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這是一條佈滿歲月印記的老街,老街上的人們平靜地生活著,緩慢的節奏似乎讓歲月都在這裡凝滯了。
可是就在老街上這個平淡無奇的衚同裏,卻暗藏著一個流傳已久並且令人羨慕的財富秘密。
居民陳德英:那會兒要四大家族才買得起,那會兒沒有那麼多人買。
居民李壽海: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認麼認得,買不起。
在很多老人的記憶裏,藏在衚同裏的財富華麗、昂貴而且神秘,但也有人留下的是恐懼的回憶。
張蝴綿第四代傳人張麗芳:真的累得很,睡下去都不想起,我父親就做得吐血。
昂貴的産品、吐血的代價,讓這門手藝幾近失傳。直到20年前,王元美嫁到老街的一個謝姓人家,結婚一年後,她發現了一個令她震驚的秘密。
王元美:原來小的時候也聽過張蝴綿,但是我都不知道張蝴綿就是他們家。
原來,神秘的老手藝就叫張蝴綿,而張蝴綿就出自王元美的婆婆家。從此,王元美就和張蝴綿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靠這門古老的技藝,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
平日裏,經常會有些好奇的人上門探訪張蝴綿。那麼,這門神秘的手藝究竟神奇在什麼地方,王元美又是怎麼靠這門手藝積累起千萬財富的呢?
1995年,王元美從一家毛紡廠下崗後開起了出租。開出租賺不了太多的錢,這讓王元美打起了張蝴綿的主意,用這門手藝掙錢,起碼不用東奔西跑。她開始央求婆婆傳給她這門手藝,同時她還找人收拾老手藝所用的工具。可是婆婆並不打算教,還總是以年輕人吃不了苦為由加以拒絕,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五年。五年的時間,婆婆看出了兒媳的決心。
2000年6月,婆婆開始拿起老工具,收徒傳藝。從那時起,王元美才知道張蝴綿就是蠶絲被,而蠶絲被另一個響亮的名號就叫張蝴綿。
王元美:那個難度挺大的,我認為我跟她們學了大概五年左右,自己才可以獨立。
2001年,王元美在昭通市開出了張蝴綿的第一家店。開業大吉,婆婆拿出她珍藏了四十多年的傳家寶——一塊她父親親手所寫的牌匾,她還親手把牌匾挂到了店內的墻上,為兒媳婦壯威。
正像王元美所預料的,隨著失傳20多年的老手藝重現江湖,張蝴綿的神奇之處再次被人們提起。老手藝加上老字號,張蝴綿一開張生意就火了,一個月能賣掉百八十床被子。
王元美:在我的記憶裏面,只要我們願意做,沒有什麼時候生意不好的,都是做不完的活。
張蝴綿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被子還就是能貼著身子走。
剛瓊:睡覺的時候,比如説小孩子貼身,翻滾的時候它會跟著滾著走,就不會晚上弄涼掉,感冒。
老手藝,老字號,再加上老牌匾,這讓王元美感到生意開局以來的一切是那麼的美好,她如何也想不到,一場婆媳間的危機就要不期而至了。
2001年十一之前,張蝴綿的訂購量陡然增加,看著已經排出四個多月的訂單,王元美著了急,她決定提高加工效率,而最需要提高速度的環節就是破棉套。
王元美:當時我最怕做的就是這道工序,像他們兩個人一天就是可以撕一床被子,所以做工特慢就是這些原因。
棉套破口後就可以直接扯成被子。王元美的婆婆曾經告訴過她,撕棉套不能借助工具,必須用手撕。王元美眼看著破棉套影響加工進度,她撇開了婆婆的警告,在一個晚上,她拿出了一把剪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
王元美:有一天她們沒在的時候,晚上我就悄悄地,我就把剪刀用來輕輕地破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王元美的婆婆像往常一樣檢查棉套,當她看到那批留有剪刀紋路的棉套時,老人第一次對兒媳婦發了火。
王元美的婆婆:做不好等於説不做的意思了,你就不要拿這個牌子去宣傳,宣傳是空的。
訓斥完兒媳,婆婆似乎還不解氣,她不顧大家的反對,摘下了她傳給兒媳的那塊不足一平米的牌匾,因為上邊有她父親親手刻上的“精求盡善,無敵能比”的祖訓,老人覺得兒媳一剪刀剪掉了這門手藝傳承百年的根基,也剪掉了祖宗的臉面和尊嚴。
婆婆:提回去收著,不讓她破壞我爸爸的聲譽,等於在底下都不得安寧。
一剪子讓和睦相處多年的婆媳二人反目了。那麼王元美這一剪子為什麼會惹出這麼大的風波呢?因為王元美觸及到了張蝴綿承傳百年的核心秘密。
這是一個只有紅棗大小而且被煮熟了的蠶繭,蠶繭在這個竹繃子上拉伸晾幹後叫棉套,棉套再次拉伸到一床被子的寬度。一隻蠶繭長寬也就兩厘米,而一床被子一般都有5平方米大小,那就等於一隻蠶繭被拉伸了一萬倍。一床被子通常要由3000多個蠶繭做成,那就意味著一床蠶絲被就有3000多層。
王元美的丈夫謝能:絕在哪一塊?一個繭殼被撕成、製作成一塊被子的大小一樣大,然後它就不脫節,不變形。像別家的那樣,它就沒有這樣的手藝。
在蠶絲被行業裏,用剪刀剪棉套是通行的做法,可是張蝴綿的祖先卻早就發現了那種辦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王元美的婆婆張麗芳:一撕就會斷,就出現小塊小塊的,就像這種,它就不粘起一堆了。
張蝴綿用手工撕棉套,蠶絲不會斷,也就能扯成一床被子大小,這樣做出的被子不會脫節變形,蓋上去還貼身。這種只用人工不動剪刀所帶來的好處至今外人很少知道,這也是張蝴綿品質的核心秘密之一。事情過後,王元美向婆婆承認了錯誤,並請求婆婆把傳家寶再次傳給她,同時她保證,以後會用心地維護張蝴綿百年的聲名和信譽。最終婆婆諒解了她。
王元美:這是一面鏡子,可以這麼説,我認為這個牌子教我們怎麼一代一代把我們這個手藝做下去。
隨著生意的擴大,王元美把部分工序搬進了店裏,能夠近距離接觸老手藝讓很多消費者非常感興趣,可讓王元美沒想到的是,和婆婆的另一場風波卻由此埋下了種子。
2003年5月的一天,一名消費者按照王元美教的方式檢查被子,結果發現被子不平。
工人李陽鳳:如果做的不均勻的被子,它是厚一趟,薄一趟,如果做的很好的被子摸上去都是平平的,就像一層那種白玉一樣,平順得很。
第二天,王元美根據這床被子的編號找到了責任人的名字,這一查麻煩出來了,這床被子竟然是王元美婆婆做的,如果問題不處理,會影響工人對産品質量好壞的判斷,但怎麼處理,王元美的心裏又沒底,當她試探性地和婆婆聊起這件事時,婆婆一聽就翻了臉。
婆婆:我説,你做得好你就去做,就是説鬥氣了嗎。
記者:真生氣嗎?
婆婆:真生氣。
被子是否薄厚均勻,上百年來都是用手摸出來的,婆婆從不懷疑自己失手。平整、不結塊、不打綹是張蝴綿傳承百年的品質,如果不讓婆婆心服口服,被子不平的缺口會讓婆媳間産生裂痕,進而影響家族老手藝的百年傳承。到底平與不平,必須有一個直觀的辦法。中午,王元美讓工人舉著被子來到老街上曬太陽。
王元美:這個被子幾乎都是均勻的,比如説你看,這個被子要是不均勻,我用手,這個放上去,要是厚的地方就是黑的。
店面在街上,還拿被子對著太陽照,這一下動靜鬧大了。婆婆感到兒媳想獨立門戶,變著法讓自己出醜,氣憤之餘,老人就在老街上和兒媳爭執起來。
王元美:後來罵了我幾天在後面,現在她已經翅膀硬了,不得了了,把我的成績都否認了。
用太陽透光直觀明了,工人們都服氣了,可是婆婆卻從此生氣返回了家,一呆7年,從此再不管店裏的事。
這道工序就是張蝴棉獨特之處,用這個辦法可以把3000多層的蠶絲自然地固定在一起,而不需要手工縫製,出於技術保密,記者只能拍到這裡。太多的秘密工藝成就了張蝴綿的品質,導致訂貨要排隊成了常態。在我們採訪時,趙來芬就來拿半年前訂購的被子。
趙來芬:老人拿錢給孩子人家不要,拿兩床舖蓋給娃娃做點紀念,孫子呀,姑娘呀,我定了20幾床了,還有9床沒拿的。
記者:這個被子一床多少錢?
趙來芬:這個被子?這個被子是我想4.8斤-5斤,1000多元。
2007年,張蝴綿每月能賣上三四百床,銷量是開店之初的十倍。眼看訂單越壓越多,招工迫在眉睫。聽説兒媳婦要招工,一直呆在家裏的婆婆再也坐不住了,一場新的紛爭一觸即發。
在婆婆看來,張蝴綿之所以能夠傳承百年,因為核心技術只有少數人掌握。當時兒媳婦一年有50萬元的收入,婆婆對此已經很知足了。如果都會做張蝴綿,那麼他們這些傳人就會丟了飯碗。
婆婆:説怕學了,我們也找不著事做了。
看著一直生自己氣的婆婆關鍵的時候還是掛念自己的事業,王元美很感動。她告訴婆婆,招工是振興張蝴綿必然的選擇,保密的事情她也想過,把每個工序分設在不同的地點,每個工人掌握的只是一道工序,這樣核心技術就不會外傳。經過這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婆婆最後同意招工,並提出自己親自選人。婆婆選人的辦法,又著實讓王元美學了一招。
2007年7月,應聘的工人來到店裏,王元美的婆婆見面後就扔了一團絲讓他們去拉扯。
胡慶蘭:我説這個怎麼拉得出來呀,我看著這團棉我就心急。
記者:心著急的時候手著急嗎?手快嗎?
胡慶蘭:不快,動都不敢動手。
別的求職者都開始忙著扯絲,忙著表現,可是胡慶蘭卻不敢動。由於性子慢,胡慶蘭好幾次失去了工作崗位,而這次看著別人扯絲,她感覺求職沒戲了。可就是她這個一動不敢動的人卻被婆婆相中了,讓其他求職者感到不可思議。
胡慶蘭:在裏面做著做著,沒有兩個月,我就發覺了,因為這種都是需要手腳慢才做得好的,沒有兩個月我就發覺,幾乎都是要性格慢的人才做得成。
如今,靠著婆婆選的人和傳承下來百年的技術,王元美已經在昭通市開了兩家店,年産五千多床蠶絲被,可是這些被子連昭通當地都滿足不了。為了擴大産量,王元美開始規劃一個佔地10畝投資近千萬的工廠。
編導:李松峰
攝像:張華君
感謝雲南省中小企業發展協會、昭通市經濟委員會協助拍攝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