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4月11日 08:26 中國網絡電視臺 我要評論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4月10日晚間的“經濟結構調整與地産定位”論壇上, 陳淮表示,保障性住房首先解決那些還沒有房子或者住房嚴重困難的人住,2009年城鎮居民戶均居住面積60平米,只能作為滿足基本住房需求。要滿足相當一部分人群有自己房子的要求。
下面是陳淮先生的演講實錄:
陳淮:首先你説居無定所,我不贊成。我們真的是從過去大多數人住房極端困難的住房危機狀況下走來的。今天我們已經解決了,而不是將要解決大多數人有房子住的問題,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是三個問題:第一,還有一部分人沒有房子住,我們必須解決所有人都有房子住。請注意,我們説的保障性住房首先解決那些還沒有房子或者住房嚴重困難的人住,而不是從二三線城市遷到大上海的人的住。
我們還要解決大多數人從脫困階段的滿足程度向改善期的滿足程度的轉變問題,適度改善。到2009年中國城鎮居民住房確有很大改善,但是2009年城鎮居民戶均居住面積60平米,從1990年整個住房總面積20億平方米增長到2009年130億平方米,但是人均20平米,戶均60平米,這在技術意義上只能作為滿足基本住房需求。
第三,要滿足相當一部分人群有自己房子的要求,這三個要求有大有小,有近有遠,有重有輕,當前首先是滿足住房嚴重困難的群體優先改善。所以就有了你説要加大保障房建設,而潘總説70%給保障房土地是不對的,這是你們兩個下來應該加以討論的問題。
第二個,你説你小時候從來沒有過住房有困難的感覺,我不知道你多大年紀。但是中國人對住房嚴重困難實在是記憶猶新。在80年代初的時候,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大齡異性兄弟姐妹合住一間屋,這根本不是特別現象。不要説30年前,20年前上海至少40%-50%的家庭早上起來是要刷馬桶的。我們怎麼沒有從困難時期走過來呢?十年前上海女青年跟她的女友吹噓,我男朋友家裏條件可好的,他們家三居室,獨子,他爸媽説了我嫁過去,騰出一間房。這是值得炫耀的。現在相反,必須獨立住房,還得是有房不帶。
困難不困難是根據社會發展不一樣。20年前中國戶有一間房就叫脫困,90年代初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當老師的時候,雙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能分一間筒子樓還是特批照顧,13-14平米。今天我們戶有一套房,雖然50平米也必須有廚房廁所、配套成套住宅,因此社會發展過程中條件是不斷變化和提高的。我想稍微不用年紀很大的人都可以印證我們走過來的腳步。謝謝!
責編:李小龍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