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貿三年看挑戰:保險業,“三險”開放之後

2010年02月23日 08:42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這裡是中國財經報道。今天加入世貿三年看挑戰系列節目我們關注的是保險業。2004年12月11日,保監會發佈了一則公告,雖然只有短短幾行字,但隨之帶來的變化卻非同小可。公告指出,根據入世承諾,從2004年12月11日起,允許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業務,取消對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設立合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外資股比可至51%。今年1月12日,作為第一批獲准經營團體保險的外資壽險公司,中英人壽簽下了第一份團體險保單,入世三年的保險業開始短兵相接,一起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在我們國家對外資保險機構全面開放團體險業務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國內首張外資保單便已經産生,現在我手裏拿的就是中英人壽的團體保險協議,據了解,中英人壽已經與來自北京、成都、廣州的三家客戶簽下了團單。

  

    作為第一批獲准經營團體保險的外資壽險公司,1月12日,中英人壽分別與來自這三個地區的客戶簽下了團體險保單。成功地打出了一技“短平快”,中英人壽總裁張文偉坦言,實際上他們早有準備。

  

    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裁張文偉:在前面做了很多陸續的工作,包括我們跟客戶討論好,法規一改變以後,我們就馬上可以行動。

  

    團體險是指保險公司針對某一單位或集團開展統一採購業務,一般稱批發業務,其核心是員工福利計劃,人身、醫療、養老等業務都可開展。2004年前10個月,全國團體險業務就實現保費收入約500億元。全球知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預測:2006年,中國團體壽險將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此前,佔據壽險公司業務半壁江山的團體險一直為中資公司所佔據。根據入世承諾,團體險成為業務向外資開放的最後一塊“禁區”,相對 個人壽險“零售業務”,外資保險更盼望搶佔規模巨大且增長迅速的團體“批發市場”。

  

    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裁張文偉:我們覺得這個市場應該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因為團體險的客戶只是保險公司去了解接觸客戶的第一部分,我們希望跟團體險的客戶達到一個服務的起步以後,我們的比如説在個人壽險方面還可以跟進。

  

    記者發現,中英人壽在北京的第一個大客戶就是身為中英人壽中方股東的中糧集團。而此前,中糧集團的團體險一直由中資保險公司經營。

  

    中糧集團人力資源部激勵與報酬部副總經理姚紅英:我們作為股東的話,也給他支持。而且他們的産品也符合我們的要求,00213920涉及到的人數不到1000人,金額也不到100萬元,就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字,但是我們希望這個雖然是一個小的數字,但是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肥水不流外人田,中糧集團表示,中糧集團的下屬企業及上下游合作夥伴將成為中英人壽日後的重點服務對象。據了解,目前合資壽險公司的中方股東都是大企業集團,如中石油是中意人壽的股東、中糧是中英人壽的股東、中信集團是信誠人壽的股東、海爾集團是紐約人壽的股東。這似乎讓人能隱約看到,外資進入團體險市場都有可能會優先瞄準中方股東的團體險業務,進而逐步擴展業務,一步步佔據市場份額。

  

    據記者了解,眼下一些外資壽險公司已經著手籌備團體險業務,不僅設立了團體險部,甚至多數已開發了新的團體險産品。除了中英人壽已正式做團體險業務外,太平洋安泰人壽、上海的廣電日生人壽保險公司有望近期推出第一批團體險産品。此外友邦保險、中意人壽、中宏人壽等外資保險公司已向中國保監會遞交了團體險業務申請。團體險成了2005年外資保險爭奪的第一塊市場高地。

  

    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董事總經理齊萊平:由我們美國大都會一個負責我們整個亞洲部團體險的一位外國先生,他在領頭做我們這個籌備組的小組。001930我希望能夠在2005年年底,能夠完成我的團體險,我的年金等等這些服務,讓我在2006年一開始的時候,我可以提供一個完整的服務。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團體險,健康險和年金險業務也早早納入各外資保險機構的視野中。據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1—11月,我國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為241.04億元,同比增長10.10%,佔人身保險業務的8.07%。目前有資格經營健康保險的保險公司超過60家。與此同時,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已近500億元,加上以年金名義銷售的保險産品有430億元,企業年金已成為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而在這幾項險種對外資開放之前,各外資保險機構便已經開展了相關人員培訓、技術配備和系統開發。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孟昭億:在兩三年的時間我覺得它市場的結果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涉及到這些險種,包括團體險,養老險,健康、年金險可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外資來説。

  

    主持人:和其他行業相比,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進程較早。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這是我國引進的第一家外國保險公司,也是最早引進的外國金融機構。目前世界上許多大的保險公司都已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39家外國保險公司在華開設了70家營業性機構,從保險公司的數量上來看,中資外資可謂旗鼓相當。那麼,2005年,面對更加開放的保險市場,國內的保險公司又在做何打算,他們的心態又如何呢?

  

    泰康人壽的總經理陳東生告訴記者,如果説前幾年中資保險公司對外資的態度是談外色變的話,三年過渡期已經讓中資保險公司的恐懼感逐漸消退,表現出的是一種知已知彼的清醒。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升:我説後來發現這個不是狼,是披著羊皮的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外資進來也好,不是我們機械的理解説今天外資進來了,明天就要拚肉搏戰,實際上這一種競爭是細雨無聲的這樣一種過程,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面對有著幾百年豐富經驗的外資保險公司,中資保險公司對自已的優勢也充滿自信。

  

    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集團總經理張子欣:其實在所謂技術方面的距離已經拉的已經近,畢竟我們今年市場發展有它的本身的一個階段,跟它的一個節奏,所以不是説把全世界最複雜的技術引到中國這就是競爭力,不一定,是要把握這個節奏,從這方面來看,其實距離並不遠.不是説把國外已經有的,千千萬萬的産品引進這就會成功,而是要找到市場本身的未來的需求,了解我們的老百姓他到底在這個積極發展的過程中,他需要新的東西是什麼,這個其實在研究的力量方面,中資公司反而有優勢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連萬:當然現在的中資保險公司也是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在網絡方面,在網點方面,特別是老公司,他們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網絡,這個特別對大型客戶的話,對這種全國性的客戶的話,這個是很大的優勢,外資保險公司在這方面肯定是在短期內肯定會有一定難度

  

    目前,外資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為10%左右,龐大的經營網絡令中資公司有足夠的實力保衛自已的市場,與此同時,與外資保險大舉開闢疆土不同的是,以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為主的一些大公司已經開始轉變經營模式,由規模經營轉向效益經營,産品結構也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並選擇了走出去,立足已有的市場主體,通過海外上市擴大規模。業界專家指出,中國的保險市場正是內資保險國際化和外資保險本土化的較勁。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保險是一種無形産品,既然是個無形産品,它産品的銷售也好,經營也好,管理也好,需要有一個很雄厚的,或者很豐厚的人文土壤的支撐,什麼叫人文土壤?人文土壤就是説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傳統,特有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各方面制度融合起來的,但是外國公司進來之後,它首先必須要調整,因為買保險什麼也沒看到,看到是一紙合同,它不像一個汽車,一個電腦,只要道路修好,那麼我有必要的網絡,這個電腦就可以使用,而保險産品不同,那麼我們國內的公司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是在人文土壤上成長起來的,它知道中國這個市場,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統和歷史以及所形成的老百姓這一方面的需求12:25今年我想這個開放仍然對外資來講,仍然是一個試水的過程,起碼今年上半年不可能有大的動作。1430中國市場,控制中國市場70%份額的三大公司完成了在海外上市,它成為一個在海外上市的公眾公司,那麼於是它的運行,它的規則,就要按照海外的規則來運行,否則的話,外資股東就要拿腳投票了,在這種情況下,這三家公司作一個表率作用,他們的動作顯然會帶動小公司,因為這三家公司,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平安集團控制了市場70%的份額,所以你想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國際化的步伐應該總體來看,比外資本土化步伐和速度要快的多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張洪濤:國內的保險公司一開始就説狼來了,非常緊張,後來發現狼進入了森林以後,森林裏哪有陷阱,它也不知道,所以這也是外資進來,它就是説外資公司需要本土化,它就要解決哪有坎,哪有溝,哪有陷阱,它要熟悉本地的情況

  

    主持人:中外保險公司經營業務的楚漢河界已不存在,“開閘”之後大家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對於普通的保險消費者來説,保險公司多了,保險産品也更多了,他們的選擇會發生變化嗎?廣告之後一起去看。

  

    王佳音,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工作,去年他在一家中資保險公司買了兩份健康險。

  

    市民王佳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吧,多給自己做一個健康的儲蓄,就出於這個考慮,當時就買了這個保險。

  

    最近,開始有一些外資、合資的保險公司找上門來,在和他們的接觸中,雖然對人員素質和管理王佳音非常認可,但最後選擇的時候,他也猶豫了。

  

    市民王佳音:像我這個年齡,做以後的健康儲備,可能就得是幾十年以後才能享受到的這種,所以目前來看,可能就不能買國外的了,因為這幾十年以後的東西實在不好預測。所以要買國外的可能就選它幾年,或者是每年的那種。就是説可能一兩年就能看出它具體服務或者理賠啊,或者是有些信譽,可能能跟國內做一個比較

  

    記者在隨後的調查採訪中發現,面對開放的保險市場,消費者的選擇也更趨向理性。

  

    市民:我想我還是會選擇國內的一些保險公司,雖然對國外的保險公司有各種各樣的期望,但是它進來以後,到底會怎麼樣,和中國國情結合的情況還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吧,一個期望,如果是近期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國內的保險公司。

  

    市民:外資的公司,因為在海外已經發展得非常好了,不管是從制度上,還是管理方面,還有誠信度,在於企業方面他們是應該説是很有名氣的,在這塊我還是比較相信他們的誠信度

  

    市民:也未必是外資保險公司進來以後,我就抓住時間買。外資的我會考慮,這個本土的我也會考慮,看具體的我要買的險種,哪個公司會給我能夠提供更多的優惠,然後我自己認為比較划算,然後我會買。

  

    主持人:看來,中資保險公司並沒有多大的擔心,在做大做強的同時,他們選擇了借鑒學習,那麼對於2005年的保險市場,行內人士有怎樣預測和期待呢?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孟昭億:從監管上已經是同等對待的,從經營上沒有任何區別,但它從提供産品來説,也更加自由空間越來越大,公眾對它們的認識,對內資、外資的選擇上範圍更廣

  

    泰康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陳東升:2005年應該是保險行業競爭更加激烈的一年,競爭激烈的過程中核心還是人才荒,我認為人才的稀缺和人才的不足,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保險業最大的這樣一個發展的一個困惑,或者説保險發展最大的一個障礙。

  

    永誠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杜林:外資它在技術上和産品這方面對我們來説要有更豐富的經驗,對尤其像我們這種新公司來説,恐怕這種産品創新,管理制度的創新,管理手段的創新,可能是對我們比較大的壓力。

  

    主持人:好,感謝您在一週時間裏收看中國財經報道特別節目---加入世貿三年看挑戰系列報道,如果您對我們的話題有什麼建議,請和我們聯絡,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歡迎繼續收看經濟頻道的其它節目,下周見。

  

    記者:張菁 付丹 海軍 小東 小明 布日德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