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裏撿出來的財富(2007.9.20)

2010年02月24日 14:39  往期《經濟視野》文稿 我要評論

  

    


夏末秋初,在青川這個主産玉米的地方本應該是一個農閒的季節,因為玉米還有一個多月才能成熟收穫,然而在木魚鎮木魚村,這裡的老百姓卻顯得格外忙碌.

  

    村民:“本來這段時間是農閒,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很忙,每天要在玉米地裏幹三四個小時活。”

  

    村民:“我們現在農忙很高興,划得來,每天兩三百塊錢一天。”

  

    袁志蓉已經在這片不足一畝地的玉米地裏忙活了近一個月時間了,雖然辛苦但是得到的卻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袁志蓉:“已經賣了120多斤,賣了五千多塊錢,今年的産量特別好,比往年要好多。”

  

    120多斤九賣了五千多元,那麼這些玉米地裏到底栽種的是什麼值錢的寶貝呢?

  

    馮志賓:“一個半小時它滿地全部起來了,那個蛋都裂開了,那個帽子都冒出來了。”

  

    


這就是玉米地里長出來的蛋,那麼這些蛋裂開後又會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村民:“這都是竹蓀蛋,看這一批明天早晨就要開,每天一畝地每天要揀個20多斤幹的。”

  

    原來這些蛋都能長出竹蓀來.竹蓀是一種食用菌,有菌中皇后的美稱,它一般生長于竹鞭和枯竹之上.

  

    青川縣農業局副局長 黨興培:“原來竹蓀只能長在這種竹林裏,也只有這種竹林裏才有竹蓀。”

  

    


那麼本應生長在竹林裏的竹蓀,在青川又是怎樣長到玉米地裏去了的呢?説起這個變化,騎馬鄉的唐樹剛可謂功不可滅,因為正是他使這種身價較高的竹蓀走出了竹林.改變了原來的生長習性,唐樹剛原來在青川縣城做土特産買賣,在打理自己的買賣過程中,他發現生長在竹林裏的竹蓀不僅價格高而且還經常出現有價無貨的現象.

  

    唐樹剛:“野生竹蓀當時在市場售價是五六百元錢一市斤,價格很昂貴,我想如果是能人工栽培成功,那麼要當個萬元戶和容易。”

  

    


一心相當萬元戶的唐樹剛於是開始留意有關竹蓀的一切信息,2000年,他在報上看見福建古田縣有人工搭建大棚栽培竹蓀獲得了成功的消息,於是唐樹剛決定前往福建向人家學習這項技術.

  

    唐樹剛:“到福建只帶的200元錢,只有往返的車費,連住宿費生活費都沒有,在那邊邊打工邊學習來的。”

  

    雖然很艱苦,但是一想到學會了竹蓀栽培就能賺大錢,唐樹剛 於是咬著牙學了三個月,可是等到自己學會菌種培養後,人家再也不願意教他了.

  

    唐樹剛:“在福建學習三個月期間,因為這個東西是具有一定的商業秘密,別人也不願意把這個全部傳授給我,那麼學只學了菌種生産的一些毛皮技術。 ”

  

    由於人家死活不願意教自己如何把菌種栽倒地裏去,所以唐樹剛 只好抱憾而歸,但是讓人欣慰的是自己還是把菌種培養學會了.那麼菌種下地栽培只能靠自己回家摸索了.

  

    唐樹剛:“自家的一片竹林地長的野生竹蓀,但是很少,然後通過自己用鋤頭挖開,看它的菌絲的生長的走向,二一個主要是看它這個子絲體生長的這種方式。”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