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旱區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

2010年04月02日 15:21  新華網 我要評論

  新華網成都4月2日電 (記者蕭永航)連日來,四川受旱部分地區雖有小雨降下,但由於長期乾旱,未能對旱情起到實質性的緩解。面對春耕在即、乾旱程度加重的局面,四川提出“糧食損失經濟作物來補”等措施,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力爭減少乾旱帶來的損失。

  攀西地區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宜水則水、宜旱則旱,鼓勵農民發展烤煙、堅果等低水高附加值作物。涼山州越西縣已經把13.5萬畝馬鈴薯面積落實到戶,為抗旱保糧增收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瀘州市古藺縣,目前全縣已經調整種植結構土地10萬畝,其中改種烤煙15000畝、高粱5000畝、蔬菜1萬畝,玉米等其他旱糧作物7萬畝。當地原本以種植水稻等作物為主,隨著旱情加重,許多水田早已乾枯。古藺縣採取“水路不通走陸路”的方法,將無法充分蓄水的水田改作旱地,鼓勵農民改種玉米、高粱、烤煙等低水作物。

  對於改種烤煙農戶的收入問題,古藺縣農工辦張明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先種植水稻,一畝地的成本是300元,收成最多1200元;現在改種烤煙,成本是1200元,産值能達到2500元。“如果前期投入夠的話,農民的收入是有保障的。”張明憲告訴記者。

  為了減少乾旱導致的損失,旱區群眾也想方設法增大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記者在古藺縣雙沙鎮看到,當地村民正在整理土地,將土壘成田埂,增加土壤厚度,下種後用地膜覆蓋,減少水分蒸發。在馬蹄鄉王家寨,由於灌溉水奇缺,村民們用大塑料袋裝滿60多斤水,扎上針眼,讓水以極慢的速度滲透到土壤裏。村民向記者介紹,如果一桶水直接澆灌,不僅蒸發量大,而且柑橘樹的吸收也不多,這樣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如果採用塑料袋進行滲透澆灌,一袋60斤的水,可以保證農作物6到8天的用水。

  目前,四川旱區各地黨委政府正積極統籌規劃調整種植結構方案,為農民提供改種的抗旱種子和相關技術支持。同時,各地也加緊儲備糧食作物,一旦發生糧食供應趨緊的情況,將及時啟動應急機制,確保當地群眾正常的生産生活。

責編:韓文燕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