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低碳消費需求 建立亞洲消費新模式

2010年04月11日 18:45  新華網 我要評論

>>>> 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 專題

    新華網博鰲(海南)4月11日電(記者鄧伽、侯雪靜、蔣芳)在此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上,“倡導低碳”和“擴大消費”成為兩大熱門話題。實現“低碳”增長不僅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後危機時代提升綜合競爭力和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關鍵。

  低碳經濟制勝後危機時代 亞洲挑戰機遇並存

    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許多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尚處在快速發展上升階段,這些國家以製造業見長,但環境與資源的壓力大,傳統的高碳、高能耗、高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

    即將卸任的論壇理事長、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表示,綠色科技帶來的能源有效利用和商業發展,都是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動力。每個亞洲國家都應該研究如何通過政府引導的投資,將“綠色”與“增長”有機結合,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與會專家分析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綠色低碳技術本身不是一個成本項,而是一個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行業。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消費表面上看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民生問題,只有百姓富了才有錢去消費。亞洲多數國家和中國有著相似的困境,消除貧困、保障民生方面任務繁重,資源分佈等也決定了發展低碳有相當難度。

    但亞洲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大量應用減排技術的成本低於發達國家;其二,經濟的後發優勢也使其有能力在應用新技術時比傳統工業國家更具有效率;第三,以中國為代表的部分亞洲國家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措施迅速有力,更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優勢。

  亞洲消費潛力巨大 拉動低碳內需是關鍵

    長期以來,消費始終是亞洲經濟發展的軟肋,也是亞洲經濟難以擺脫外圍市場影響的重要因素。亞洲經濟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必然要徹底解決這一結構性問題。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拉動內需的首要問題,低碳就恰恰是當前轉變方式的契機。低碳內需大致包含三個層次,首先是物質消費能夠滿足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物質生産能夠符合低碳産業模式,三是投資項目能夠遵循低碳建設形式。總之,低碳的內容應該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框架之內。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苗樹彬表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的低碳經濟政策所創造的市場需求,將吸引多個國家增加生産供給,進而創造新的投資和貿易需求。而從長遠看,低碳經濟將促進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

    阿裏巴巴首席執行官衛哲認為,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都有急劇增長的龐大內需,而且又有大量的生産能力能夠滿足這種需求。這些消費潛力,如果轉化成低碳內需,拉動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本身,還帶動整個低碳産業的發展和整個産業結構的調整。

  多措並舉拉動低碳內需

    “以消費為主導的都是發達國家,中國真正成為以消費拉動為主的經濟體,可能還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必須向這個方向走。”龍永圖説。從長遠來看,大力提升亞洲國家的消費能力,使亞洲經濟逐步由出口導向型轉向消費驅動型,是亞洲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根本方向。

    與會專家分析認為,對於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亞洲國家可以在發展人力資本、提高收入和減少儲蓄等領域採取措施,改進勞動力市場結構,提高國民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切實可行的社會保障網絡。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指出,要促進消費,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增加就業;二是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産品的附加值。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認為,在現階段,亞洲國家既擁有充裕的資金,又擁有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和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通過合作來激活這些方面的需求,將對亞洲經濟增長産生很強的推動作用。

    限制高碳企業生産,降低高碳産品的市場供應是當前提振低碳內需的重點。部分專家建議,政府應儘快制定碳匯政策,健全補償機制,實施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審批措施。通過政府強有力“有形之手”與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聯動,增加高碳企業的生産成本,增加低碳産品市場競爭力。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説,政府需要建立起相關的政策來引導企業,朝著低碳方向發展,然後要有市場機制,要有一些激勵機制。

    低碳技術和低碳産業規模也是未來解決的重點。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説,發展低碳的關鍵在於“技術”和“規模”,技術發展是本質,而能否規模化將會決定這項工作的成功。

責編:李小龍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