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經]一個果子 三個市場(2009.6.11)

2010年02月24日 15:05  往期《經濟視野》文稿 我要評論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無論是四川的火鍋還是西北的拉麵,為了去除腥氣,幫助消化,都會有一味少不了的調料,但是很多人只認其貌卻不知其名。

顧客:有點像罌粟殼,也不知道叫什麼。

顧客:不知道叫什麼東西。

這個像棗核一樣的東西學名叫草果,盛産于雲貴高原。産量最多,種植時間最長的地方應該説是雲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阿得博鄉。這裡草果産業的發展,説起來還是一個意外的收穫。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阿得博鄉鄉長李紹學:我們的草果這裡以前都是瑤族種,我們這裡海拔比較高,草果主要是為了喂養牲畜,為了禦寒。

每到冬季山上陰冷潮濕,草果能夠幫助牲畜增加體溫,抵禦嚴寒,因此當地的瑤族一直延續了種植草果的傳統。可是地處亞熱帶的邊緣,這裡寒冷的季節只有短短的兩個月,往往是第一年的草果還沒用完,第二年的又接上了茬。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雷打樹村村民馮春躍:草果只能喂牛,我們寨子就是四五十頭牛,牛也吃不了多少,一次只能吃七八個草果,多了也沒有作用。

很少走出大山的村民並不知道草果還有其他的用途。拿回家還要烘烤製作,費工費力。因此人們索性將剩餘草果丟在地裏,不去收割。直到十幾年前,雷打樹村的楊光慶去中越邊境的金水河口岸時,意外的發現,邊境的貿易市場上竟然擺放著村子裏沒人要的草果。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雷打樹村村民楊光慶:我就問他們的草果多少錢一公斤,他們説120元,我問他們草果什麼地方的,當時他們説是越南過來的,問他們草果弄來做什麼,他們説做調料。

仔細打聽後楊光慶才知道,人家原來把草果當作烹調牛羊肉必不可少的香料。國內的客商一般都是到這裡進貨,經過昆明再運回內地市場。原來草果還有調料的用途,楊光慶回到家悄悄將地裏沒人要的草果都搬回了家,連夜就烘烤了起來。兩天后,楊光慶在邊貿市場賺到了第一桶金。事情也很快就在村裏沸沸颺颺地傳開了。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雷打樹村村民顏文有:第一次他可能賺了6、7萬,看見他賺了那麼多錢,我們就大面積種,學著他賺錢。

  

  相關鏈結: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