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2010年02月23日 08:42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歡迎收看中國財經報道。今天,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次會議對今年的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並對2005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會議提出,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保持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其中,特別提到了一點,就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以確保農民的長遠增收,而這一提法也成了會後各界熱切討論的焦點。那麼,為什麼在今年我國糧食生産出現了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國家還要提出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又指的是哪些內容呢?今天我們就從一個典型的農村和一位普通的農民講起。

  

    肖四方是江西省重點農業生産基地樟樹市的一位普通農民,説起今年的日子,他告訴記者,在國家糧食直補和農業稅減免等一系列好政策的鼓舞下,他家今年的種糧面積已經從2002年的330畝增加到了1008畝,加上天氣幫忙,今年他家的收成和收入都格外地好。肖四方特意拿出了自家的賣糧憑證給記者看,今年早稻和晚稻加在一起,他家總共賣了90萬斤。

  

    江西省樟樹市洲上鄉村民肖四方:全年總産超量過90萬公斤

  

    記者:那您今年純收入多少?

  

    肖四方:除去各項開支,純收入近60萬元。/004150糧食這個價格問題對我今年利潤(增加)有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這個糧食價格,就拿今年來講,每百斤比去年多了20塊錢,全年這麼多田,每畝可以多增200元錢。

  

    肖四方説,今年村裏很多農民都和他一樣錢包鼓了,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不僅在江西, 2004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産量和單位面積産量均創出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總産量有望突破4550億公斤的預期目標,徹底扭轉連續4年的減産局面。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了2110元,增幅11.4%,預計全年農民人均收入增幅將達到1997年來的最高點。採訪中,肖四方告訴記者,今年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國家對種糧農民的關心,當地政府為了獎勵他種糧,在他購買農業機械的時候,還給了三成的優惠。新添了兩台聯合收割機的肖四方打算明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但他眼下最擔心的就是,明年的糧價還能不能有這麼高。

  

    肖四方説“作為我們種糧戶來講,我承包的面積也有這麼多,當然也擔心這個糧食價格會下滑,如果一旦糧食價格下滑,就會影響我們種糧戶的經濟收入。

  

    肖四方提到的問題,也是眼下不少三農問題專家考慮最多的事情。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溫鐵軍也告訴記者,農民的這種擔心很正常,因為從他的觀察來看,明年以及今後的糧食價格並不一定會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溫鐵軍:“手裏有糧的這些大戶,他們在糧食批發市場上出價的時候呢,接盤的人好像並不太踴躍,這也就是説一方面可能是我們還有一定的庫存量。另一方面,新的增量部分大概已經入庫了以後呢,庫存可能會得到了一定的補充,那也就説呢,可能會對明年的糧食市場的價格平穩産生一些作用,那麼不排除會有穩中趨升的這種可能,但也不排除/穩中趨降的可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程國強也告訴記者,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可以説是對今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最好的概括,但是,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未雨綢繆:“2004年我們取得了糧食增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好形勢,但實際上在這樣一個好的勢頭背後呢,還隱藏著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説,從農民增收的角度來看,明年的氣候條件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如果老天不幫忙,那很可能呢,我們的糧食不能夠維持今年的增産的好形勢;如果是市場條件發生變化的話,也就是明年糧食沒有一個好價錢的話,對農民增收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面對可能出現的挑戰,肖四方説,他已經做了準備,不管怎樣,種糧食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如果是這個糧食價格下滑,如果下滑的幅度不是很大的話,我們對這個糧食生産還是有信心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可以從引進優良品種,可以增加産量,再一個還可以加強管理,那麼有了産量就像我們農民老俵只有手中有了糧,心裏就不慌。

  

    主持人:手中有糧,心裏不慌。農民們總是在用最樸實的方法,盡全力規劃著自己的未來,抵禦可能出現的風險。採訪中專家指出,其實像肖四方所説的,靠增加優良品種,靠管理增加産量,已經涉及到了國家提出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問題。不過,這還不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核心和關鍵。那麼,要想確保農民實現長遠增收,到底該從哪些方面下手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資金又從哪兒來呢?稍後,咱們接著來看記者的報道。

  

    在江西的採訪中,當記者向種糧農民肖四方詢問,現在讓他最頭疼的生産難題是什麼,肖四方指著天説,咱們種糧農民要“靠天吃飯”,最怕的就是老天變臉。比如説今年出現的旱災,就差點讓他家一千畝田大規模減産,要不是當地政府及時想辦法,今年還能不能有這麼好的收成就不好説了:“拿今年來講,我們樟樹當地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旱災,我彙報了這個情況,要求政府給予扶持,彙報上去之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樟樹市園藝場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他們給予了資金上的扶持,也派人給我們挖了幾口抗旱井。”

  

    樟樹市農業開發辦主任李勇平告訴記者,儘管樟樹市在江西中部算是農業大市,但當地農業基礎設施仍然比較差。由於地處丘陵和平原的結合部,旱澇災害經常發生,再加上當地大部分農田屬於中低産田,一旦遭遇災害,農民甚至有可能顆粒無收。就算是在今年這樣的好年景,樟樹市也比較缺雨,今年有1萬多畝農田乾旱,這部分農田每畝糧食減産約在100斤左右。不過,由於今年樟樹市爭取到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産田的改造項目,已經有不少農田被徹底改造,確保了安全生産。

  

    江西省樟樹市農業開發辦主任李勇平:“整個全市04年,我們標準化農田改造是達到一萬畝,低産田改造這一塊是5萬畝,通過這個標準化農田改造以後,能夠確保我們的糧食生産安全。同時,能夠確保農民在大旱之年不減産,就是大災面前不減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程國強:“按照有關的統計部門的數字,大概在我們的整個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産田,那麼對於糧食生産來講,它既是潛力呢、更重要的是挑戰,如果不在目前的現有的耕地質量的基礎上,來大力改善這些中低産田的話,那對今後的糧食增産的話,應該説是壓力比較大的。”

  

    採訪中不少專家指出,目前在我國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普遍存在,因此幫助農民抵禦自然災害應當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而這也是實現增産增收的下一個突破口,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應該説我們在水利基礎建設方面欠賬太多,現有的設施大概都是50年代到70年代修建的,那麼八九十年代在這方面基本上建的很少,那麼現在實際上我們今年的糧食的增産是靠老天幫忙帶來的,在很多的地方呢可能旱澇不能保收,抗災能力非常弱,只要有一個氣候條件的稍微的變化,可能對我們整個糧食生産形勢就有一個比較大的逆轉。今年的糧食增産形勢到明年如果遇到突發性的災害的話,就轉變為減産的形勢,因此呢,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是迫在眉睫。”

  

    在江西樟樹記者看到,雖然這幾天天氣寒冷,但很多村民都在清淤、修渠和整堤,參加勞動的村民楊明華告訴記者,他們這裡原來不是旱就是澇,為了能保障明年糧食有和好收成,他和其他村民們都是義務來幫忙,希望這些農田水利設施能早點建成,投入使用。

  

    江西省樟樹市皮則村村民 楊明華説:“搞這個冬修冬造有利於農民今後的生産,我們機械作業加上勞力現在已經搞了一個多月,工程都比較大。還要搞幾個月,到年前年後差不多要搞到春耕生産左右。”

  

    據介紹,江西樟樹市進行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採用了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配套措施,改造、建設後的高標準農田,可以使水田灌溉保證率由原來的51%提高到85%,排澇標準也將由一年一遇,提高到三年一遇。專家提出,除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的科技支撐能力也迫在眉睫。由於多年來我們農業科技儲備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差,優良品種的普及率也很低。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科技對糧食的增産、對農業的貢獻率應該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而我國只有百分之四十。這次國家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的生産方式。

  

    中央黨校研究室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曾業松:“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農業生産和農業經濟實力的一個標誌,也是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構成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主要的因素或者要素主要有土地、農田基本建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投入、農業科技以及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等等等等方面。”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那麼,資金從哪來呢?在江西樟樹,農業開發辦的李勇平告訴記者,他們當地1.9萬畝中低産田的改造項目就需要1053萬元資金,這筆資金除了鄉里自籌的100萬,和以勞籌資的237萬以外,其餘全都是財政資金。

  

    江西省樟樹市農業開發辦主任李勇平:“就是財政資金包括中央、省、市,宜春市以及我們本級的配套總共1053萬元。現在資金都能夠確保到位,確保這項工程如期完工。”

  

    有關專家指出,以前我國對農村的投入70%用在了諸如大江大河的治理等方面。十六大以後,國家越來越強調政府對農業的投資要更多地沉到縣以下,村以下,投入到與農民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上,尤其是道路、水利等農村最為短缺的小項目上,而對這些項目的投資力度,應該進一步加大,並拓寬資金渠道。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對於長期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建設、這種基礎性的投入呢,往往是不可能靠著農民一家一戶去完成的,到基層到鄉鎮一級大概得有超過50%甚至60%左右的傳統農區的鄉級財政是入不敷出的,所以指望著地方政府加大地方投入顯然是不夠現實的,2004年(中央)財政增收5000億元,在明顯增收的情況下,加大對於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這個方面的建設應該説是非常符合現在客觀需求的。

  

    中央黨校研究室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曾業松:“資金從哪來?主要應該從投資體制改革著手,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鼓勵社會鼓勵企業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投資農業,通過增加農業效益,來獲得回報。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明年各項支農措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這無疑給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強有力的推動和支持。我們相信,隨著各地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進一步理解和落實,農民的長遠增收也將得到有力的保障。好,這期節目就到這裡,歡迎您繼續關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其他節目,再見。(完)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