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2004年初,浙江省臨安市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些前來淘金的杭州人,村民們有些納悶,村裏沒什麼值錢的資源,年輕人大都到七十公里外的杭州市打工去了,城市人卻來村裏淘金,豈不是癡人説夢?
村民余正祥:城市人到農村裏來掙錢更難了。
記者:為什麼?
村民余正祥:為什麼,像我們本身都是農民,在家裏掙不到錢嗎,他們不懂的人到這裡更難了。
村民們覺得,幾個杭州人到這裡不可能賺到錢的,1年後就應了他們的猜測,幾個杭州人在這裡沒賺到錢,陸陸續續還離開了村子,只有一個人留了下來,讓人意外的是,他不僅在這裡創造了財富,還把眼前這個沒人看好的野山溝,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農莊,這個人叫張林海。
張林海:不管他們幹不幹我還是要幹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産業,是一個賺錢的機遇。
既然是一個賺錢的機遇,那怎麼會只剩下張林海這個光桿司令?張林海外號張百萬,既然有百萬身家,做點什麼不好,何必要跑到大山裏來,修房造屋,通水通電,加上承包費要花二百一十萬元,難道大山裏真的隱藏著什麼財富誘惑?
村民錢志根:人家想不通,為什麼有這麼多錢的積蓄,在家裏養老都可以了,50多歲了,還要到山裏去幹什麼呢?
村民楊園珠:要是基本上我們有幾百萬,我們去買房子呀,還是炒股票呀,還是做其他的東西了,不像這個,投到這個野山溝裏面來。
從當初八個人合夥創業,意氣風發,到兩年後只剩下張林海一個孤家寡人,在別人認為賺不到錢的野山溝裏,張林海卻意外地創造了財富,連他自己創業之初都沒有想到。
張林海今年55歲,曾是杭州第一印染廠職工,下崗後跑運輸,做布料貿易,賺得了第一桶金,2003年初,他和七個朋友在當地報紙上發現蕭山區一個果園轉讓的消息,就動心了,覺得果樹投入不大,不僅能掙點錢,還能當成老了以後休閒的去處,就按股份制方式承包了那個撂荒的果園,何鑫培就是當時的八個股東之一。
原合夥人何鑫培:好像有點好奇心,好像就是有感覺是我們好像是搞的好的,因為我們畢竟有八個人。
張林海:人一多了信心很足,一定能搞好,所以説當時就憑自己的熱情在做事。
眼前看到的就是當年張林海他們承包的這個果園,種的梨樹桃樹楊梅也沒有特別之處,挂果豐産期每年能賣十萬元,但人工肥料管護費用1年也要十萬元,兩者相抵沒錢可賺,到現在已基本廢棄。可當初他們來到這個果園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興致勃勃,而且因為是下崗職工,杭州一家活禽交易市場還免費提供雞糞支持他們種果樹。
杭州蕭東活禽市場經理余建明:他們是下崗工人,自己創業,自己去種果園,所以我們作為省級龍頭企業就是資助給他們。基本上雞糞要賣5元錢一個袋子,就是我給他們全部都是免費的。
張林海:果園裏面我們沿路都是雞糞嗎,為了便於以後施肥方便,所以我們一路上去,車子一路放上去,以後施肥的時候可以省點力。
然而,從市場免費拉來的雞糞,卻成了埋在張林海身邊的定時炸彈,讓他們在隨後遭到重大挫折的同時,八個創業夥伴也因此分道揚鑣。
2003年3月,張林海等八個農業的門外漢吃驚地發現,雞糞在幫助果樹生長的同時,也滋養了野草,他們種下的一萬多棵果樹苗,淹沒在了瘋長的野草中,這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
張林海:我們果樹裏面又放了雞糞,雞糞一放的話這個草生長的速度是很快很快。
原合夥人何鑫培:好像感覺到除不完的,就是心裏有這麼個感覺,不是説一個除草除草一個局部的這麼一塊,好像這個山很大。
無奈之際,一個股東提出用雞來幫忙滅草,雞長大了還能賣錢,一舉兩得,張林海他們迅速就養了一千隻雞,4個月後,雞不僅把除草任務完成得漂亮,賣掉後一千隻凈賺了一萬多元錢,一隻雞能凈賺十幾元,這等好事隨即改變了八個股東當初承包果園的初衷,他們覺得完全可以擴大規模養土雞,賺更多的錢。
原合夥人何鑫培:當時我們認為養得太少了,我們應該多養一點,我們不是2000個,養個5000個甚至1萬個,對不對?那麼産生的效益更大了。
張林海:第一批雞我們的利潤很好,我們可以賺到十幾元錢一個,你大批量養以後,我們當時想呢,能賺10元錢一個,也已經很可觀了,那麼一萬隻雞就可以賺10萬元錢。
張林海他們是城市人,不懂農業,有的只是熱情和幹勁,憑著僅有的一點養雞成功的經驗,就買回來1萬隻雞苗搞養殖,但他們很快察覺,他們把養雞賺錢看得簡單了。
原合夥人何鑫培:很辛苦,晚上呢黃鼠狼呀,什麼山上的這些野獸呀要偷雞,要防止別人來偷雞,對不對,就是晚上睡覺呢,就這個睡覺時一根腦神經也在雞窩裏。
張林海:雞吃一斤料要三倍的水,雞才能茁壯成長,我們一萬隻雞的話,每天要吃飼料就要幾百斤水,那每天幾十擔水要求員工挑到山上去,求他們,拜他們。
辛苦歸辛苦,但看著一天天茁壯成長的雞,他們覺得付出的辛勞和汗水還是值得的,就連一向反對張林海進山創業的妻子,都被山上成群結隊的散養土雞打動了。
妻子周慧娟:是一道風景好像很亮麗的,有的雞還會飛到你的肩膀上,苞谷一放,這個雞嘩嘩都飛過來了,都飛過來了,我們往前面走,它們就跟著我們,那個時候我們真的是看到這個雞這個樣子,我們很開心的。
本來是承包荒山種果樹的,沒想到卻歪打正著意外地賺到了雞錢,八個股東決定上規模,賺大錢,第二茬就養一萬隻雞,三個多月後,土雞看起來長勢良好,但是就在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幻想的時候,一場災難意外降臨了,就是這場災難讓股東之間發生了分裂。
2003年11月的一天深夜,剛從雞場返回杭州的張林海,接到雞場員工一個驚慌失措的電話,這個電話讓把他嚇壞了,他和妻子連夜動身趕回雞場。
妻子周慧娟:他們養雞的打電話到我們家,我們連夜趕過去的。
雞場裏瀰漫著死亡的氣息,一批批雞莫名其妙地死去,所有的人不知所措。
妻子周慧娟:一看都傻呆了,反正到處都是一堆一堆,都死雞,我們拿著手電筒的,全部都是死雞。
土雞雖是散養的,但晚上就會全部回到雞舍,如果一隻雞得病,很快就會蔓延開來,雞再吃藥治病已經來不及了,隨後的幾天裏,張林海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曾經活蹦亂跳的土雞死掉,希望眨眼間就變成巨大的失望。
張林海:就是你今天想不到明天要死多少,已經到這個程度了。一開始三五隻,第二天就幾十隻,第三天就是幾百隻,這個嚇壞了,就是你吃藥都來不及。
妻子周慧娟:好像有些接受不了了,沒多少時間的時候這個雞還是,真的是活蹦亂跳的,跟在我們後面走的,好像是我們自己養出來的孩子一樣的。
張林海把雞送到當地相關部門檢驗,並請專家到雞場實地查看,專家迅速找到了造成八千多只土雞死亡的真正元兇。
張林海:專家上來一看,第一個毛病就是我們的雞糞帶來的直接因素,市場上的雞糞,可以説什麼病菌的雞糞都有,你拉到雞場,所以説我們犯了大忌。
妻子周慧娟:我們是為了要這個果樹肥嗎,那麼從市場裏面去,每天去運的。
養雞之前從活禽市場免費拉雞糞回來,本是為了給果樹施肥,沒想到,堆放在果園裏的雞糞卻意外地成了八千多只雞死亡的罪魁禍首,1萬隻雞到最後也只出欄六七百隻,股東們難以接受這個悲慘的結局,那些即將出欄賺錢的雞只是一個美好的夢,讓他們對創業有了更痛楚的認識。
原合夥人何鑫培:8000個死掉,都深埋在地下,就是你到山上去抓死雞了,你用編織袋去裝下來,到山上,下來之後又躺下一片了,當時頭上一盆冷水潑下來了。
原合夥人顏方成:我難受,也跟他們難受,我因為我要向他們負責,對不對,他們不是這麼多的鈔票到我這裡來玩玩的。
這些養雞鼎盛時期拍攝的照片成了一個回憶,原本能賺十幾萬元,沒想到遭遇了滅頂之災,加上人工、飼料、基建等還要賠進去十幾萬元,裏裏外外三十多萬元就打了水漂,在2004年初召開的股東會上,多名股東對是否繼續養雞動搖了。
原合夥人顏方成:虧了十幾萬老張當然資本足一點,他董事長,其他的就不喜歡了。
原合夥人俞柏明:沒有效益,有幾個股東當時很傷心的,很傷心的。
記者:怎麼傷心呀?
原合夥人俞柏明:那你辛辛苦苦投下去沒有效益了。
妻子周慧娟:你要創業的話,那困難肯定是有的,路肯定是艱辛的,你説要賺錢,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是現實也是很殘酷的。
股東大會以八個股東中五個股東退出結束。雞場因大面積死雞無法繼續使用,果園也無心經營了,張林海和兩個股東覺得還是要繼續養雞,在詳細調查杭州的兩個活禽市場的銷售狀況之後,覺得杭州中高檔土雞市場商機巨大,2004年初,他們又在臨安市潘山村承包山場散養土雞。
張林海:通過這個教訓以後,我們走訪了市場,杭州一天的消費量大概在10萬隻左右,中高檔的土雞很少很少,所以説這個商機確實存在。
記者:很誘人。
張林海:很誘人,所以説我們三個決定還是繼續大膽養。
張林海三個股東聘請了技術人員,隨即就把養殖規模擴大到30多個大棚,每個大棚每次能存欄3千多只,這意味著他們全年土雞出欄至少能達到30多萬隻,即使一隻雞只賺十元錢,那麼張林海他們三個年底每人也能分紅1百多萬元,利潤將十分可觀,但是沒想到,忙忙碌碌一年下來共投入了三十多萬隻雞苗,竟然只存活銷售了十萬隻雞,而且效益極低。
張林海:10萬隻雞賺了10萬元錢等於是一個雞賺了1元錢,還有兩個股東呢,就認為好像冒了這麼大的風險,就賺了這麼一點錢,好像有一點得不償失。
當時,雞場主要靠十幾個飼養員,而雞雛出殼後三十五天裏,溫度、濕度、喂食、免疫程序非常繁瑣,飼養員一天24小時幾乎不能休息,責任心稍差一點,小雞雛成活率就很低,本來張林海他們投入三十多萬隻雞苗,1年怎麼也該分紅利1百多萬元,沒想到活下來十萬隻雞,核算成本後總共才掙了十萬元,股東之間開始抱怨、猜疑。
原合夥人何鑫培:一個和尚是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水吃了。就是我感覺到就是一個我自己跟不上。
張林海:你也不能怪我,我也不能怪你,他也不能,互相都不能怪,但互相又都自己在心裏面在怪。
2005年初,鋻於對從前八千多只雞死亡的恐懼,鋻於對養雞賺錢前途的感覺渺茫,何鑫培和另外一個股東提出退出股份。
原合夥人何鑫培:我們退出了,要你一個人去搞,你騎虎也難下了。
從最早八個股東意氣風發,到兩年後只剩下了一個光桿司令張林海,他該何去何從?
八個夥伴農村創業,掘金不成反起紛爭,別人紛紛離去,他為何獨自深山堅守?在沒人看好的野山溝裏,他如何掘到真金?
兩個股東去意已決,雖然基地建設承包山場的兩百多萬元都是張林海投入的,不養雞就會前功盡棄,但他覺得只要管理跟上,技術上不出大的差錯,養雞肯定能賺錢。
張林海:他們一退出,我反而規模更大了,我把杭州蕭山這個基地,原來養過雞的基地,我又重新去基本建設投入了,又去造雞舍,那麼這個時候,原來我們出10萬羽,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規模可以出30萬隻雞了。
張林海吸取以往的教訓,從育雛到出欄,起早貪黑天天守在雞場裏,尤其是育雛階段,即使在夏天,因為山裏的溫差較大,他也要用這種火炕為小雞雛加溫,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小雞的成活率達到90%,他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辛苦。
原合夥人俞柏明:張師傅是比我們農民還要農民。
記者:為什麼這麼説?
原合夥人俞柏明:我們農民也不會這麼吃苦。
對於自己辛辛苦苦養成的土雞,張林海充滿了自豪感和幸福感,他在現場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土雞野性。
張林海:像我們山溝溝土雞,它每天飼養在山上,所以它的運動量很大,奔跑能力很強,它這個肉質很堅硬,土雞的特點頭很小,嘴很尖,很兇猛。毛髮光亮,腳細,還特別善於飛。
2005年是張林海獨自養雞的第一年,第一批雞出欄就達到了十萬隻,怎麼把自己的土雞買一個好價錢呢?到菜市場銷售,和普通的雞難以區別,賓館飯店送貨給的價格也不高,那怎麼賣呢?
張林海:當時市場上的雞大概最貴的賣到10元錢一斤,我可以賣到11.8元,哪怕我1.8元錢的利潤拿下來付房租,那我還綽綽有餘。
張林海在杭州開出了十四家土雞專賣店,遍及菜市場和大型社區附近,每年每家店房租要花兩萬多元,但土雞銷售卻沒有想象的火爆,怎麼提高專賣店的人氣呢?他想到了頭生蛋。
頭生蛋就是雞産下的第一個蛋,吃頭生蛋是杭州當地的習俗,主要是給老人小孩吃,但一般的養雞場嫌麻煩不會把頭生蛋挑出來,像張林海這種從土雞蛋中挑出頭生蛋更是少之又少。
張林海:每一個頭生蛋它都帶血的,每一窩雞的只有一個蛋算頭生蛋,頭生蛋個兒很小,一斤蛋基本上我們是18個到20個一斤,以後它越産越大,到最大的時候它可以12個一斤,它這個量非常稀少,我們一窩雞的話,1500隻到2000隻雞,頭生蛋我們一般的不會超過幾十斤。土雞是分批次養的,頭生蛋也是陸續産出的,張林海能常年不間斷地供應,賣價和土雞蛋一樣,主要是為了給客戶留一個好印象。
張林海:這個價格,我們如果賣50元一斤也能賣掉,但是我們只賣12元。他們品嘗了我們的蛋後,就對我們的土雞更感興趣。
半斤或一斤地限量供應頭生蛋,成了張林海在杭州十四家土雞直營店裏的亮點,利用風俗習慣,竟幫張林海把土雞專賣店的名聲打開了。
顧客王治福:吃頭生蛋是杭州本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我也常給家裏老人小孩買。
顧客楊紅兒:頭生蛋裏面這個蛋黃大一點,這個蛋清很少的。
頭生蛋,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和普通的雞蛋有什麼區別呢?
店長呂玉仙:這個是頭生蛋,頭生蛋帶有一點血就是,蛋小,黃大,就是它的那個白的很稠的,很硬的就是,這個我們這裡講是叫洋雞蛋,這個蛋黃小,這個白跟水一樣的,這麼大一個蛋黃也是這麼小,我們這個蛋這麼小,黃這麼大,這個顏色也比較出來的。
頭生蛋的亮點讓張林海留住了不少客戶,十四家店每天能銷售近千隻雞,但基本都是母雞,杭州人喜歡吃母雞,消費量很大,但公雞每公斤十元都不好賣,雖然張林海養的是經過鑒別公母的小雞雛,但小雞長大後仍然會有百分之十三的公雞。中秋之後,土雞進入銷售旺季,2005年11月25日,他宣佈專賣店開展買一隻母雞送一隻公雞活動,這個有些瘋狂的舉動讓人很意外,這哪是在做生意呢?
店長呂玉仙:一般人家養殖戶不可能搞活動的,會虧錢的,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買一隻母雞送一隻公雞白虧本的。
顧客楊紅兒:買一隻母雞要送一隻公雞,肯定是不合算,那麼小養那麼大要好幾個月。
養公雞成本比母雞高,賣母雞賺的錢補不上送公雞的窟窿,員工無所謂,但店長的工資和銷售額業績挂鉤,買一送一表面上紅火業績提升卻不明顯,一些店長就很有抵觸情緒,覺得好好的公雞怎麼能白送呢?這不是胡鬧嗎?公雞賣得再便宜也是錢啊。活動剛開始,張林海就接到舉報説他的一家店欺詐消費者,公告的買一送一,怎麼就不送呢?張林海核實後發現竟是自己的大嫂。
店長呂玉仙:我們嫂子不捨得,買一個送一個可惜了,這麼大的雞。
嫂子想把公雞留下隨後賣掙錢,被消費者舉報給張林海,張林海要求所有的專賣店必須買一隻母雞送一隻公雞,當天就把大嫂開除了。
店長呂玉仙:人家舉報,後來講雞賣高價,就把他們嫂子給開除了,就把嫂子開除了,就是這樣的,那也太不講情面的了,這個東西做生意是沒有情面不情面的。
這事至今大嫂都耿耿於懷,沒有接受記者的採訪。聽説張林海把自己的大嫂都開除了,另外十三家專賣店也不敢不白送公雞了,一天活動下來,連賣帶送了1萬來只雞,這個看起來有些瘋狂的舉動,使張林海的土雞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
顧客鄭楊穎:作為回饋顧客的一種方式,我們買了可以向大家宣傳。
顧客饒岳梅:你舉行一次這個活動,你來報答我們,我覺得這個老闆,我覺得這個養雞專業戶這個做法還是對的,對於我來講我更會買他的雞。
知名度帶動了母雞銷量提升,還讓很多不怎麼喜歡吃公雞的消費者,開始消費公雞,也在幾年間逐步改變了一些老客戶不吃公雞的傳統,公雞從原來每公斤10元到現在已經達到了每公斤26元,張林海買一送一活動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銷售經理周鍵秋:買一送一以後銷售量增加了,當時能增加多少?當時要增加50%。
張林海:現在我們的公雞也能銷到13元錢一斤,母雞銷到16元錢一斤,只有我們知名度提高了,我們的價格才會上去。
當初八個夥伴深山創業,歪打正著養雞賺錢,沒想到遭受挫折而分道揚鑣,認準了散養土雞市場的張林海,憑著堅持和智慧創造了財富,現在每年都能銷售二十多萬隻土雞。眼下,張林海又根據杭州消費特點,把在土雞上賺的錢又投入到他的農莊裏,農莊以全國各地知名雞種為特色,現在已引進了40多個品種,既能觀賞又能消費,這將成為土雞銷售之外的又一個財富增長點。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