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吃大魚: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

2010年02月23日 08:42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今天,我國電腦行業的領軍企業聯想集團宣佈,斥資12.5億美元收購了國際巨頭IBM也就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包括臺式機和筆記本在內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儘管兩家公司同樣以藍色為標誌色,但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僅臺式機和筆記本的全球年銷售額就達110億美元,而聯想整個集團的年收入也僅在30億美元左右,所以聯想的這一動作也被業界稱為是小魚吃大魚的大膽之舉。聯想到底有著怎樣的打算?IBM又為什麼甘願把培育多年的品牌讓聯想使用?這樁親事是否真能和諧美滿?他們的聯姻又會給全球電腦市場帶來多大震動呢?

  

    12月8日,剛剛過了20歲生日的聯想給自己送上了一份厚禮——宣佈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收購全球IT巨頭IBM的個人電腦部門。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和首席執行官楊元慶今天早早地就來到了簽約現場,兩人看起來都顯得格外的神采奕奕。記者有意在簽約儀式前打探一些有關收購的情況,但是兩位聯想高層都出言謹慎。

  

    面對記者的反復追問,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笑著解釋説:“這有紀律,這次不同平常的時候。”

  

    上午9點,簽約儀式正式開始。

  

    “我榮幸地代表聯想集團董事會向各界宣佈,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收購了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收購的業務為IBM全球的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全部業務,包括研發、採購、生産和銷售!”柳傳志的話音剛落,場內響起了一片掌聲與歡呼聲。

  

    根據收購協議,聯想在5年內有權使用IBM品牌。而IBM今後也將持有聯想集團18.9%的股份,這將使IBM繼續保持與個人電腦業務的最後一點關聯。雙方對這次合作的評價是“完美的匹配,堪稱經典”。

  

    從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的話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那難以掩飾的激動:“這是一個夢想實現的日子。20年前,1984年,柳總和他計算所的同事們在一間傳達室裏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旅程,賣過電子錶,靠給別人做代理、做技術服務積累的資金,期間經歷過無數的大風大浪、溝溝坎坎。但支撐他們一起走過來的,就是要做一個長久的有國際規模的企業的信念。在經過和IBM公司,長達13個月的談判之後,新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終於起來了。對於聯想人來説這是一個大日子,這是兩代聯想人夢想實現的時候。作為新聯想的董事長,我想説,這是一個新夢想開始的日子,如此完美的匹配堪稱經典。正是由於有了這樣完美的匹配,讓我們對新聯想能夠實現的協同效應,能夠建立起更強的競爭力,充滿了憧憬。”

  

    IBM全球高級副總裁約翰卓伊斯是專程來華參加此次簽約儀式的,他對兩家公司戰略合作的評價是:“我們的設計、開發、營銷和服務支持方面的所作所為都是無可匹比的,所有這些都會變成聯想的一部分,當我們最後簽約之後,我們也看到了非常大的潛力。”

  

    


對於此番聯想“小魚吃大魚”之舉,在場記者最感興趣的問題莫過於新公司整合的難度。對此,聯想方面態度十分積極。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充滿了自信:“新公司只會給雙方的渠道,都會帶去更多的商業的機會。事實上,新公司的第一個階段大概會從明年的一季度或者是二季度開始,我們會有一段時間保持聯想的PC業務和IBM的PC業務的獨立運行。”

  

    柳傳志也表示,目前的進展還十分順利:“因為我們在考慮這事做不做的風險,其中我們認為最大的一個風險,就是業務的整合和文化的磨合。但是隨著時間深入,談判和對接越來越深入以後,發現在我們這兩家公司的合併沒那麼可怕。因為對於企業本身的文化,從求實進取、誠信創新,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剛才看到的元慶跟史蒂芬沃德在每天的溝通之中,對很多問題看法是很一致的。”

  

    據測算,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聯想將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第三大製造商,排名僅次於戴爾和惠普。然而對於聯想和IBM的聯姻,競爭對手們卻大多潑了冷水。全球第二大PC廠商惠普表示,聯想要整合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將非常困難。一直為中國生産産品的聯想,突然間要成為全球性的公司,為美國和法國生産産品,將會面臨許多後勤和供應鏈方面的問題。全球第三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商東芝也聲稱,他們對收購諸如IBM等競爭對手的個人電腦部門並不感興趣,除非這樣的收購行為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其零配件採購成本。與此同時,股市也對聯想和IBM的聯姻做出了反應。

  

    中央電視臺駐香港記者站記者在電話連線中報道了香港股市的有關情況:“聯想集團有限公司于6日在香港聯交所做出停牌公告,要求該公司其股份暫停交易,以待發表收購進展的公告,截至到今天上午,聯想仍處於停牌之中,具體開盤時間還要等待聯想方面的反應。我們從香港市場分析人士那裏了解到,如果聯想以10至20億美元收購價,估計相當於11至22倍的市盈率,雖然,可刺激集團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的發展,可以使集團在全球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由2%上升至8%,不過佔有率仍較戴爾及惠普分別達到18%及16%略低一些。”

  

    為了了解華爾街股市的相關反映,記者也電話採訪了華爾街分析師張海雲。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當聯想和IBM的這個消息剛出來的時候,IBM的股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上升,上升了1.4%,聯想的股票基本沒有變。從市場情況來看,大家比較看好IBM。對於IBM來説,可以把個人電腦部門賣出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對於聯想來説,一方面是一個好事,同時,也為聯想顯示出一個比較複雜的、艱巨的挑戰。IBM之所以要賣掉它的個人電腦部門是因為個人電腦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而且IBM個人電腦部門本身利潤也是非常薄的。”

  

    華爾街一些著名分析機構,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參與此次收購談判的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宋學仁一直看好此次收購,他告訴記者:“聯想本身現在毛利率並不見得比IBM高,但是聯想凈利率是有的。所以我想這代表了聯想在很多方面也許可以增加很多價值。而且我一直強調,這是一個互補性極強的戰略合作,就是雙方業務幾乎沒有什麼重疊,所以開拓新業務的空間其實蠻大的。第二位是綜效極大,就是雙方合併之後,一加一會大於二,這個效果應該是相當明顯的。”

  

    而摩根大通表示,短期來看收購IBM的PC業務後,聯想可以充分利用IBM品牌,但由於聯想在企業PC及中國以外地區缺乏經驗,因而很可能會被戴爾及惠普搶走一部分客戶,聯想要想真正成為全球第三大PC供應商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華爾街著名的商業金融分析機構伯恩斯坦公司則分析認為,今後一段時間聯想很可能仍會保持IBM的商標。保持一定的品牌延續性,對聯想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投資者的信心非常重要。

  

    美林集團分析指出,剝離虧損的個人電腦業務之後,明年IBM的每股收益有望增加5美分,IBM利潤率增幅比每股收益的增幅將更為可觀。

  

    看得出來,對聯想和IBM的這門親事,市場各方目前的看法還不盡相同,有人看好,也有人觀望。原因,其實從剛才各方的反應中我們也大致看出了一些端倪。那麼,為什麼IBM要把這麼好的一個品牌賣掉,聯想花這麼多錢買過來的這些資産又值不值呢?咱們還是來看看這樁交易背後的一些故事。

  

    作為我國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2004年,聯想集團在市場的質疑和猜測中,度過了極不平靜的一年。面對市場上來自國內外廠商的雙重擠壓,和自年初以來已經跌了近三成的股價,聯想不斷地加大力度進行機構整頓,努力開闢新的市場,提高品牌影響力。當聯想花重金成為國際奧委會的“TOP”贊助商時,第一個擺在面前的嚴峻問題就是:缺乏全球銷售網絡!沒有國際市場,這筆錢就很難花得物有所值。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涌一直關注著中國IT企業的發展,他告訴記者:“聯想已經重新回歸到PC業務中,就是説採取了對PC業務專注化、專業化的這種戰略。另外一方面,聯想近一段時間,都在積極地探索國際化的道路。”

  

    就在聯想為開拓市場絞盡腦汁的同時,藍色巨人IBM也在為公司的贏利能力而發愁,特別讓IBM頭疼的是,作為個人電腦的鼻祖,目前其個人電腦業務卻越來越像一塊雞肋。

  

    黃涌告訴記者:“IBM的戰略定位是在商用的高端市場、高科技的市場,包括像服務器、存儲以及IT的一些專業服務領域。PC業務對於它來説,儘管IBM是開山鼻祖,但是從它整個的財務報表來看的話,PC業務是在拖它的後腿。”

  

    儘管個人電腦業務每年能給IBM帶來一百億左右的收入,但由於利潤率低,贏利狀況一直不佳。因而當IBM終於下決心徹底剝離個人電腦部門,這也讓正在苦尋良策的聯想眼前一亮。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向記者透露,這次收購最初還是IBM主動提出的:“IBM是在2002年前後的時候,有過一次合作意向。那一次我們比較快的否決了。這次是在2003年11月份,他們提出希望,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對他們PC這塊業務進行收購。”

  

    國際數據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謝世和認為這種合作源於兩家公司的互補性,他對記者説:“雙方彼此有一些資源可以做整合。資源上的優勢可以做彼此的互補作用。聯想在大規模生産製造也好,在中國整個的渠道優勢也好,在這些方面可以繼續發揮它的長處。而IBM在全球國際管理應用方面的經驗、品牌、研發技術,其實這方面的優勢可以加進來。”  

  

    儘管這次收購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聯想和IBM雙方的利益,但我們不能回避的一個事實是,到目前為止,個人電腦行業的收購似乎都不那麼順利:1995年三星電子收購虹志電腦公司,結果四年後還是割肉售出。1996年NEC收購派克貝爾電腦公司,後來退出了美國零售市場。1997年宏碁集團收購德州機器的個人電腦子公司,之後也退出了美國市場。1998年康柏電腦收購數控設備公司,這項交易阻礙了康柏的增長勢頭。2002年惠普收購康柏,但這次交易對惠普贏利水平的影響至今仍不明顯。那麼,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真的能順利實現融合嗎?

  

    儘管業界普遍認為,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對中國乃至全球IT市場,都將是一次不小的震動,但對於這次收購行動的進一步影響卻仍是眾説紛紜。聯想真的能坐穩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第三把交椅嗎?

  

    考驗一:品牌影響力如何樹立?

  

    目前業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今後聯想生産的産品,是使用聯想原有的品牌還是使用IBM的品牌。由於聯想獲得的“THINK”品牌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因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沿用IBM的品牌對聯想來説至關重要。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也坦言,此次獲得IBM品牌使用權,對聯想來説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用了IBM的品牌,能夠連續用五年。在這之中有兩年是重合的,有兩年是獨立用IBM品牌,這是一點,讓人覺得東西還是原來的牌子,

  

    一些業內人士則指出,未來個人電腦市場將呈兩極化發展,不同品牌趨向不同市場將是必然趨勢,這次收購就是IBM選擇專業化,聯想選擇大眾化的表現。

  

    黃涌表示:“因為IBM的品牌,代表的是一種含金量很高的技術、性價比等等。而聯想這個品牌可能更多的會在新興市場,包括類似像中國、亞太地區這種新興市場,中低段的這種客戶群,特別是在消費市場內會有更好的一些影響力。我想他們不同品牌的取向,影響的消費者是不同的。

  

    考驗二:跨國機構能否順利整合?

  

    實施收購後,聯想集團規模將大大增加,同時雙方的整合工作也將在研發、採購、製造、營銷、品牌推廣等多領域展開。聯想將接手IBM在全球的一萬多名員工和100多個分支機構,僅IBM美國總部相應業務部門就有5000人。如此龐大的機構,不用説管理,光是經營成本,控制起來難度就相當大。

  

    國際數據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謝世和分析説:“聯想在國際化方面的管理經驗,這方面實際上我們還是認為存在未知數。當然,在這兩個公司合併時,彼此的文化、資源的整合中會遇到一些問題。”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涌對此的分析是:“如果你的運營效率低下,而且你的成本控制不當的話,那麼很可能被淘汰出局,不管你的規模有多大。因此一些研究機構預測,在未來PC領域,會有若干家廠商可能出局。實際上這種挑戰,對聯想和IBM的這次合作也同樣存在。”

  

    在聯想與IBM牽手當天,聯想新的管理層架構也同時出爐,現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的楊元慶將出任新聯想的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則由IBM高級副總裁史蒂芬沃德擔任。新聯想的全球總部將設在紐約,主要運營中心將設在北京和美國羅利,公司整合工作也即將展開。

  

    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在採訪中告訴記者:“我們的確打算在整合方面分步走。這種協同效應,或者是這種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一點點來實現。”

  

    按照楊元慶的説法,新聯想的整合工作將分為三個階段:對供應鏈的整合,對全球銷售平臺的整合以及對新市場新業務的整合。當天,聯想新任首席執行官史蒂芬沃德也通過視頻連線表達了對整合工作的想法。

  

    史蒂芬沃德表示:“我不會認為新公司的組合會用太長的時間,因為新聯想與IBM的文化是非常相似的,楊董事長和我都相信,新聯想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我們的人力資源,我們看到IBM的一萬員工和聯想的一萬員工結合在了一起,他們就是我們新聯想的人員。”

  

    而未來基本將處於半隱退狀態的柳傳志,則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聯想在整合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幾個問題:“第一大的風險就是大的客戶。原來是買IBM東西的,今天變成是中國人是大股東了,公司的牌子換了,那麼人家還買不買東西。這是第一大的風險。第二大的風險是員工的風險。人家原來是給IBM當員工的,現在聯想來了,成了主人,他們還願不願為新的公司服務,這是第二大的風險。第三大的風險,應該講就是業務的整合、文化的磨合,雙方的員工能不能互相尊重。這三個風險實際上是構成了所謂‘蛇吞象’的最主要的地方。”

  

    一些看好聯想的人士認為,與IBM合作將對聯想的國際化運營管理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邁出這一步也可謂意義重大,因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這樣一次有益的嘗試。

  

    考驗三:如何超越競爭對手?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個人電腦市場。根據權威部門的預測,未來我國個人電腦市場還將以18.1%速度的高速增長。到2008年,我國個人電腦年銷售量將達到3000萬台左右。而與之對應的是,未來五年臺式個人電腦平均價格將以每年4.1%左右的速度不斷下降,筆記本電腦的平均降幅更是高達9%左右。面對不斷擴張的市場和日漸攤薄的利潤,企業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聯想也給自己定出了明確的目標。

  

    楊元慶告訴記者:“聯想過去的戰略,是在中國市場多元化發展。但是今天你多元化以後,會發現在每一個業務領域裏邊,全都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對手在那兒。你有那麼大的能力,在你每個領域裏面,都超越這些全球的競爭對手?所以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也就是去年年終的時候,我們決定應該調整戰略,專注在信息産品裏面,同時伺機尋求我們核心的業務的國際化發展之路,以突破我們增長的瓶頸,發展的瓶頸。”

  

    目前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分別為:戴爾16.7%、惠普16.2%、IBM5.8%,而聯想集團僅為2.3%。但聯想今年以來在亞太地區銷量卻一直穩居榜首。目前聯想同時擁有了“IBM”和“聯想”兩塊金字招牌,這為聯想邁入世界五百強大門鋪平了道路。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涌在評論此次收購的時候説:“對於聯想來説,最初制定的計劃是希望能夠進入世界500強。假如對IBM的PC筆記本業務全部進行收購的話,那麼聯想實際上已經實現這個目標了。就是説用簡單的加法,它的銷售總收入超過了120億美元,現在排到全球第三位。但是它真正要做到第一位的話,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一方面,戴爾目前的銷售收入超過400億美元,就是説幾乎是新聯想的三到四倍。更重要的在於,在這個過渡時期內,能夠快速地把雙方的這種優勢高效率的彰顯出來,這是最重要的。首先能夠穩住第三的位置,那麼再去向第二、第一去進發,這是最重要的。”

  

    回顧聯想20年來的發展軌跡,我想可以用3句話來概括它的3個不同階段:第一句,聯想會做個人電腦嗎?第二句:除了個人電腦,聯想還會做什麼?第三話是,聯想還會做個人電腦嗎?第一個階段,聯想回答得很漂亮:會,而且很出色;第二個階段,聯想試圖證明自己除個人電腦之外的能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目前,聯想正處在第三個階段,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再給出一個出色的答案。

  

    記者:殷洪生 謝昆 于浩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