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票價何時才能貼近百姓?

2010年02月23日 08:42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臨近年底,各地賀歲電影以及賀歲演出紛紛登臺,文化娛樂市場不僅迎來了2004年最後一個黃金檔期,也將迎來2005年的第一個收入高峰。然而,在票房接連突破紀錄的新聞背後,我們的記者卻發現,高高興興去看電影、看演出的百姓,也有著不少的抱怨。

  

    今年歲末,電影市場格外熱鬧,《天下無賊》公映一週,就超過了去年《手機》的票房,《功夫》上映第一天,又打破了《天下無賊》的首日票房紀錄,而院線方面在選擇賀歲電影上更是下功夫,如果這兩部電影您都不愛看,還有一個卡通大人物《加菲貓》盯著您的錢包呢。接連被打破的票房大關,讓電影投資方樂得合不上嘴,然而,觀眾們真的滿意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觀眾最不滿意的就是票價。

  

    一位觀眾反映:“一張票六十塊錢,確實是有點高。”

  

    剛剛和男朋友一起看完電影的一位觀眾也反映:“大部分人應該覺著貴吧,畢竟六十塊錢呢。我們兩個人看了一百二。”

  

    如果説一張六十元的電影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的話,那麼一些音樂會、演唱會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的票價就更讓人難以接受了。2005年元旦前後,僅北京大大小小演出就有幾十場,其中幾場熱門演出的票價都在千元左右,最高2800元;上海的一場歌劇票價要到了2000元;天津的明星演唱會一張票也賣到了1280元。觀眾們的反映也最能説明問題:

  

    “肯定是接受不了。一般的老百姓的月工資才有多少錢。”

  

    “作為學生來説,肯定是買不起的。”

  

    “比如説,在網上訂張學友的《雪狼湖》的票。我就覺得太貴了。好像現在只剩下680元以上的票,我就覺得這個消費太高了。”

  

    “一年的話,其實我覺得怎麼也有十多二十場,你覺得很願意去看,但是我們會放棄。”

  

    記者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分別隨機選取了30位買票看電影或看演出的觀眾進行了調查,約有八成的人認為,目前電影票價和文藝演出票價過高;超過四成的人認為目前文化市場價格體系不夠完善,定價隨意性較大。調查中,能夠接受票價定價在20-30元的觀眾佔到了7成,而如果以港臺歌星演唱會480元一張的普通門票為基準,認為票價較高的被調查者也超過了7成,表示可以接受的只有2成左右。採訪中,一些業內人士也對文化娛樂市場的高票價現象表示出了不滿。

  

    中山音樂堂總經理徐堅認為:“實際上現在很多高的票價,可能已經到了一種不太正常的,超出中國國民承受能力的這種情況了。設身處地,我們想看一場演出,或者聽一個音樂會的話,如果我們自己買票的話,承受能力是多少,這個大家應該都是有數的。”

  

    而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也表示:“有些完全是商業炒作。比如維也納來了三個樂團。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出名的就一個,這些都是臨時拼湊的。實際上你真到底下看一看就明白,票你賣不出去,1800元或者怎麼樣的,賣不出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指出:“票價必須降。因為票價不降,原來非常大眾的一個文化娛樂方式,現在變成一個精英娛樂。”

  

    如果大眾娛樂真的變成了精英娛樂,文化市場就確實有些變味了。以電影票價為例,在美國,一場電影平均票價在6美元左右,只佔美國人均月收入的1/210;在韓國,電影票價一般則只佔人均月收的1/150。而在我國,這個比例卻高出了許多,比如北京,一張電影票一般是20-40元,約佔北京市人均月收入的1/40;一些條件好的影院,票價甚至佔到了人均月收入的1/10。12月26日,在2005年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國家廣電總局就明確提出,要建立與電影市場相適應的票價體系,把更多的觀眾重新請回電影院。為此,不少地方也做了一些嘗試。

  

    為了讓更多的觀眾回到電影院,在成都,曾經嘗試“五元票價”的峨眉院線,最近又掀起了“十元風暴”。降價後,其所屬影院第一輪放映的電影票價最高不超過20元,而且每天12點以前的場次一律半價只要10元,此外,會員也可以享受半價,消息一齣,大批觀眾蜂擁而至。

  

    一位觀眾告訴記者:“現在10元錢我能接受,我可以一個星期一次、兩次來消費。如果20元我覺得有點高。”

  

    另一位觀眾更是道出了觀眾的心聲:“當然對於我們觀眾來説希望電影票越低越好了。”

  

    峨眉院線東方電影廣場總經理曹志澄對這次“十元活動”的解釋是:“我們調整票價,就是要尋找一個老百姓所能夠接受的消費水平,使我們成都的大眾都能夠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

  

    事實上,早在2000年,成都、杭州等地的影院就實行過“五元票價”,當時票房收入一度增長了300%。雖然上座率高了,但過高的經營成本還是讓影院虧了本。再加上“5元電影”放映的一般都是二輪影片,對觀眾吸引力不大,幾個月後,“5元電影”就黯然退出了市場。對於成都的這次“十元風暴”行動能否順利推行,一些專家也提出了成本控制的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它是強心針似的這種救市的方法。突然把票價大幅度地下降,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轟動性的事件,會導致在短時間增加一群人看電影。這種短期的爆發不足以維持一個長期的經營。比如説,一個月以後沒有電影可掙錢了,你發現影院裏面找不到一個能讓所有的觀眾喜歡看的電影,那麼這個時候你的觀眾數目又會大幅度下降。”

  

    專家提出,要想使電影票價降到合理價位,首先應該弄清目前我國電影票價偏高的原因。

  

    尹鴻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影片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是這個市場規模不夠,這兩方面的制約導致了電影院不敢把那個票價降低,它必須要用高票價來維持自己的利益,維持自己的利潤。”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明也認為:“目前影院太少,影院投資的成本又比較高,所以票價很高。票價高了以後老百姓就看不起電影。”

  

    對於如何使電影票價貼近百姓,業內專家認為,實施低價策略,要根據各地不同的收入水平,以及各個影院不同的投資、運營成本,通過市場進行調節,不能搞一刀切。

  

    張丕明局長:“像新疆的票價,烏魯木齊市的人民影劇院,最好的影劇院的票價是十到十五元錢。大片也就到二十元錢,就到這個程度了。但是它們的票房很好。它們就是票價維持到一個合理的價格點位上,加大觀眾觀看的人次,來提高收入。”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高軍也提出了他的看法:“票價問題呢,我覺得關鍵在於科學合理四個字,不在於過高或者過低。一刀切式的高票價肯定致電影于死地,而一刀切式的低價等於行業自殺,所以我認為票價最科學合理的叫做高中低檔階梯式票價體系,掌握四個不同,不同影片不同票價,不同影院不同票價,不同人群不同票價,不同時間不同票價,掌握好這四個不同,中國電影的票價永遠不會成問題。”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明還告訴記者,形成電影票價體系的關鍵是允許更多的國有、民營和境外資金進入電影放映業,加強市場競爭。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影院改造、準入的多項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電影業參與競爭。

  

    張丕明透露:“我們現在廣電總局已經放開了外資投資影院並進行控股的這麼一個門坎,現在外資可以直接到我們的城市去建立電影院,而且呢投資不超過75%,這樣呢就加大了影院的鋪設力度,會有更多更好的電影院,呈現在廣大的觀眾面前。”

  

    尹鴻預測説:“2005年到2006年,應該説中國電影市場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因為市場的擴展,很多新影院在經營思路上已經開始提出我們將走低票價的道路,我們將降低票價來吸引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

  

    票價高了,觀眾不買賬,票價低了,又怕收不回成本。電影市場眼下正在嘗試著依靠多種方法降低成本,走低價路線。那麼,動輒上千元的演唱會、音樂會票價,能不能降低?降低了又會不會影響演出質量呢?

  

    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這兩天特別高興,因為12月31日,北京音樂廳在停業四年後重新開張,為樂團提供了長期固定的演出場所。關峽興奮地告訴記者,為了讓觀眾欣賞到更優美的音樂,樂團還專門投資3800萬元對北京音樂廳進行了全面改造,這對手頭不太寬裕的中國交響樂團來説可是件大事。

  

    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告訴記者:這個非常關鍵。因為在國外優秀的交響樂團都擁有自己的演出場所。在中國來説呢,目前是只有中國交響樂團擁有自己的演出場所。我們都知道,交響樂這個門類的藝術是一個非常昂貴的一個門類藝術,不管從樂器的購置,和這些高技術人才的聚集,它都是需要很多的資金來支持。

  

    關峽説,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交響樂是高雅藝術,票價自然也不會低,但如果按現在這樣實行“團廳合一”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讓樂團有固定的演出場所,那麼,讓普通工薪階層也能買得起票,欣賞到高水平演出並不是件難事,而這也是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

  

    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透露:“讓票價走低價位,一個非常通行的辦法就是把觀眾面要擴展到大眾的層面上來。比如説青年的學生,剛上班不久的年輕人。就是説不是高價而場子是空的,可以變成票價低價位,但是場子是滿的。它得出的經濟效果利潤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將要採取的就是這麼一個票價路線。”

  

    記者注意到,在北京音樂廳,中國交響樂團2005年新年音樂會的票價70%是中低價格,最低只要80元,大大低於其他新年音樂會四五百甚至上千元的票價,儘管票被一搶而空,但這樣的低價位能維持正常經營嗎?

  

    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測算了一下演出的運營成本,大概一場成本是在十萬元左右。這樣就使得票價能測算出來。就是平均下來每場一千個座位一千張票,十萬元錢平均下來每張票的成本就是一百元錢。上座率百分之百,這一點我很高興,並且演出票非常緊張。有一場需要同期錄像的演出,我也是從別人買到的票當中,又再買回來的。否則的話,我們,包括我本人在內就看不到。”

  

    就在北京音樂廳以大眾定位重新開門迎客的同時,歲末的北京中山音樂堂裏也是一派熱鬧的景象。10年來一直堅持走低價路線的中山音樂堂,長期推出了“打開音樂之門”音樂普及活動,每場演出最低票價只有10元,來這裡聽音樂會,已經成為不少家庭每週必不可少的節目。

  

    一位帶著孩子來聽音樂會的母親告訴記者:“如果是價格越來越低的話,我想應該給孩子聽更多的音樂會。”

  

    另一位中年觀眾認為:“我們老百姓能接受這個票價,很多觀眾就能進入音樂殿堂來欣賞這些高雅的藝術。”

  

    對此,中山音樂堂總經理徐堅的看法是:“五十元錢一張的票,你讓一百個人進來,是五千元錢,如果你變成五百塊錢一張的票,你只能讓十個人進來。作為一個演出商來説的話,他寧可讓更多的人走入劇場。”

  

    記者注意到,許多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也在這裡選購音像製品。一些業內人士也提出,在國外一場演出除了現場售票,還會進行同期錄音錄像産品的開發,收入來源的擴大對於降低票房依賴性非常重要。

  

    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關峽認為:“這方面市場需求非常大。現在大家不是説演一場就完了,很多演出單位希望演出之後能不能有唱片製造出來,有的甚至能不能有個DVD,這樣的話實際上就給潛在的市場打開了一個大門。”

  

    此外,業內人士還提出,演出消費要成為一種大眾消費,應該靠增加演出場次,來降低成本和票價。

  

    中山音樂堂總經理徐堅分析説:“比如説有的演出公司,可能這一年就做了兩場演出,那它的票價可能定得就會相對地高一些。作為中山音樂堂來説,一年有三百場左右的演出,自己做的演出也佔很大的一部分,它就不能説是我做一場我就不做了,因為這是很長線的一個運作方式。”

  

    新的一年,我們希望花同樣的錢,能多看一場電影,多聽一場音樂會。畢竟,只有更多的百姓走進音樂廳、走進電影院,這樣的文化市場才是健康的。

  

    (完)

  

    記者:謝昆 俞萍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