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路在何方?

2010年02月23日 08:46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主持人張冬:我們已經連續四天為您講述了中國MBA的故事。的確,在我國從來沒有一種教育像MBA這樣,只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起來。但就在MBA教育擴張的同時,其價格和品牌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中國MBA未來的路到底該怎麼走呢?

  

    十幾年來,MBA在中國以幾近瘋狂的速度在發展。從1991年國家批准清9所院校試辦MBA開始,到今天國家認可的 MBA 招生院校已擴大到 89 所。各種名目下的短訓班、中外合作班,更是不勝枚舉。一場樹立品牌、爭奪生源的大學之間的教育領域內的商戰,隨著政府一道道的開放令,逐一展開。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他本身和經濟直接相連,本身他就具有比較濃厚的商業價值,以及來有商業色彩,這是肯定的,所以這樣一種教育人們也都是趨之若鶩。”

  

    1996年開始,MBA每年報名人數都在3、4萬人左右,成為研究生考試的第一熱門專業,2002年達到5萬人的巔峰。但是在去年,國內商學院MBA 的報考人數卻一度大幅下降。

  

    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仝允桓:“MBA報名確實有一個下降,下降了百分之十幾。”

  

    是什麼原因導致MBA的報名人數突然下降呢?是MBA供大於求了嗎?來自權威機構的解釋是,由於2003年MBA要統考英語,許多人都集中到2002年報考,而2003年非典疫情又使得報考人數減少。但到2005年報考人數又開始回升。

  

    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仝允桓:“我們僅觀察連續兩年下降,可能認為MBA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了,其實你要是把整個的時間序列放上去,沒有那麼嚴重。”

  

    按業內人士的説法,即使是在報名人數急劇下降的時期,一些名校的考生數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因為,當無數的大學都開始擁向MBA的辦學之路時,當MBA教育成為一種可以隨意挑選的商品時,品牌就顯得重要了。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春秋時代是有五百多個諸侯國,到了戰國時代的以後變成戰國七雄了,大部分被消失了被合併了,我想MBA的教育可能到最後的也會有類似這種情形。”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一定要把質量放在MBA的生命來認識。同時MBA的它的一種適應市場的程度,它能夠適應市場需要,再有MBA品牌還涉及人們對它的接受、歡迎、信賴的程度。”

  

    為了保證MBA的教學質量,美國有一個專門的認證機構——全美大學管理學院聯合會,只有達到一定質量標準的,才能成為會員。而我國國務院學位辦公室2000年11月和2001年9月先後對54所院校的MBA教學質量進行評估。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決定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副主任李軍:“也給市場更大的選擇空間,哪些學校培養的學生質量好,更貼近企業的需要,我就去那學,在這個過程中,也促使我們的大學商學院不斷去自我完善,去發展加強,也就是説把市場經濟的準則也引入進來,讓他們去競爭。”

  

    但對於究竟怎樣保證MBA的質量,對許多商學院來説,卻需要時間來摸索。當MBA作為一個舶來品剛進入中國時,人們發現,原來國外還有這麼先進而又自成體系的管理教育,於是克隆美國教育方式的程度,似乎就成為了評判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講洋文、用洋教案成為高質量的象徵。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張國華:“我們從一開始定位就是國際化,首先把西方的那些東西能夠了解透,這恐怕是關鍵了。”

  

    國際化的教學,一定能受到學生歡迎麼?北京大學國際MBA學院,曾經請來哈佛最富盛名的案例教授,結果發現,帶著朝聖般心態而來的學生們,不一會就對教授的課提不起精神,幾乎沒有人加入討論行列。因為與中國企業緊密結合的案例,才是學生們真正感興趣的。

  

    北京大學國際MBA學院院長胡大元:“現在我們發現,其實最受歡迎並不是原汁原味的國外老師這種教法了,真正好的是這種我們稱之為中西合璧的,也就是中外通的老師,原因在哪呢,原因就在於由於這幾年隨著中國的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企業他的實際操縱當中出現了很多跟國外差距很大,很不同的這種現象,就是真正能夠把握結合中國的實際,把這些實例融到教學當中去的老師特別受學生的歡迎。”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董大海:“最大的問題實際上還是案例問題,案例教學對MBA非常重要,但是就我所知,國內的MBA院校普遍不把案例作為一項研究成果。”

  

    幾年的教育試驗下來,各個學院也開始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MBA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中國企業協會副會長潘承烈:“我們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才十幾年的工夫,這就是我們水土,你如果是要想把你學來的東西,你不管是海歸的或者是自己培養的,你把人家幾百年市場經濟條件那些管理的方法那一套理論你完全照搬到我們現在這樣的水土裏面來,而且完全馬上見效的話這肯定是緣木求魚。”

  

    為了讓MBA教育,更符合中國國情,許多學校都開始了自己的嘗試。

  

    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李維安:“我們在全國首批倒入雙導師制,我們首先在深圳試點做,就是説給學生配兩個導師,一個是校內導師,一個是來自企業實踐的導師,這和一般我們説聘什麼兼職教授不一樣,這是一個工作,學生做,你分一個校內導師,一個企業的導師。”

  

    即使對美國MBA教育,近年來,美國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對美國的MBA教育,也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們認為過分注重對各種報表的數字的分析,只能教給學生專業技能,而不能培養出企業的高層領導。許多MBA的教授們,也開始這方面的反思。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實際上MBA是商業與管理教育的一種形式,它從來就不是惟一的一種形式。應該來講這些年來,學者們對管理教育的反思不是明茨伯格一個人。”

  

    針對MBA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明茨伯格提出了一套更強調實踐性、互動性和國際性的教學課程——IMPM。目前,我國的研究機構也已經開始對這種方式進行試驗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李兆熙:“課程上分5個階段,5種能力的培養。然後呢,有全球5個基地的實習考察,還有一個就是,對學院本公司的一個診斷和諮詢。那麼,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MBA課程不可能包含的內容。”

  

    主持人張冬:有了中國本土化的案例教學和教育方式,中國MBA或許能開拓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但光有學生滿意,顯然還是不夠的,MBA最注重的還是商業實踐和應用,在中國企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的MBA們,能學有所用讓企業滿意嗎?

  

    社會對MBA的需求是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這一規律已經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所驗證。目前在美國,MBA佔碩士授予量的比例,達到了20%。而我國目前MBA學位只佔到碩士的3%左右。按照專家們的測算,中國的MBA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既然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卻有許多MBA反映工作不好找,是企業不需要了,還是他們原來的期望值太高了呢?

  

    香港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家強:“我想在國內這個可能是發展得太快,以前對MBA的了解是也不夠,以為拿了MBA就是找職業很容易了,也有很多學校對MBA不清楚,市場方面對MBA不同的MBA領域認識也不夠。”

  

    事實上,許多MBA們,在拿到學位後,似乎也並不十分了解自己究竟適合怎樣的企業,在北京的一家商學院中,我們發現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就業指導,正在給中國的教師們,講授幫助學生就業的技巧。

  

    哈佛商學院就業指導TIMOTHY BUTLER:“國外的頂尖商學院都非常地重視職業發展,所以學校的職業發展中心很重要的工作能夠幫學生了解他們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特質,然後去幫他們適合他們的一個職業的一個規劃職業的道路。”

  

    商學院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做一個合理的職業規劃,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而許多企業,在選擇MBA時,也表示了他們的顧慮。

  

    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潘剛:“我們需要大批的人才,企業有這種需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很慎重,也是擔心説最後選擇的這個人是有名無實,説有文憑但是來了以後什麼都幹不了,他要求的待遇又很高,這樣企業受不了經常人事的變動和調整。”

  

    北京四環制藥廠總經理文鳴旭:“對於一個剛剛畢業的MBA來講,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與人相處的能力。”

  

    不僅是企業,對於中國MBA的就業價值觀,不少業內人士也提出自己的憂慮。不久前,國內一家資深MBA專業網站舉辦了首屆MBA新銳100評選,來自國內50所商學院的MBA學員榜上有名,但在頒獎現場,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北京泛華聯拓資訊有限公司總裁李宏濤:“MBA學員和企業乃至商學院之間它缺乏一個很有效的溝通渠道,以至於企業想招收到很有用的MBA他們找不到,商學院之間他們想為學校輸送更合適的人才,他們沒有這樣的精力,就MBA學員個人來講他不可能憑著一己之力,把自己推向整個偌大的就業市場。”

  

    許多到場的職業諮詢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國近兩年畢業的MBA在職業發展上還存在不少誤區。

  

    誤區一:頻繁跳槽 造成資源浪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毛東輝:“各個學校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現象,有些班級個別班級能在50%。甚至有些學生在4月份就業,到7月份還沒畢業的時候又回到了學校説我原來的工作單位不合適了我重新要找工作,這會造成社會資源學生的人才價值極大的浪費和缺失,錯位。”

  

    誤區二:功利性強 盲目換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職業生涯顧問:“現在學生他們有很多原來比如説是傳統的行業,他想進

  

    入一些新興的領域,這個時候他們又不具備經驗,只拿著MBA的文憑去換行的話就是操作起來比較難,我自己覺得換行要分年齡段,如果你的年齡比較小,你拿MBA(文憑)換行還可以,如果年齡比較大,比如説35歲以上你再拿著MBA(文憑)去換行的話風險比較大。”

  

    誤區三:MBA整合資源能力有待提高

  

    MBA有一個原來是做項目負責人的(現在)做技術,IT技術,(原來)專業可能是學機械的,然後後來又要去做營銷,就他拿這樣的背景,論文又不是跟營銷有關的,這樣的背景去市場上應聘的話很容易碰到壁/你過去的專業,你的從業經驗,你的潛力,你的社會實踐,你的論文,他整合起來向市場上推銷自己的時候才有價值。

  

    誤區四:目前MBA普遍存在自卑傾向

  

    原來MBA會覺得市場上還挺受寵的,社會很需要MBA。但是現在就發現明顯的社會對MBA的挑剔越來越高了,他們有的時候,面臨市場選擇的時候,也會發現市場對自己不認可,所以有的時候在學習的時候就有點慌亂不知道應該學什麼。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MBA,也不是所有MBA都可以成為出色的管理人才。每個學生在報考MBA的時候,或許都應該更清醒地審視一下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念了MBA出來以後,可能有不少學生有優越感,覺得我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我的作用好像是低了,但是我覺得實際上他還是沒懂真正一個管理者的成長。一個管理者的成長必須是從基層幹起,但是個別人不一樣,他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你如果總是拒絕從具體的工作幹起,從基層幹起的話,你永遠不可能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主持人張冬:最新資料顯示,今年我國MBA的報考人數呈現出上升趨勢,招生規模突破了三萬。有人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MBA招考方式發生了變革,各商學院不再以分數論英雄,而是更強調考生個人的綜合能力。如今,中國各商學院已經開始通過市場細分來規避MBA教育趨同化的風險,而MBA們也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路更適合自己,但願所有的商學院和所有的MBA都能找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主編:李 洋

  

    記者:張 菁

  

    《中國財經報道》播出時間:

  

    週一至週四:22:05——22:25(首播)

  

    週五: 23:15——23:35(首播)

  

    週一至週五:09:38——09:58(重播)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