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CEO:從野鵝敢死隊到礦業獵食者

2010年04月20日 12:52  中國經濟網 我要評論

    全球鐵礦石行業實行近40年的長期供貨、年度談判定價“長協機制”,已經接近盡頭。3月30日,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商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宣佈,與在亞洲的許多客戶達成了一致:以到岸價並在更為短期的價格基礎上達成鐵礦石協議,從而取代以往的年度價格合同。此前,巴西礦業公司淡水河谷宣佈,與日本鋼鐵企業達成2010年4月1日至7月1日有效的季度定價,力拓亦公開表示支持季度定價。

    幾乎所有的鐵礦石供應商都為此興奮不已。必和必拓沒有詳細披露新協議的內容,但是,在中國需求強勁、鐵礦石處於買方市場且集中控制在必和必拓等三大供應商的形勢下,長協機制打破,最有可能的後果是鐵礦石價格暴漲,且買方毫無價格談判能力。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和消費國,中國的鋼鐵企業將不得不面對這一壓力。

    這也可能正是高瑞思(Marius Kloppers)的巔峰時刻。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分別是世界前三大鐵礦石生産商,他們控制了全球鐵礦石海運量70%;其中,必和必拓是鐵礦石定價“指數化”的最積極支持者,高瑞思則是這一想法的最早提出者。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至少在七八年前,高瑞思就開始提出主張,要改變焦炭、鐵礦石定價機制,使之更加符合市場化;更有甚者,乾脆將此番改弦更張歸結為他個人的勝利。

    2007年10月,45歲的高瑞思正式接替顧之博(Chip Goodyear),出任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此後,他指揮必和必拓採取的一系列大膽、激進的行動,對於打破長協機制的確功不可沒。

    提前想三步

    高瑞思上任之後,便看好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帶來對礦業資源的長期需求,冒著風險提出收購競爭對手力拓,並力推鐵礦石指數定價。不料2008年經濟危機降臨,他果斷放棄對力拓的收購,避免了公司陷入資金困境;2009年7月,當力拓身處絕境,他又適時伸出橄欖枝,迫力拓同意與其合併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資産,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對力拓收購的效果。

    正是在必和必拓咄咄逼人的壓力下,力拓為了提升業績,不得不調整策略,把更多的鐵礦石通過銷往價格更高的現貨市場,逐步轉向放棄長協機制。淡水河谷也感受到必和必拓與力拓合併的潛在威脅,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開始支持改變長協機制。

    每一步變化不一定都在高瑞思的精確算計之內,但在方向上始終沒有逃離他的把握。澳大利亞澳新銀行(ANZ Bank)首席執行官麥克斯密思則公開稱讚高瑞思“深具遠見”(visionary)和罕見的執行能力,並戲言他不敢與高瑞思下棋,因為後者“總是提前想到三步,而身邊的人還不一定覺察到”。

    但是,業內對高瑞思收購力拓亦有不同看法。批評意見認為這是冒險之舉,且他對最大客戶市場中國的反應判斷失誤,同時低估了歐洲的反對力量。倘若力拓接受收購要約,則他不得不面臨今日力拓高層的鉅額債務難題。而且,選擇這種“打架”的方式,企圖實現鐵礦石定價機制轉變,對與亞洲客戶的關係傷害不容忽視,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政治關係也因之緊張。這也是有澳大利亞人以“Fly in and Fly out CEO”形容他的原因。(“Fly in and Fly out”,原本是指在澳大利亞,礦工一般會飛入礦區工作幾週,再飛回城市休息的制度。)與高瑞思類似的,還有艾博年(力拓首席執行官)、唐沃特(澳大利亞最大石油公司伍德賽德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等人,他們並非澳大利亞人,但是掌管著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資源公司。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