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出來的新賣點(2007.2.16)

2010年02月24日 14:21  往期《經濟視野》文稿 我要評論

  

    


一大清早,大院北村一派熱鬧景象,不少村民匆匆忙忙地騎著自行車和三輪兒往王廷省家趕。很快,王家院子裏就擠滿了人。

  

    記者:“你從哪兒過來的?”

  

    山東郯城縣紅花鄉村民:“從西邊。”

  

    記者:“有多遠?”

  

    山東郯城縣紅花鄉村民:“有十來裏路吧,騎自行車,大概有一小時吧。”

  

    村民:“來得晚就搶不到手了,就沒有了。”

  

    


到底什麼好事兒,吸引這麼多村民一大清早就往這兒跑呢?王廷省的妻子一邊過秤稱重,一邊登記,名目卻是花生、玉米、青蛙、石榴等,可記者看了看,整個院裏除了一堆堆紅線就是線圈,看不到任何農産品。

  

    記者:“花生13、玉米12、魚42 、石榴30,這都是些什麼呀,不行,我得跟著一塊兒去看一看?”

  

    記者:“今天拿了多少貨啊?”

  

    山東郯城縣前三塘村村民 劉藝霞:“我也不知道,大概拿了兩袋子吧。”

  

    記者:“這樣的線啊,這個線是做什麼用的?”

  

    


劉藝霞“做三號線,八復義的。”

  

    記者:“一會我跟您回去看一看?”

  

    劉藝霞:“好。”

  

    原來,八復義指的就是中國結!

  

    記者:“這個好學嗎?”

  

    劉藝霞:“這個可好學了,這個很好學,人家靈巧人不用半小時時間就學會了。”

  

    記者:“那你教教我?”

  

    


劉藝霞:“噢,好,我教你。”

  

    記者:“總算大功告成了,劉大姐花了4分鐘做成的中國結,我花了整整半個小時才完成,怎麼樣,還不錯吧?”

  

    劉藝霞告訴我們,像她這樣手藝嫻熟的村民還有很多,她所在的前三塘村是當地有名的中國結編織專業村,全村120戶家家都會編中國結。不僅這一個村,紅花鄉其它60多個村,村村都有編結加工,但卻分工不同,有的村專門編中國結,有的村編字、還有的村編魚等。

  

    


記者:“像這樣一個福圈,是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工序呢 又是經過不同的村子來製作的。剛才我們在前三塘村看到了像這樣的中國結的製作,那其它的配件又是怎麼做成的呢?現在我們來到了胡林村,看看他們在做什麼。”

  

    記者:“大姐你好,你這是在做什麼呀?”

  

    村民 謝藝芳:“我先不告訴你,等我編好你就知道了。”

  

    記者:“現在先不告訴我?”

  

    郯城縣胡林村村民謝藝芳:“好了,我做好了,你看看吧。”

  

    記者:“這個做完了,我看看,噢,我知道了,原來這是一條魚!”

  

    


目前,紅花鄉大約有兩三千戶農民都在搞編結加工,它因此被稱為中國結之鄉。那麼,這麼多的編結專業村是怎麼形成的呢?這還得從2002年的一筆百萬訂單説起,當時,這筆來自美國的訂單來得很急,要求他們在一個月內編出六十萬個玉米。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當時我們很著急,它的貨期要求在一個月之內完成。”

  

    王廷省是當地編結工藝的發起人,當時,紅花鄉的編結工藝才剛剛起步,手藝熟練的村民才不過七八人,即使這幾個人加班加點地做,也至少需要四個月時間。定單當然是黃了,眼見著到手的錢打了水漂,王廷省心疼得好幾宿沒睡著,他開始琢磨新路子。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我們就組織我們村裏很少一部分會這種技術活的人,然後帶她們去別的鄉鎮,由熟悉的朋友介紹,然後組織他們去學,手把手地教。”

  

    為了方便村民快速掌握技術,王廷省在每個村只教單一的編結手藝。這樣村民學得快、技術紮實,而且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村。王廷省再把這些配件從各個村收上來,在自己的加工廠裏完成最後的組接造型,這樣的分工合作使紅花鄉的編結産業快速發展起來。以中國結為主的結藝飾品很快打入了臨沂等地的批發市場。可就在他們編得正紅火時,市場上的貨卻賣得不那麼紅火了。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我們就感覺很納悶,我們到了幾個市場去轉了一圈,結果發現市場上的樣品,花樣比我們家的多得多。”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祥:“你自己沒有新産品,你就拉不住外邊的客戶,你也賺不到錢。”

  

    怎樣使自己的産品具有新意呢?專門負責式樣設計的王廷祥專門去幾個外地市場考察了一圈,他發現,隨著過年民俗的新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喜慶産品的需求有了新的認識,挂中國結、魚和福字等挂件不僅是一種裝飾,還成了一種過年的新時尚。

  

    顧客:“漂亮,也好看。”

  

    顧客:“春節挂在家裏顯得喜慶嘛。”

  

    顧客:“過年了,圖個吉利,年年有餘嘛。”

  

    


顧客:“我侄女今年結婚,這個顯得比較喜慶,代表有福氣嘛。”

  

    過年喜慶消費市場的這種變化使王廷祥意識到,以中國結為主的結藝飾品如果迎合這種文化潮流,在産品設計中突出它傳統的吉祥喜慶寓意,就一定能在過年的商機中做出新文章。回到村裏,王廷祥開始著手新的造型創意。各個專業村編完的産品,到了王廷祥的手上,就變成了可以隨意組裝的零配件,自由實現他的各種創意。單單一個福字,王廷祥就設計出了10多種字體,再和其它的魚、蝴蝶、花、結、圈、穗等配件組合在一起,又變換出了30多種新款式。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祥:“年年有餘——財源滾滾;石榴——多子多福;花生——步步高升;玉米——五穀豐登 ;五福臨門。”

  

    依靠專業村分工合作的生産流程,和靈活的設計組裝,紅花鄉的結藝飾品以品種多、樣式全、價格低的優勢,很快佔據了國內中國結市場的大半江山。在許多大型批發市場裏,來自紅花鄉的中國結賣得格外火爆。

  

    


顧客:“這個多少錢啊?”

  

    店員:“這個55元。”

  

    顧客:“這個多少錢?”

  

    店員:“這個最低收你90元。”

  

    


紅花鄉黨委書記 胡廣東:“像我們鄉範圍內,每年幾百萬套結藝品,形成的農民在這方面能夠增加的收入在上千萬。”

  

    又一個新年要到了,紅花鄉家家戶戶都在忙碌地趕制這特殊的年貨,用根根紅線串起新年的祝福,傳遞千家萬戶。

  

    編導:楊涵竹 攝像:孫彥峰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週一至週五22:02--22:32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null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