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八個加快”

2010年03月11日 10:22  人民網 我要評論

  ■辜勝阻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推動中國經濟邁向“創業型經濟”

  ■顧海良代表(武漢大學校長):人才就是關鍵,基礎在教育

  ■李蘭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要活得有自由、有尊嚴,就離不開社會保障

  ■宋貴倫代表(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穩定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才會帶動旺盛的消費需求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生動闡述了改善民生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間的辯證關係。連日來,代表、委員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熱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著力解決“民生短板”。只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才有持久的動力,社會進步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真正補齊“民生短板”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扶持、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字眼不斷出現。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這抓住了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真正補齊“民生短板”,才能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夯實基礎。

  “一個人要活得有自由、有尊嚴,就離不開社會保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李蘭委員説,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正逐步完善,但保障水平依然偏低。不解決“民生難題”,不補上“民生短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産生強大持久的動力。

  “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就業、社會保障等老大難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才能走上良性軌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真正落到實處。”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代表説。

  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政績。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代表認為,政府要當好公共服務的主體,要制定改善和發展公共服務的戰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項目,並保證公共服務可持續的財政支持。

  “穩定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才會帶動旺盛的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才會並駕齊驅。”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貴倫代表建議, 要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建立健全多層次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等諸多關乎民生的舉措。

  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辜勝阻認為,應鼓勵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採取種種靈活積極的方式進行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當前必須通過完善我國創業政策體系,進一步提高創業水平,推動中國經濟邁向“創業型經濟”。

  吸納就業的主體是企業,促進企業發展是擴大就業的根本。李蘭提出,應完善企業家成長的市場環境、體制環境、輿論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和政策環境,鼓勵企業家安心經營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從根本上緩解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同時要加快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努力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中小企業解決了我國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但普遍面臨門檻高、融資難和負擔重三大“頑症”。辜勝阻建議,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的財稅政策支持體系,要按照“少取多予”的方針,對中小企業減稅、減費和貼息,直接降低中小企業運營負擔。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被代表委員廣泛關注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這是國家現代化進程加快和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要求。”顧海良説,在科技高效化、網絡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強國必須強教。

  “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是重要一環。”顧海良表示。近年來,我國為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公共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區域、群體、學校之間仍有不小差距。

  以教育經費為例,2007年北京普通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是2951.59元,而貴州生均公用經費僅有198.56元。顧海良認為,要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加強困難群體子女教育保障,健全國家資助政策,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這將給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顧海良説。

責編:劉慧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