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進入《致富經——攜手》專題
這是萬里長江流經重慶市涪陵區的一段,滔滔江水一路奔騰向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它旁邊不到100米遠,有個叫大橋村的小村莊,生活在這裡的村民,日子過得平靜而單調,多少年似乎都沒有什麼變化。
梅尚勇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大橋村村民:這個是我家。
記者:哦,這個是你家,房子很矮。
梅尚勇:房子是原來那種土房子,有點歲月的痕跡了。
記者:什麼時候蓋的?
梅尚勇:好多年了,起碼三四十年了。
梅尚勇今年30多歲,這幾間低矮的瓦房就是他從小生長的地方,曾經,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早日告別這幾間舊房,蓋上新房,但卻始終沒能實現。不過,今年他的這個願望很快就將變成現實。
梅尚勇:現成的房子給我們蓋起來了,搬進去就可以做飯吃,為什麼我們還要到這兒蓋房子,是吧?搬到那邊相當於搬到城裏面去了,過的城裏面人的生活。
幾十年都沒能拆掉重建的房子,幾十年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即將成為記憶,梅尚勇為此感到欣喜。至於為什麼這兩年的變化,比過去幾十年加起來的變化還要大,梅尚勇很少去考慮這些。因為,當地政府正在實施一個統籌城鄉發展的浩大工程,他只是眾多受益者中間的其中一個。
王紅重慶美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分十年,一共投入是75億元,那麼這75個億里邊,首先第一步我們是工業先行,為什麼,因為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行。
重慶美心集團是一家以門業為主的企業,位列重慶市工業企業50強,2007年8月,美心集團與涪陵區政府合作共建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不僅建設工業廠房,解決當地農戶就業,增加收入,而且通過打造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等改變鄉村面貌。到目前為止,美心集團已經投資3億多元,完成安置房建設450多套,兩年時間,做了過去三十多年都沒做的事情。
劉康中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利用集中居住這種條件,解決了供水,供電,通訊,公共設施共用,就是提高生活質量,過去是想做,但是沒有這個條件,現在誰來做這個事?城市工商資本下鄉以後,改變了農村的生活條件。
梅尚勇在美心的工廠上班有了穩定的收入,參加了重慶市的農民工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而且即將搬進新居;企業把村民安置好了,就能將他們的舊房屋拆掉進行開發。這種雙贏的局面正是重慶積極引導城市資源下鄉所帶來的結果。
2008年,重慶市確定了美心、金科等首批10個城市資源下鄉示範項目,鼓勵和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發揮城市和農村各自的資源優勢,確保農民在收入水平、居住條件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縮小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而這僅僅是重慶市推動城鄉統籌所作的探索之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依靠廣大農民的奉獻,工業建設和城市得到迅猛發展,積累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回報農民、反哺農村成為歷史的必然。2007年6月7日,成都、重慶被批准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統籌城鄉的全面戰鬥首先在這兩個地方打響。
馬曉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在經濟不太發達地區搞統籌,如果它能試驗成功對全國推廣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樣板和典範,所以在西部地區那麼實現統籌,找一個試點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重慶、成都搞一個統籌試點,就變成了一個必然性。
重慶,中國最年輕,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轄市,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200萬人口中農村戶籍居民將近80%,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超過4:1。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得近800萬農民進城務工尋找機會。
青壯年都進城打工了,農村裏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兒童,他們往往因為沒有勞動能力而生活困難。從2007年開始,國家確定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
魏中寬重慶市江北區五寶鎮萬緣村村民:過去生活很苦,生病也只有拖,生病只有拖,我想只有偉大的中國共産黨領導,才給我們的生活保障。
今年66歲的魏中寬老人因為長期患病不能勞動,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苦,甚至連鹽都買不起。幾個子女出外打工,同樣生活艱難,無力贍養他。
魏中寬:我沒有什麼出路,只有在屋裏呆著,一天很是愁悶,那段時間生活很困難,我走路就是像這樣,腰桿撐不起,那段時間一想到生活困難,又沒有收入,思想包袱很重,一天在屋裏很苦惱。
2007年,魏中寬向當地政府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他每個月可以領到200多元的低保款,錢雖然不多,卻解決了他的難題。老人的臉上又重新綻放出了笑容。
魏中寬:現在我享受了國家的生活保障金我很高興,這個對我很好,政府對我們的關懷,讓我們享受到了國家,我們政府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享受到了低保生活,由於社會的形勢好轉,讓我們大家得到了實惠,給我們大家解決了經濟困難家庭的難題,我是感謝黨啊,黨對我的關懷照顧。我以前的生活,想起心中難過。
2008年10月,重慶市出臺了城鄉低保條例,實現了全市城鄉低保全覆蓋,建立了城鄉低保標準的聯動調整機制,城鄉低保差距縮小到2:1。全國各地也都出臺了相應政策,到今年6月底,全國已經有4470多萬農民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平均給每個納入低保的農村人口每個月補貼60元錢。
農村低保制度的出臺,猶如溫暖的陽光照耀到貧困農民身上。不過,享受低保的農民數量畢竟有限,更多留守在農村的老人還是要“養兒防老”,這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村的傳統。如果子女的經濟狀況很差,自己又不能從事生産,這些老人的生活就不得不令人擔憂。
陳仁權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海龍村村民:這個農村這個情況是千變萬化的,那個家庭也是相當複雜的,確實有一些子女也不人道的,確實有這種現象,這個也有這種情況,你如果到那個時候的話,那些後人不拿錢給你,你怎麼做?你個人沒有錢,你做又做不動,後人又不支持你,惱火。
陳仁權老人今年已經73歲,曾長時間困擾他的養老生活保障問題已經得到解決,2007年2月,他開始每月領取156元養老金,雖然錢不多,但老人還是非常滿意。畢竟農民也能領取養老金,徹底改變了過去中國農民養老依靠土地、依靠子女的傳統方式。
陳仁權:我們這個國家,它是人多,農業人口是最多,但是這筆錢的費用也相當大的,不是説國家沒有,不是國家想不到,國家也想得到,就是我們從這個方向來看的話國家也有它的困難。
早在1992年,我國曾經在農村試點過養老保險,但因為沒有政府資金的投入,基本就是個人繳費,繳費標準也很低,所以老人每月能領到的養老金很少,難以保障養老需求。這種被稱為“老農保”的模式幾乎陷於停頓狀態。農村養老保險,迫切需要改革和創新。
2007年6月,九龍坡區成為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示範區之一,其中的一個重大改革措施就是實施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陶家鎮的李躍余一次性補繳了15年的養老保險費,過幾年滿60歲他也可以每月領取養老金了,所領取的養老金中,大部分是區裏的財政補貼和集體補助。
李躍余重慶市九龍坡區陶家鎮白果村:一個是養老保險,4320元好像是,4320元交完過後,交15年了,交完過後到時候管156元一個月基本保險,如果今後轉徵地那個性質又變了,要漲錢,可能是500多元,可能多交點錢。
今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的問題。重慶市將基礎養老金由中央財政補助的每月55元提高到80元,而且60歲以上的老人不用繳費就能領取基礎養老金。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會因為廣大農民的加入而變得完整起來。
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在農村已經有了這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了,那麼現在看起來很重要的就是老年人,現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差不多在一個億左右了,那麼老年人今後的養老到底怎麼辦?這個在改革開放中也應當和其他的公民一樣能有平等的權利。
“新農保”的試點,意味著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城鄉差距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消除的,還需要不斷地探索。
楊慶育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辦公室主任:我們在探索的過程當中逐漸地形成一套制度體系,而使這個制度體系形成過後,它逐漸完善的過程當中,形成一套有利於逐漸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套機制。
李躍余今年52歲,雖然還沒開始享受養老金,但是他成了重慶市第一批“農民轉市民”戶籍制度改革的受益者。2007年10月28日,717名陶家鎮農民拿到了城市居民戶口簿,享受和城市居民完全一樣的教育、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而且土地承包權實際上仍然屬於自己,仍然享有農民的權利。
李躍余:現在我們農民變市民了,這個是一個最優惠的條件,哪個優惠條件,腳踏兩隻船,也可以當市民看,也可以當農民看。
事實上,戶籍制度只是人口管理的一個工具,附加在它之上的福利待遇才是造成城鄉差距的關鍵。早在建國初期,國家就發佈了《勞動保險條例》,詳細規定了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項勞保待遇和社會保障,而農村社會基本停留在低福利、無國家養老的狀態。所以,包括重慶市在內的全國各地積極將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不斷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功能覆蓋到農民,使得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楊安榮重慶市江北區魚嘴鎮雙溪村村民:這個有保障了,這個根本就不怕了,説個實在話,每個月持續保險金,它按時拿給你,這個怕什麼。
楊安榮所在的雙溪村以前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07年,他的農村戶口轉成了城市居民戶口,不僅有了養老保險,而且他還在村裏的居民新區看門,所以雖然子女都在外打工,但他和老伴倆人的生活比過去還是好了很多。
楊安榮:每人每月195元,我們兩個基本上得到400元錢,加上村領導也照顧我,在小區裏頭當物管又給了我800元,將近有1200元。
戶籍制度本來是形成城鄉二元結構的起因,不過,僅僅取消城鄉兩種戶口的區別並不意味著城鄉差距的消除。
韓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戶籍制度的改革呢,並不是説給農民一個城市戶口,更不能理解成是讓農民拿著他的土地去換一個城鎮戶口。
陳錫文:跟農民不寫農業戶口了,他也沒多得到什麼東西,最後有很多事情你要到城裏去辦,打開你戶口薄一看,發現你還是某個縣某個鎮某個村的農民,所以你還是該沒有的還是沒有,所以呢,光改變戶口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
逐漸破除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讓所有農民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成為建國60年的新中國最迫切的任務。這不僅僅是簡單地依靠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就能解決,更重要的是要改革一些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制度。而這顯然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智慧。
這是重慶市萬州區的一個工業園區,這裡每年的經濟總量佔到了整個萬州工業總産值的80%,但就是這麼一個在當地舉足輕重的工業園區,卻有很大一部分的廠房不是自己修建的。
譚勝重慶市萬州區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在我們工業園區,北部新區對口支援集團,投資了9000多萬元,目前已經建成了8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引進了十幾個企業,整個引進的企業的投資已經達到3個多億,形成了10多個億的産值,解決就業3000多人。
北部新區位於重慶主城區,是重慶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萬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心,距離重慶市區兩百多公里。將這兩個地方能夠聯絡得如此緊密,就是重慶市實施的“一圈兩翼”發展戰略。
楊慶育:我們確立了一個“一圈兩翼”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實際這想法就是説,能夠把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和不發達的地區我們通過統籌城鄉這麼一種方式,使這個區域能夠協調發展。
“一圈”就是以重慶的主城區為核心、1小時車程為半徑的範圍。“兩翼”則是以萬州為中心的渝東北地區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地區。一個是三峽庫區,另一個是少數民族地區。在重慶,縮小城鄉差距,非常直觀地表現為縮小“兩翼”與“一圈”之間的差距。
楊慶育:每年我們的財政都給我們“兩翼”的區縣,每年每個區縣都有2500萬元專門用於我們區縣城的社會事業的建設,公共設施的建設,那麼第二點呢,就是把我們“一圈”裏邊相對比較發達的區縣,對口支援“兩翼”,在各個方面都給它進行定量化,第三個就是我們鼓勵一小時經濟圈的企業能夠結合我們“兩翼”的一些特點,就到“兩翼”去,幫助我們“兩翼”共同的發展。
“一圈兩翼”不僅是“一圈”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幫扶“兩翼”,而且通過産業轉移,給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兩翼”地區,提供經濟發展的動力,從而增強統籌城鄉的能力。距離重慶主城120公里的墊江縣就是其中一例。
羅德重慶市墊江縣人民政府縣長:中心地帶都沒有製造業了,所以在周邊這些地方,剛好是工業佈局的很好的地方,所以從重慶市本身的需求來講,墊江適合工業佈局。如果沒有工業的影響力和城市的帶動力,這個要做好城鄉統籌是比較難的。對墊江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我們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的時候,很重要一個是要增強城市的帶動力,增強工業的帶動力。
“一圈兩翼”發展戰略以及對口幫扶機制建立以後,重慶市多年來圈翼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開始減緩,2007年“兩翼”人均GDP增速十年來首次超過“一圈”,各個區域協調發展的局面有所增強。
楊慶育:在2006年的時候,“一圈兩翼”就是相對比較發達和相對不發達的這個區域,就是我們最早的是2.65:1這麼一個人均GDP,那麼經過兩年到2008年我們這個比例降到2.5:1,就是先進地區和相對落後的地區在我們的圈翼互動戰略的過程當中,它這個差距在逐漸地縮小。
作為統籌城鄉的試驗區,重慶還在行政體制改革上做出了一定的突破。2008年8月,新組建的重慶市農業委員會成立。
黃深政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先把涉農的重慶市農業辦公室,農業局,農機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等幾家主要的涉農部門整合起來,組成了新的農業委員會。
在重慶市梁平縣,改革的力度更大,新的農委還加入了扶貧辦、移民局和水産部門,以前分散的資金和政策都集中到一個部門,機構的精簡帶來了行政的高效。
冉懋國重慶市梁平縣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原先要協調半天,還需要我們縣裏面的領導還要出面落實,決定了之後大家再一起幹,現在就是我們一個縣農委召集開個會,或者互相商量一下,這就完了。
實際上,無論是“一圈兩翼”戰略,還是行政體制改革,或者是金融創新,實施城鄉總體規劃等措施,都是重慶市針對目前城鄉差距的現狀進行的探索,而這其實是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一種制度上的保障。
楊慶育:只要在宏觀層面上制度設計好,我們城鄉之間的差距是可以逐漸縮小的,它不可能按照以前那樣就逐漸逐漸擴大,那麼城鄉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它不利於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我們協調發展。
馬曉河:通過統籌城鄉發展,要實現均衡配置,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經濟要融合,一體化的新格局要形成。
30年前,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從農村開始。神州大地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同一片土地上卻長期並存著城市和鄉村兩種表情,城鄉之間的差距制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家的強大。
30年後,中國農村改革新起點上再出發。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給推進城鄉融合提供了歷史機遇。橫亙在城鄉之間的“高墻”正在拆除,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廣袤農村大地,“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太貴、養老不犯愁”,8億農民曾經的夢想逐一變成現實。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城鄉一體化,就此邁步。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