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編導:殷際輝
攝像:鄧貽強
肥西電視臺 何玉潔 協助拍攝
時間:2009年1月18日
地點: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安豐鎮馬路村
這天一大早,李道德的大棚裏就聚集了很多人。
李道德:都是我們本村的。
記者:你們到這兒來看什麼呢?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安豐鎮馬路村村民涂俊林:來看看,出得很好來看一看,參觀參觀。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安豐鎮馬路村村民張軍:學習他的栽培技術。
來的這些人到底要參觀什麼?又學習什麼呢?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食用菌合作社社長李道德:不定期過來看看,有時候我出菇了,怎麼做了,來給他們講解一下。
李道德是壽縣一家食用菌合作社社長,他生産食用菌的方法與別人完全不同,蘑菇都長在泥土墻上,不但成本降低50%産量提高,還能生産1公斤10多元錢的秀珍菇、姬菇等10多種珍稀食用菌。這些人就是衝著泥土墻來的,想看看泥土墻裏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李道德:2008年我做了一年,附近的村民好奇都來看了,感覺我效益都不錯。
2008年李道德用泥土墻種了1200多平方米珍稀食用菌,凈賺8萬多元,是以前普通食用菌收入的兩倍。其實在當地李道德並非第一個用泥土墻生産食用菌的人,他是從鄰縣一個叫丁倫保的人那裏學來的。
丁倫保是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生産經營食用菌圈子裏摸爬滾打了10多年,2006年丁倫保發現,合肥市食用菌種植面積雖然已經有3000畝,但是産品主要是香菇木耳、平菇等普通食用菌,合肥市場上需要的珍稀食用菌很少有人生産。
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倫保:雞腿菇、秀珍菇、姬菇,珍稀菇大部分當時從福建、浙江等地調運過來,但這樣調運過來的菇新鮮度差,價格比較偏高。
福建、浙江等地種珍稀食用菌都使用棉籽殼,合肥不産棉籽殼,如果從外地調運成本很高,所以很少有人種植珍稀食用菌。2006年,丁倫保用10年時間試種成功,一種用長稻草、麥草立體栽培食用菌的方法,能生産10多種蘑菇,包括1公斤10多元的珍稀食用菌,栽培成本降低50%。丁倫保意識到,只有讓種植戶用這種方法賺到錢合作社才有錢賺,最後丁倫保盯上了肥西縣花崗鎮的解明友,解明友一直使用菌袋生産平菇,成本高效益也不好。
記者:一個菌袋得多少錢?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四灣村種植戶解明友:買的話,在市場沒有4元錢買不到。
記者:就是一個菌袋買過來沒有4元錢不行?
解明友:對。
記者:那要是加上人工投入的話?
解明友:起碼花到6元錢。
按一個菌袋産1.5公斤平菇賣10元錢計算,一個菌袋産的平菇解明友只能賺4元錢。
2007年春節剛過,丁倫保找到解明友要求與解明友合作,由他提供菌種、技術服務、負責産品回收,讓解明友按照他的方法生産珍稀食用菌。
解明友:一般都是棉籽殼原料多,搞那個搞慣了。
記者:當時相信這個能做嗎?
解明友:當時還不相信。
丁倫保沒想到會遭到解明友的拒絕。一氣之下,他在肥西縣花崗鎮,建了一個30多畝的食用菌生産示範基地,想用事實説服農戶與他合作。記者採訪期間正好遇見丁倫保組織工人打菌包生産秀珍菇。
丁倫保:做東西就要做快一點,慢慢吞吞不行,我來做一個給你們看看。
記者:你要親自上手做一個?
丁倫保:對,我要親自做一個給他們看一下。不要放得太厚,這個種子你們不要搞那麼大,太大了,這個種子主要在四週撒,不要撒到這裡。我來搞,我來搞。
記者:這正在撒的是菌種嗎?
丁倫保:對,菌種。
丁倫保:我們一層草一層菌種,共放三層。
丁倫保告訴記者,打一個菌包需要15公斤稻草,當地是水稻主産區稻草很便宜,加上菌種和人工費用,一個菌包投入不超過6元錢,相當於一個菌袋的投入,但是菌包的體積是菌袋的10多倍,産量至少是菌袋的5倍。
等菌包打好後長出菌絲才能製作菌墻,一個菌墻用三到四個菌包,菌墻外面還必須塗抹一層加了尿素、磷肥等營養成份的泥漿。
記者:為什麼拿手抹這個泥?
種植基地員工倪有年:手抹它平實,你像泥多了它就出不來。
丁倫保:這樣子抹便於它透氣,第二個我們用泥漿主要是保證它的濕度。
菌墻製作好後,至少10天才能出菇。因為菌墻集中了菌袋、菌床、大田種植蘑菇等栽培優點,放入不同菌種會産出不同食用菌,所以能種10多種珍稀食用菌。2007年夏天,丁倫保第一批食用菌出來後,迫不及待邀請各鄉鎮食用菌種植戶參觀,然而大部分種植戶因為沒用泥土墻種過食用菌所以始終不相信。
直到秋季的一天,種植基地來了幾個在外打工反鄉的年輕婦女,她們讓丁倫保又有了新的想法。領頭的人叫張洪寬,是肥西縣小柏村人,就是衝著這種方法種蘑菇成本低來的。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張洪寬:聽人家講,丁總在那邊搞長稻草種蘑菇,我們農村稻草多,我就到他那邊去看看。
丁倫保:通過她這樣一個點來輻射我們周邊的老百姓來發展。
丁倫保認為來的是一撥年輕人,一定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就帶張洪寬到大棚裏參觀。
張洪寬:沒見過在墻上面長蘑菇。
丁倫保:那反映大吃一驚呀。
張洪寬:那個菌墻1米高1米多長,上面長滿一朵一朵的蘑菇,好大好大一個。
丁倫保:有的大蘑菇長到20多斤重,她説乖乖,我從來沒看到這麼大的蘑菇。
當天張洪寬就決定留下來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半個月以後,張洪寬花1000多元在家門口搭了一個大棚,稻草不用花錢,她從丁倫保那裏購買了50元錢的菌種,打了30個菌包磊了10個菌墻試種賣價高的姬菇,1個月過去了張洪寬不敢出遠門守在大棚裏觀察出菇情況。
張洪寬:産量高,它就是五面都能出菇,這一面這一面這上面,還有那邊都能出菇。
每天下午張洪寬把採摘的新鮮姬菇交給丁倫保,由丁倫保運到合肥市銷售,因為本地生産成本低,銷售價比外省的1公斤至少低1元錢,所以很好賣。
張洪寬:姬菇在城裏面零售價大概在七八元錢一斤。
按一個菌包最少産七公斤姬菇,一個菌墻至少能産20公斤,張洪寬第一季産了200多公斤姬菇,銷售收入3000多元凈賺了2000多。有了前面的經驗,2008年張洪寬把種植規模擴大到3個大棚,用100個菌墻種植姬菇、秀珍菇等珍稀食用菌。
張洪寬:姬菇吃著口感比較好,它長得很小,採摘的茬數很多,能多采兩三茬。
2008年張洪寬把珍稀食用菌銷往合肥市場,一公斤至少賣到十五六元錢,純收入2萬多元。看張洪寬賺了錢,以前在外打工返鄉的村民也跟著一塊種。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高坤勇:我們也在跟她學。
記者:現在種了嗎?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華中強:種了。
2008年,合作社已經發展肥西縣380戶農民用泥土墻生産珍稀食用菌。年産食用菌1000多噸,品種增加到16種,産品都被運到合肥市場銷售。
時間:2009年1月18日21:00
地點:合肥市周谷堆農副産品批發市場
這天晚上,記者來到合肥市周谷堆批發市場,這時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忙著幫客戶裝車。
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銷售人員陳傑:像這個雞腿菇我們是論袋的,這一袋是5斤賣30元錢,秀珍菇我們現在供給他們一袋賣30元錢,6元錢一斤。
陳傑告訴記者,他們平均每天銷售食用菌4000多公斤,交易金額四五萬元,珍稀食用菌佔到一半以上,除了供應合肥市場外,還賣到南京、上海、廣州等地。
看珍稀食用菌的確有錢賺,2008年,肥西縣鄰近縣市食用菌合作社也開始用泥土墻生産珍稀食用菌,種植戶增加到600戶,一年純收入4000多萬元。給農戶提供菌種、銷售食用菌,丁倫保的合作社一年也有300多萬元的收入。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