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價格談判機制“長協改短約”的背後動因

2010年04月20日 11:56  新華網 我要評論

    繼澳大利亞必和必拓之後,世界最大的鐵礦石生産商巴西淡水河谷4月1日宣佈,已與全球大部分客戶達成以季度定價為基礎的最終或臨時性協議。隨後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石商力拓公司也于9日發佈聲明稱,正在與客戶協商鐵礦石的季度定價方案。至此,國際三大礦商已就鐵礦石定價“長協改短約”形成統一戰線,傳統的長協機制恐將難以為繼。

    “長協改短約”一直是必和必拓近年來追求的目標,但因應者寥寥,一度無法推行。此輪談判必和必拓得到淡水河谷和力拓的支持和參與,終於向季度定價機制的確立邁出了重要一步。分析人士認為,發生這種改變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供需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回暖,全球鐵礦石需求日漸攀升,價格也必然隨之水漲船高。在預期全球尤其是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帶動鐵礦石需求逐年增長的形勢下,三大礦商選擇了有利於供方利益的定價機制。

    “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表示,如果鐵礦石價格看漲,那麼季度定價顯然對礦山有利,如果看跌則對鋼廠有利。不過,由於今年供應形勢偏緊且資源品的漲價是長期趨勢,總的來説定價頻率的加快符合現階段的礦山利益。

    其次是受金融危機影響,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與長協價差價過大。金融危機時,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一些鋼鐵公司轉而從現貨市場購買價格更便宜的鐵礦石。但當經濟復蘇時,需求又出現大增,現貨市場價格上漲,鋼廠又重新選擇按長協價購買鐵礦石。據統計,2009年的長協價為每噸60美元左右,而目前現貨價格達到每噸160美元。淡水河谷公司總裁羅熱阿格內利就表示,現貨價與長協價相差一倍多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曾在鞍鋼工作多年的業內專家馬忠普説,維持年度長協體系現階段對中國是有利的,除了2008年下半年由於鐵礦石現貨價暴跌導致其與長協價出現倒挂外,大多數時候長協價還是有一定優惠的,並且年度合約也方便鋼廠的成本核算和鋼材出廠定價。

    “現貨市場高於長協合同價格的溢價使得礦石企業謀求用更加靈活和趨向現貨市場的機制來為將來的礦石貿易定價,”“我的鋼鐵網”爐料事業部副總經理高波説。他認為,在目前三大礦山尋求的靈活定價模式下,礦石企業不但可以獲取現貨價格和年度長協價格之間的溢價,還能通過控制發貨節奏在海運市場獲得額外的回報。

    再者,鐵礦石現貨市場的發展為季度定價提供了參考價格。現貨市場是因長協礦難以滿足眾多鋼企的需求形成的,近年來發展迅速。據保守估計,現貨市場的交易量至少已佔鐵礦石總交易量的10%。《金融時報》分析指出,現貨市場的發展對於改變定價機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礦商和鋼企可以參考現貨市場的價格確定季度合同價格。

    最後,鐵礦石定價機制變更的背後還存在著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公司高層中不乏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士,他們看到了鐵礦石這種商品身上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價值,鐵礦石在他們眼中早已具備了如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擁有的金融屬性。

    聯合金屬網鐵礦石分析師胡凱就指出,比成本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要防止鐵礦石市場進一步的“投機化”,儘量阻隔“指數交易”、掉期合約等衍生品領域對市場的影響。

    蘭格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説:“新定價機制的金融屬性更強,有可能造成鐵礦石價格極度不穩定。這是我們目前最擔心的。”

    總體來説,目前中國和歐洲方面對待季度定價的態度較為謹慎。商務部此前表示,希望維護鐵礦石長期協議的價格形成機制,並可以提供必要的貿易手段支持。(綜合新華社駐堪培拉記者曹揚、駐裏約熱內盧記者楊立民、駐上海記者何欣榮、駐北京記者王亞光、劉寶森、鄧衛華、呂福明報道)

責編:張恪忞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