方——三大礦商,到鐵礦石的消費方——各大鋼企,關心的重點似乎都不在價格上,一個爭議頗多的定價體系成了談判雙方爭論的焦點。

    往年,鐵礦石供需雙方在談判期間的隔空傳話多是對未來一年鐵礦石需求的多空論戰;而今年,三大礦商口徑近乎一致的不再將筆墨浪費在鐵礦石需求上,而將矛頭對準運行數十年的年度長協機制上。於是乎,價格被擱置在一邊,媒體上連中方此前慣用的籌碼——下游消費接受漲價難度大的聲音都罕見。取而代之的是對季度定價在執行過程中風險的各種討論。作為鋼鐵行業的主管部門,工信部的幾番表態也統統圍繞著“堅持長協機制”,今年談出的漲幅究竟是90%還是120%,反而成了次要話題。

    其實,“季度定價”對於中國媒體來説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彙。去年年中,久談不攏的鐵礦石談判期間,就有鋼企建議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考慮季度定價或半年定價的方式與三大礦企達成非一年期的長協供應合同。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也曾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2009年)我們在談判時會考慮市場波動和長期合同之間存在的矛盾,不能市場處於低谷時,鐵礦石價格還高得離譜。”

    市場就是這樣的有趣,近十個月後,堅持長協和堅持短期合同的雙方就像經歷了“乾坤大挪移”一般,態度發生了180的大逆轉。

    正如華菱鋼鐵總經理曹慧泉所言,金融危機前後,鐵礦石供應雙方都有過遭對方反復毀約的經歷,大家都對對方的信用産生了懷疑。而季度定價,正是産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但需要説明的是,今年中方反對季度定價的原因並非只是協議期長短這個簡單的表象,中方真正抵制的是季度定價的外衣背後,鐵礦石指數定價的真身。目前,國際市場上運行著三大鐵礦石價格指數——由金屬導報製作的MB指數,由環球鋼訊製作的TSI指數和由普氏能源資訊製作的PlattsIOdex指數。可惜的是,三大指數的成交額相對於每年龐大的鐵礦石交易金額簡直是九牛一毛。

    “一個缺乏實體買賣雙方交易的市場形成的鐵礦石價格指數,如何能起到反映現貨市場、發現價格的作用呢?”五礦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銷售事業部總經理鄒金洪的表態是中國作為鐵礦石買家的一個縮影。

    除了三大礦商之外,鐵礦石季度定價一旦成形,偷著樂的還有一群身影——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談判尚未結束,他們就忙不迭地涌向中國,向中國的鐵礦石消費者們推銷著他們“看上去挺美”的鐵礦石金融衍生品,曾經把整個世界拖進危機的這些衍生品,如今又被他們描繪成透明的、具有可預測性的良好避險工具。

    “BDI從11793點跌至663點的風險,誰預測到了?”如今仍背負大量COA(包運合同)需要賠付的鋼企對於銀行家的遊説顯得不屑一顧。

    “還是讓市場來教育我們的合作夥伴吧。”曹慧泉不願再談漲價壓力、供給過剩這些老調。在鐵礦石供需雙方的信任瓦解後的今天,可能只有等到下一個危機才能把這條産業鏈上的“兩隻螞蚱”再次綁在一起吧。

責編:張恪忞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