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2月24日 09:16 往期《闖天下》文稿 我要評論
朱黎:“一整版的,你看那個報紙,我告訴你,就好像你炒了股票掙了100萬,一下子沒了就那個感覺。”
在這一天,當地的報紙在顯要的位置報道了朱黎企業生産的蜂蜜造假,報紙一齣,密集的質詢的電話立刻讓他的辦公室炸開了鍋,緊接著,還沒緩過神兒的朱黎再次遭到致命一擊,質檢部門根據舉報查封了他的加工廠。而此時的朱黎在武漢市已經有15家蜂産品專賣店,10幾萬人的固定客源,為了這一切,他整整奮鬥了17年,然而這連環而至的打擊讓他感到這17年的努力可能會瞬間化為烏有。那朱黎到底做了些什麼?他的企業又是否能生存下去呢?
朱黎:“口服液在全國最高潮的時候,口服液賣了二十多元一盒,一盒裏面的王漿是跟撒胡椒味精一樣的,那麼在這種背景下,/我想的話,口服液甜水都賣得脫銷,那我要是賣純王漿,肯定這個是非常火暴的。”
然而,賺錢只是朱黎的一廂情願。
當時習慣了王漿口服液甜味兒的消費者並不接受純王漿的酸澀,而四百元一公斤的價格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中國養蜂協會副理事長 顏志立:“我給他潑過冷水,市面上當時流行的是王漿蜜,他的比例不高,只有2%,純的王漿,價位很高,一公斤在80年代末的話,它從生産者處收購過來,就比現在高三到五倍,那你要是和現在説,要10倍的差價了。”
在硬挺了幾個月後,朱黎決定走街串巷上門推銷,靠服用後的療效對比讓大家區分開純王漿和王漿口服液。整整四年,朱黎跑遍了武漢的大街小巷,給每個顧客都建立一份貼心檔案,並將這些客戶組織在一起彼此進行交流。
消費者:“有時我們還是交流一下,因為有時他會搞一些活動,把這些經常吃的人經常聚到一起開個會,談談感想。”
記者:“這是什麼呀?”
朱黎:“找顧客的貼心檔案,我們最原始的,從1989年開始,第一批,17年曆史了,成了黃皮書了。”
開業四年後,靠口碑,朱黎建立了近一萬人的顧客檔案資料,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十萬元。然而,1993年,正當他想大展拳腳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客人越來越少了。那穩定的客源為什麼會流失呢?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武漢市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有關蜂産品的科普宣傳,而這些都是朱黎精心設計的,他用鋪天蓋地的科普文章、講座灌輸給武漢市民一個意識,蜂蜜和王漿是保健品,不是藥,需要長期服用。
朱黎:“顧客有一部分他帶著治病的心理來服用你這個王漿,好了之後,他就停了,不用服用了,沒有辦法我就把我的積蓄投入到科普的宣傳。目的就是讓我們的顧客知道要長期服用的時候,那麼他們會慢慢成為我們公司的終生的客戶,這才是我們賺錢的時候。”
朱黎:“1999年,武漢市就發展到600多家店,全部是王漿專賣店,一些養蜂的,看到你紅火,他進入市場,拿到相向,要切這個蛋糕,都來分了。”
突然多出600個競爭對手,朱黎一下子有點兒蒙了,而緊接著他又被捲入降價的惡性競爭中。當時他的純王漿是每公斤400元,而同行則壓到98元一公斤,400元對98元,朱黎毫無還手之力,就在這時,貼心檔案中的老顧客紛紛以退卡威脅要求降價,集體逼宮讓朱黎感到毫無退路。
員工 畢波:“接近三分之一的顧客都流入到其他商家,當時其實營業員,包括管理人員,包括老總,心裏其實都很緊張。”
朱黎:“當時我想了,這個口開了,那我將全線崩潰,我整個的顧客全部都要跑,既然你能降,還可以降,所以我一直堅持著。”
這時的朱黎已經完全無法發展新的客戶,只能靠常年信任自己産品的部分老客戶維持著正常開支。此時,武漢的蜂産品市場中很多商家因降價為了保住成本紛紛降低質量,而朱黎對自己的産品仍然堅持著一個純字。
蜂農:“跟其他人合作,他要求什麼樣的濃度,我就生産什麼樣的濃度。是這樣的。要是他要求生産水蜜,濃度低的,我們就生産濃度低的。”
朱黎:“我跟他們説了,他們想來現的唄,恨不得馬上蜜蜂屁股擠一下馬上變出錢來,他不是擠出蜜來,而是擠出錢。”
2001年10月,朱黎突然發現他可以變守為攻了。
朱黎:“天賜良機,有一個商家想獨吞武漢的蜂蜜市場,那就找到一個賣點,説是茶水兌那個蜂蜜,要是變黑,那蜂蜜就遭到了重金屬的污染商家的炒作鋪天蓋地,所有媒體都有。我就等待時機,讓他炒個夠。”
密極的廣告轟炸讓武漢市民紛紛端著茶葉水去買蜂蜜,朱黎主動在店裏給顧客準備好茶葉。不經意間,員工發現朱黎情緒一天比一天好。
妻子:“反正他就是一天比一天高興了,我就納悶兒了,我説你生意沒見好,怎麼這樣子高興,你什麼意思啊。”
朱黎:“我當時就對我老婆説,我就是一支黃雀。”
朱黎:“我借東風啊,廣告一宣傳出去,12月份銷售計劃不到半個月就完成了。從1989年到2000年11年的時間,我只有5家店,2001年,我一下子開了8家,你開一個店,你就爆一個店,那個時候你的情緒高漲,膨脹,不是高漲了。”
到了2003年,朱黎一共開了15家店,年銷售蜂蜜王漿達到3百多噸,一年就賺了1000多萬,此時春風得意的他絲毫沒有預料到一場陰謀正在他周圍悄悄的醞釀。
2003年4月,當地報紙突然報道朱黎的蜂蜜,以次充好,一項技術指標沒有通過國家檢測,於是,大量顧客堵在廠內要討説法,朱黎覺得天塌了。
員工 畢波:“一時間,店裏、消費者,還有一些媒體都打電話到公司來,哎呀,那個情景真是亂的不得了。”
心急如焚的朱黎找到報社,得知報道的依據竟然是武漢市農業部門檢測中心的檢測報告,於是他馬上給檢測部門發了一張函。
朱黎:“農業部門檢測中心給我們回了一個函,回的函就是説本中心及中心領導不知道此事發生,並未出示檢驗報告。”
於是朱黎知道自己被同行陷害了。
就在全家疲於應對的時候,技術監督局根據舉報又查封了加工廠。並要求對所有産品進行抽樣檢測,然而,正是這個要求,朱黎的心裏一下子有底了,於是,他對當時來查封的技術監督局萬局長提出了一個要求。
朱黎:“我也希望技術監督局將檢驗的結果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希望他登報。”
隨後朱黎又主動封了自己15家專賣店,這在武漢引起了軒然大波
朱黎:“我希望他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
15天后,朱黎接到萬局長的電話
武漢市漢陽區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萬啟江:“得到結果後我馬上就給朱總通知。”
朱黎:“這個局長把結果一拿到手,第一個打個電話的是我。他説朱總……”
武漢市漢陽區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萬啟江:“別人舉報你這個是不實的,檢測還有有説服力的,數據最有説服力,説你這個質量都很好。這件事對你來説,反而是件好事。”
null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