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毛裏淘金 各有高招(2007.7.3)

2010年02月24日 14:35  往期《經濟視野》文稿 我要評論

  

    


2007年5月24日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

  

    2008年北京奧運會越來越近了,但在雙楊店鎮卻有一個叫劉思彩的農民,早在7年前就親眼目睹了奧運會的盛況。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洪福寺村豬鬃加工戶 劉思彩:“悉尼奧運會邀請我過去了,他們給包的費用,去看了一下。”

  

    老劉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六十多歲了還能去免費觀看奧運會,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所以他印象很深。

  

    劉思彩:“那一定是很好。

  

    劉思彩出國看奧運,是他的新西蘭客戶邀請他去的,他做的就是這看似不起眼的豬鬃加工。

  

    


豬鬃是豬頸部和背脊部生長的5厘米以上的硬毛。剛韌富有彈性,不容易變形,也不受冷熱影響,是工業和軍需用刷的主要原料。目前,化工材料還不能完全取代豬鬃,這點,當過炮兵的劉思彩最有體會。

  

    劉思彩:“裏頭那個炮筒的溫度很高,豬鬃沒事。”

  

    記者:“尼龍刷不行?”

  

    劉思彩:“尼龍刷不行,尼龍刷恐怕一進去就彎了,就黏了,就粘在炮筒上了。”

  

    一直以來,天然豬鬃市場長盛不衰。目前,我國的豬鬃産量佔了世界總産量的95%以上,2006年我國僅向美國出口豬鬃産品就達到近6000萬美元。而豬鬃裏,黑鬃的價格最高,越長的豬鬃越值錢。

  

    


李興國:“這可以説是黑金子了。像這個規格的,108毫米,102毫米以上的,像這個貨就得接近300元錢一公斤.。這一把就100多元錢,140、150元錢,很值錢的。亮度,挺直度你看,不彎了這個,非常漂亮。”

  

    雙楊店鎮雖然不大,但全鎮有2000多戶農民從事豬鬃加工,産品絕大多數出口歐美、日本、韓國等地,是製作各種高檔刷子的重要原料。豬鬃加工也成了當地農民致富的一個支柱産業。

  

    劉思彩:“有賺十幾萬元的,還有賺七八十萬元的不等,根據各人的能力、客戶。”

  

    從清朝開始,這裡的豬鬃加工就一直依靠手工操作,從買來原料、洗鬃、蒸煮、包裝等幾十道工序,豬鬃加工戶幾乎全都要自己一條龍式地獨立完成,彼此的業務聯絡很少。不過,有著兩百多年曆史傳統的雙楊店鎮豬鬃加工産業,這幾年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1997年,鎮裏的豬鬃加工大戶李興國接到一批大訂單,當時,他的生産能力還很有限,但他又不甘心放棄這個大買賣。就在為難的時候,李興國想到了鎮裏的其它加工戶。

  

    李興國:“也是做不出來,做不出來呢,下面的個體戶,加工戶很多,我就把這個訂單就分給他們做了,而且把押金付給他們了。”

  

    李興國把一部分訂單交給了鎮裏的同行來做,可是等到了交貨的時候,李興國一驗貨,當時就傻了眼。別人代為加工的豬鬃成品離出口標準差距很大,他的這筆買賣徹底砸了。

  

    李興國:“虧了36萬,放了兩年那個貨沒賣出去,它質量不行,22元錢一斤的貨,最後賣了五六元錢一斤。”

  

    


面對這樣的結果,李興國只好無可奈何地接受。從那以後,即使訂單再多,再怎麼忙不過來,他也不敢讓別人幫忙加工了,重新依靠自己個人的生産能力。直到2003年,李興國的想法才有了新的轉變。

  

    2003年,幹了十幾年豬鬃加工的于興文發現,雙楊店鎮2000多戶大大小小的豬鬃加工戶,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市場,這裡面蘊藏著新的商機,於是,他琢磨著能不能專門做某一道工序,為鎮里加工豬鬃成品的人服務。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中小河村豬鬃加工戶 于興文:“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他不能一下子都幹起來,幹起來也行,但他太麻煩了,他不如就做加工戶。”

  

    于興文經過考慮,選定了對洗乾淨的豬鬃半成品進行高溫蒸煮這道比較重要的工序,但是,生意卻一直都不算好,因為當時他自己還在加工豬鬃成品,其他加工戶擔心他會偷偷扣留送去蒸煮的豬鬃。

  

    


于興文:“這就是錢,這就是人民幣呀,都是到時候能換外匯的,你扣下人家一點,你扣一點,他扣一點,這工序太多,扣扣他就不夠這個成品數,他就掙不著錢了。”

  

    于興文意識到這一點後,趕緊停止了加工豬鬃成品,這才有人陸續把豬鬃拿來給他蒸煮。現在每天下午,他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綁好的豬鬃一捆一捆地碼放到水泥池裏,然後進行高溫蒸煮。

  

    記者:“這有多少?”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中小河村豬鬃加工戶 于興文:“2000多斤。”

  

    記者:“這2000多斤得蒸煮多久?”

  

    于興文:“五六個小時。”

  

    


記者:“為什麼要煮它呢?”

  

    于興文:“加工它,讓它直立,不煮它不直。”

  

    這兩千多斤豬鬃裏沒有一根是他自己的,于興文仍然幹得相當賣力,他每天上午把豬鬃拉過來,蒸好後第二天再給人送過去,掙的就是每斤豬鬃6毛錢的加工費。

  

    記者:“你沒想著像李總一樣搞點成品出口呀?”

  

    于興文:“我是給他服務的,給他服務一段。出口他們是大戶,咱是加工的。”

  

    現在,全鎮有20多家加工戶把豬鬃交給於興文蒸煮,他一年能蒸煮十多萬斤豬鬃,單單做這一道工序,他的收入要比原來做成品還要高。

  

    除了于興文,雙楊店鎮還有四、五家從事蒸煮工序的專業戶,其他像洗毛、包裝等工序也都有專門的加工戶在做。于曉東剛花了3萬多塊錢買了一台機器,鎮裏不少加工戶都跑來參觀。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碑子村豬鬃加工戶 于曉東:“新生事物,別人沒有,頭一台,它這麼複雜的機器,都想來看看。”

  

    這台機器的作用就是這邊把亂糟糟的豬鬃放進去,那邊不同長度的豬鬃馬上就被整整齊齊地分出來了,這道工序叫做“分尺”,以前完全得靠有經驗的技術工人來完成。對豬鬃加工戶來説,這簡直就是一台神奇的機器。

  

    機械廠廠長 孫文樂:“1.5英寸以下的在一塊兒,這能分出1.7英寸的,2英寸,一直到4英寸,4英寸以上的這一塊,總共11個尺碼。”

  

    記者:“這個準確率高嗎?”

  

    孫文樂:“準確率達到85%吧。你們看一下,這個很明顯。”

  

    機器剛剛買來七八天,廠家還得經常過來調試機器。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于曉東的生意已經很紅火了,因為他吸取了于興文當年的教訓,早早地就停下了自己的豬鬃成品加工,消除別人的擔心。

  

    


于曉東:“如果我自己搞加工,他們就擔心我自個兒放下來點,我不搞加工呢,就不存在他們的懷疑了。”

  

    有了這台機器,加工戶都把豬鬃拿到于曉東這裡來進行分尺,這可比手工快多了,差不多能頂十個技術工人。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雙楊店鎮碑子村豬鬃加工戶 于樂愛:“我加工的這一撥可能有2000來斤,2000來斤他加工的話,也就是四五天就加工完了,按照以前的話,這個活你得找上四五個工人,得加工一個月。”

  

    于曉東的機器日夜運轉,每加工一斤豬鬃收加工費7毛錢,一年下來預計能加工十多萬斤,這也比他原來加工成品出口還要強。

  

    于曉東:“比原來好。這樣省心呀,這樣就光加工,他們過來,加工好了就是了,太省心了,你原先購原料,賣成品。”

  

    


有了幾十個像于曉東和于興文這樣的專業戶,雙楊店鎮的豬鬃加工不出本鎮就能進行分工合作了,生産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鎮豬鬃製品年産量達到800萬公斤,年出口創匯1200萬美元。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週一至週五22:02--22:32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null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