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這是位於江西省婺源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名叫上曉起,全村只有不到100戶人家。因為不通公路,村裏的人們都在想辦法離開這裡。然而,2004年上曉起村卻引起了一位考古專家的注意,並且很快就從省城南昌搬來這裡住,村民們都覺得很蹊蹺。
葉春生江西省婺源縣曉起村村民:具體他什麼目的我們也不大清楚。
何菊蘭江西省婺源縣曉起村村民:大家是説不知道他在這裡來搞的什麼名堂。
汽車開不進來,上曉起村的村民生活極為不便,建個房子,所需的材料還要雇人用板車拉進來,成本高出不少,所以村民都不願意留在這裡。但是,這個名叫陳文華的考古專家在上曉起村一呆就是五年,而且花光了他幾乎所有的積蓄,一直也沒得到回報,直到2009年秋天,他找到了一樣東西,而且一斤的價格高達5000元錢。那麼,陳文華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在上曉起村又究竟找到了什麼呢?
陳文華今年75歲,1958年大學畢業他就到江西省博物館開始考古工作,曾經擔任過江西省社科院的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1981年他創辦了《農業考古》雜誌,每期都被哈佛大學訂閱參考,他也被國際學術界稱為“中國農業考古第一人”。退休之後,陳文華仍然在國內外四處考察講學,結果在上曉起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他因此決定要搬到上曉起村去。
2004年春天,陳文華剛到上曉起村不久,就向村民宣佈了一件事,頓時打破了這個偏僻小山村的寧靜。
陳文華:我就規定,我每年保底600斤稻穀的收入,你就坐在家啥也不幹,我再虧,我賠你600斤稻穀。
上曉起村的村民過去都是自己種地自己收,陳文華提出每年一畝地給600斤稻穀的保底收入,這樣的好事對於他們來説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葉春生:我們種一畝地也大概種800斤左右,一下子給你600斤,除了農工,肥料,牛工什麼之類的,扣了也不過是600斤,還要自己去種,你不種了還要得到600斤,那老百姓肯定是開心的。
村民:什麼力都不用出了,就是收割的時候分稻子600斤拿回家。
自己的地不用投入就能白得600斤稻穀,如果幫著幹農活,每天還能領到20多元的工錢。很多村民不相信這是真的。等到秋天稻子收割完,陳文華的承諾全部兌現,這些村民才紛紛把地交給他種。
陳文華:開始是30戶,後來變60戶,最後變了70多戶,我整個村也不到89戶,那後來他們也搞什麼奔走相告,這划得來,這是一個傻子,這個教授有點傻乎乎的,他是一定虧。
村民們弄不明白,一畝地最多可以收穫800斤稻穀,給了村民600斤,剩下的200斤陳文華難道會賣出天價來收回成本?結果那年陳文華賠了3萬多塊錢,有的村民甚至開始嘲笑起陳文華來了。
方日德:陳教授他還是要這麼做,確實是個傻教授,人家跟他説了,600斤稻穀,還要去掉牛工,去掉人力工。
葉春生:當時就有人説了,這個傻教授,真的是傻教授了,哪有600斤的稻穀一畝田的。
陳文華並不在乎這些,他還興高采烈地叫人把稻草堆成幾米高的草垛,這又讓當地的村民感到奇怪。直到今年,陳文華還一直這麼做。
王新民:也好多年沒堆了,就是可能二三十年以前,那個也是養牛堆這個。
何菊蘭:陳教授怎麼回事,他腦袋裏怎麼這麼想,那個稻草還要一堆一堆的把它堆起來幹嘛。
上曉起村早就改用液化氣燒水做飯,村裏又沒人養牛,稻草已經沒有什麼用處。陳文華為什麼還要花錢請人堆稻草垛?
接下來的兩年,陳文華依舊是賠錢請村民種地、堆稻草垛,村民也逐漸習慣了這個考古專家奇怪的舉動。可是,到2006年,陳文華又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這次,連他的老伴也不能忍受了。
程文茜陳文華的妻子:不斷超出我的想像,他停不下來,他就像穿上了紅舞鞋,不得停的,但是這個不得停要有一個限度對吧,我又不知道這個限在哪。
程文茜原本在省城南昌過著很舒適的生活,她本來就不太同意陳文華到上曉起村來,不停地貼錢種地、堆草垛,沒想到還要拿5萬多塊錢去買村裏一棟破破爛爛的老房子。這讓程文茜很難理解。
程文茜:我是比較現實一點的,我覺得買這种老宅子幹嘛呢,而且是不能住人的,當時是根本不能住人的,當然比較便宜,但是你買它幹什麼?我們家可能在這裡住嗎?
陳文華:外頭是黑不溜秋的,背後也是殘破,裏頭就是幾間木頭房子,地呢還是泥巴地。
更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陳文華買下這棟老房子後,還花了比房價高出五六倍的價錢來改造,但外面看上去沒有一點效果,還是破破爛爛的。村民們又一次見識了陳文華做事的古怪。
何菊蘭:他腦袋想什麼我就不清楚,我也講過,他那樣子,我感覺不如做一個新房子。
陳文華:他們也感到好奇,無法理解,所以當我把那個房子,一個破房子改造了以後,他們紛紛跑來參觀,感到很驚訝。
到2007年年底,陳文華賠錢讓村民種水稻已經連續4年,購買和改造老房子又花了他40多萬元,村民們開始懷疑陳文華的動機。他為什麼要賠錢讓農民種地?他究竟是為了什麼來到上曉起?難道這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個享譽世界的考古專家,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從此留在了一個偏僻的山村。五年時間找到什麼,一斤敢賣五千元。致富經繼續為您講述,考古專家在偏僻山村的財富故事。
2004年,考古專家陳文華來到江西省婺源縣的上曉起,他賠錢讓村民種水稻、堆稻草垛,買破舊的老房子……四年時間,陳文華在這個不通公路的村子賠進去60多萬元。一連串奇怪的舉動讓村民對他的動機産生了懷疑。很多人也在猜測,陳文華為什麼會看重這個偏僻的山村?難道這個考古專家在醞釀什麼大舉動。
陳文華看上上曉起村是在2004年的春天。他應邀到婺源縣參加一個國際茶文化論壇,會議期間,他到上曉起村遊玩,在村口的一座老房子,陳文華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讓他激動不已的寶貝。
陳文華:那我搞考古出身,就特別感興趣,因為根據古農書記載,説元朝的時候江西山區曾經有過用木頭做的一種九轉連磨來加工茶葉,沒想到600年以後,這山區裏頭還有這個東西。
就是這個用水力帶動、木頭做的制茶機器,讓陳文華這個農業考古專家驚喜萬分。本以為早已絕跡,沒想到在上曉起的茶廠裏看到了,而且居然還在運轉。在陳文華眼裏,這就是一個活化石,他興奮地當時就要去縣裏建議把這個文物保護起來。
陳文華:當我轉身出了這個廠的門口,回頭一看。那有兩棵400多年的古樟樹,彎到水面上,一灣碧綠的塘水,然後潺潺的流水,青山古樹流水,再加上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築,風景美極了,當時突然心裏一動。
發現寶貝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去,眼前又呈現出一派古樸幽靜的景色,陳文華這個考古專家突然有點衝動:乾脆自己花錢來保護這個有特殊價值的寶貝。
陳文華:實際上它體現了古老的制茶的傳統工藝,按現在的術語來説叫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搞考古,搞歷史,特別看重這個傳統。
陳文華很快租下了原本破爛爛的茶廠,利用那套古老的制茶機器,把傳統制茶工藝恢復起來,他知道,如果將這些傳統工藝與上曉起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遊客。
陳文華:因為他已經膩煩了城市那種嘈雜,那種水泥森林,好久沒過這種田園生活,很多人説到了這裡好像重回了童年,都想起童年在農村過的生活,感到很親切。
婺源縣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旅遊景點很多,陳文華覺得,上曉起村不通公路,就是它最大的賣點。他要打造出自然、純正的古村落的田園風光,加上典型的徽派建築群,形成一個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以此來吸引文化層次較高的那些遊客。
同時,陳文華還利用他在社會各界的影響極力推廣上曉起村,很多人慕名而來,陳文華才買下那棟老房子。婺源在古代隸屬徽州,這棟老房子就是200多年前的民宅,白墻灰瓦,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這樣的房子在陳文華眼裏同樣是寶貝,他保留了房子古老的韻味,增添了一些設施,改造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客棧。
陳文華:因為這個村很小,一轉半個鐘頭,不到一個鐘頭就走完了,就走,但是這個村要住下來,才能夠更體現它這個自然美,特別是晚上,它幽靜,流水潺潺,早晨鳥語花香,所以很多遊客真的是流連忘返。
客棧生意越來越好,村民們這才發現,陳文華其實並不傻,於是,他們也照樣子開起了餐館旅店。可是不久他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不通公路影響了他們賺錢。
何菊蘭:沒有馬路你怎麼富裕起來,我跟你説底下的話它過節開200元錢一個房間,400元錢一個房間都有人住,你就開50元他都不住,你怎麼辦?
何菊蘭是村裏開飯店比較早的人,他所説的底下就是離上曉起村一公里遠的下曉起村,那裏每天都有旅行社帶來成群的遊客,原因就是因為通公路。而上曉起村不通公路,導遊嫌麻煩,都不願意帶遊客進去,所以村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把公路修到家門口。
何菊蘭:我是聽到大家都這樣説,如果要修馬路的話家家戶戶,搞了他的地,按照那個政策來説多少錢,大家都同意。
村民:老百姓就是希望,你做你的生意,或者説有一條馬路來更好,群眾就更加心滿意足了。
村民開始不斷地去找相關部門反映,要求修公路,但陳文華卻非常反對這點,一旦公路通了,汽車一進來,他就會前功盡棄。
陳文華:你要破壞那個東西,我來開發就沒有意思了,沒有價值了,是不是,我是無非追求這種原生態的田園風光,保持歷史的韻味,一條公路一進來,鬧鬨哄的上來,就把你原來幽靜的環境就破壞掉,破壞了這個村就沒有價值了。
在陳文華的眼裏,上曉起村惟一通往外界的那條石板路,同樣也是上曉起原生態風貌整體的一部分。
陳文華:我想因為有這條青石板路,就把這個商業大潮的喧囂擋在一公里之外了,我們踏進這條古道就好比走進歷史,就進入了明清時期這個徽派文化的一個氛圍。這上面就是上曉起村。
陳文華心裏也很清楚,因為不通公路,上曉起村原生態的古村落風貌才能夠保留下來,一旦公路修進村裏,原生態的風貌就會全部被破壞,他四年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但是沒有公路進來,到上曉起村的遊客不可能很多,他要通過發展旅遊帶動農民致富的想法就看不到希望。修不修路,成了陳文華最大的難題?但誰也沒想到,一年後,陳文華拿出了一樣東西,最高價一斤能賣到5000元錢,就是這樣東西平息了村民關於修路的爭論。陳文華拿出來的到底是什麼?
一個享譽世界的考古專家,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從此留在了一個偏僻的山村。五年時間找到什麼,一斤敢賣五千元。致富經繼續為您講述,考古專家在偏僻山村的財富故事。
農業考古專家陳文華在江西婺源的上曉起村意外地發現了古老的傳統制茶機械,並被這裡的田園風光所吸引,他決定要把這個偏僻山村打造成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卻和村民産生了衝突。
村民要修路方便做買賣,陳文華卻要保護村裏的原生態風貌,經歷了連續五年的賠本,他還是沒能找到好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就在2009年10月,陳文華終於看到了希望,因為這回他賣的一種東西,價格高達5000元一斤。到底是什麼東西能賣這麼貴呢?
2008年,陳文華正為村民要修公路弄得焦頭爛額,他的一個朋友來到上曉起村,這個人的一句話讓陳文華找到了能賣出5000元錢一斤的東西。
陳文華:去年年初,有一個朋友是茶商,那麼他告訴我,他每年都要到黃山去收購白菊花,而且他説這個白菊花光在南昌市他每年就要銷售兩萬斤,全國銷幾十萬斤,銷路很好。
朋友的話提醒了他,上曉起離黃山很近,那裏大量種植白貢菊,經濟效益也不錯。所以陳文華從黃山買來白菊花苗種到地裏,但是一個多月後,白菊全部被洪水淹死了。
陳文華:到5月份的時候,中下旬江西是雨季,連下20多天的雨,積水,底下那個小溪就變成山洪爆發,淹了馬路了,田都淹了,那一漲水,連著三天那個菊花田,淹它三天全淹死了。
幸運的是,當時陳文華還買了一些黃菊花苗,作為點綴種在進村的路邊供遊客觀賞,沒想到這些黃菊花長得特別好。既然沒有白菊,陳文華就讓工人烘乾了幾斤黃菊,但卻很少有人來買,可是這個叫吳根忠的人卻發現了它的價值。
吳根忠陳文華的朋友:一喝這個菊花這個口感非常好,一喝下去,一個是它這個花型特別漂亮,泡在杯子裏面比較飽滿,第二個回味甘甜,也不像一般的我們經常在外面有時候也喝另外藥用的那種菊花。
吳根忠也是陳文華的朋友,他在南昌市開了好幾家茶藝館,對品茶很有心得。聽到朋友誇獎自己的菊花,陳文華挺高興,反正也賣不掉,他就把當時所有的黃菊花都送給了吳根忠,沒想到在南昌的茶葉界引起了關注。
吳根忠:當時我就帶了幾斤,帶了我們茶藝館去喝,然後當時大家都很喜歡,然後就是沒有幾天吧,基本上貨就賣完了,賣完以後還有的朋友打電話來要。
陳文華:花朵的形狀是一個球狀,而且它的花瓣呢很緊密,基本上超過一半的球狀的,那麼這種花我們一般是作為特級的,一朵就可以泡一個玻璃杯。
記者:像這個特級做成幹花得賣多少錢?
陳文華:如果説很標準的一朵,我們零售價可以賣到5元錢,那麼一斤大概是1000朵。
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菊花嗎?離上曉起不到100公里之外的安徽黃山遍地都是,最多也不過100元一斤。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全國各地幾乎隨處可見,菊花也是我國傳統的常用中藥材,有很高的藥效,長期飲用能增強人體品質。但是,一斤菊花,陳文華居然敢賣5000元,這麼貴的菊花能賣出去嗎?
2008年試種黃菊成功,陳文華覺得自己離成功不遠了。面對菊花的市場競爭,陳文華決定只做精品菊花。
陳文華:就是説只是生産高級品,中低品寧可不要,不要上市,而且走高端人士,走商場會所,走高級賓館,高級酒店這樣供應。
吳根忠:我全部要,因為我現在很多我們的茶藝館很多的同行,都在我那兒訂貨,現在我們已經賣到廣州、四川、重慶、上海、北京都來訂貨,非常好。
吳根忠的話給了陳文華極大的鼓舞,2009年春天,他在去年種白菊花的地裏全部改種黃菊花,而且總結了在種植管理上的經驗教訓,到了秋天,陳文華六年來第一次真正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
陳文華:今年的花比去年還好,特別是顏色特好,因此我們終於就覺得,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而且像現在還沒有賣,人家預定的就已經價格很高。
為了保證菊花的品質,今年上曉起的每畝菊花嚴格限制鮮花的採摘數量,採下的菊花能加工成100斤左右的幹花,大部分價格在每斤1000元,只有外觀特別漂亮的要賣到5000元一斤。
陳文華:體積大,花型好,能夠成球狀,再泡起來如果開水一衝,它會在杯裏都翻滾,像滾繡球似的,非常好看,零售價可以達到5元錢一朵,供不應求,現在沒多少,有的還要限量購買,上次我們有遊客來,只限量20朵,多了不賣。
菊花受到市場歡迎,陳文華的心裏特別高興。以前秋天是婺源縣的旅遊淡季,但是今年上曉起村這十幾畝美麗綻放的菊花已經成了一個新景點,吸引了不少的遊客。
陳文華:10月底我們就開放,整整11月一個月,就一個半月的時間它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所以滿城盡帶黃金甲,説的就是黃菊花。
何菊蘭:這段時間拍菊花的人好多呀,就是他那個菊花吸引,感覺到遊客一齣去一傳,它裏面那個上曉起,好多菊花很好看。
隨著陳文華和上曉起的故事傳播出去,很多人因為陳文華知道了上曉起,來到這裡旅遊,村民們的家庭旅館一年也能掙到2萬多塊錢。過去覺得只有修了公路才能多賺錢,現在大家都開始認同陳文華的想法。儘管建築材料還得用板車拉進來,但村民們都開始翻修房子準備發展農家樂。
陳文華今年75歲了,他已經把上曉起村的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合作社,明年要將黃菊的種植面積擴大到30多畝,可以給合作社帶來300多萬元的效益,讓村民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保留原生態風貌帶來的好處。
陳文華:我寫一首《曉起菊花黃》最後四句,春桃隨風謝、秋菊傲寒霜、幾番風雨後,昂首迎朝陽,那也是我個人的人生寫照,也是我們追求的方向,憧憬的未來,我想這個黃菊花會給我們帶來了曉起的未來,應該帶來希望。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