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象局坦承未能準確預測西南旱災 稱難度大

2010年04月08日 10:18  人民日報 我要評論

  2009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部分地區持續少雨,氣溫偏高,遭遇嚴重旱災。西南乾旱的成因是什麼?對這種長時間、大範圍的乾旱,有可能提前較長時間作出預測嗎?記者最近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冷暖空氣很難交匯、氣溫偏高——降水持續偏少、水汽蒸發量大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鄭江平介紹説,西南氣象乾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持續時間長。2009年9月中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氣象乾旱露頭,10月下旬出現了大範圍中等以上程度的氣象乾旱,至今已持續5個月。在這次乾旱中,雲南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84天,貴州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50天,均達到歷史同期最多;廣西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32天,為歷史第二多;四川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25天,為歷史第七多。

  影響範圍廣、程度重。長期溫高雨少,致使雲南大部、貴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廣西北部和東南部出現重度以上氣象乾旱。2010年1月,雲南省達到重旱以上級別氣象乾旱的縣數百分比一度達到85%,3月,貴州省重旱縣數百分比也達到了81%。

  災害影響重。西南部分地區嚴重氣象乾旱已對群眾生活、農業生産、塘庫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極大影響。乾旱導致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甘蔗明顯減産,冬小麥的減産趨勢已成定局。土壤缺墑以及江河塘庫蓄水不足,對春播以及作物後期生長影響較大。

  哪些因素導致西南氣象乾旱如此嚴重?氣象專家分析認為,去年秋季以來,由於青藏高原上空的氣壓場持續偏強,其南側的印緬槽活動長時間明顯偏弱,使得形成我國西南地區降水的印度洋暖濕水汽輸送特別弱。同時,北方冷空氣活動路徑偏東,很難滲透到雲貴高原腹地。這就導致我國西南地區冷暖空氣很難交匯,降水持續偏少。2009年9月以來,雲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後氣溫又長期偏高,水汽蒸發量大,造成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難以準確預測長時間的乾旱、洪澇

  氣候預測是氣象部門的業務之一。對這種長時間、大範圍的乾旱,氣象部門有可能提前較長時間作出預測,使社會各界及早採取應對措施嗎?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時,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工程師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于科技的發展水平,我們對持續時間這麼長的這次乾旱,沒能作出準確預測。”

  人們對氣象部門每天發佈的天氣預報比較熟悉。實際上,我國氣象部門從1958年就開始了一年以內的短期氣候預測的業務工作。

  任福民認為,氣候預測比天氣預報的難度更大。天氣變化取決於大氣的運動,大氣的上遊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天氣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下游就會發生相應的天氣。這就類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問題,上遊被污染了,下游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發生污染,比較容易作出預計。

  “氣候問題不一樣,預測的時間比較長,影響氣候的原因,我們在現有的大氣狀況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説信號非常弱。”任福民説,作氣候預測需要找大氣以外的信號,比如説冰雪狀況,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尋找相關信號,比如説太陽活動。雖然國內外從事氣候方面的學者都在積極研究,但目前對這些信號之間關係的認識還很有限。

  目前,氣候預測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以數學物理為基礎的氣候預測數值模式(簡稱氣候模式)預測。它是用大型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求解,模擬氣候系統演變,得出預測結論。氣候模式預測是現代氣候預測技術的發展方向;另一種是統計方法,即找到某些現象之間的聯絡,總結規律,作出預測。

  我國氣候預測採用的是氣候模式和統計方法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任福民説,我國氣候預測模式2005年投入業務運行,預報手段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有這項技術的不超過10個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國是第一個。

  “然而,當前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離公眾的期望還有差距。”任福民説,氣候預測的要素一般是與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還是偏少,氣溫偏高還是偏低。但對西南地區乾旱這種極端的氣象災害,對長時間的乾旱、洪澇,難以準確預測。

  對1998年長江全流域洪水,氣象部門當年4月份就做出了準確預測。但這樣成功的範例並不多見。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新文説,“氣候預測確實是巨大的挑戰,氣象部門一直在努力。由於準確性還不高,氣候預測一般情況下不會像天氣預報一樣向社會公佈,只作為有關領導和部門決策的參考。”

  鏈結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瞬時或較短時間內的風、雲、降水、溫度、氣壓等氣象要素的綜合狀態,也就是陰、晴、冷、暖、幹、濕等大氣現象。目前,逐日天氣預報上限一般不超過10天。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較長時期天氣的統計特徵,如月總降水量、月平均溫度等。世界氣象組織規定,一年以內的月或季氣候預測,稱為短期氣候預測;一年以上的氣候預測,稱為長期氣候預測。本報記者 劉毅

責編:韓文燕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