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2月23日 08:41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一到山東德州,記者就直奔當地的一家棉花現貨交易市場,這裡也是國內棉花交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儘管有了國儲棉收購價,但來賣棉花的農民還是不多。
記者謝昆在現場報道:“我現在是在夏津棉花現貨交易市場,當地人告訴我們,在往年的這個季節,周圍的棉農都會把棉花送到這裡,每天送棉花的車輛都會把這條街堵得水泄不通。而現在我們看到,整個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什麼交易。”
記者在市場上轉了一大圈,終於遇到了幾位來看行情的棉農,他們説,雖然國家定了儲備棉收購價,但這個價格每噸還是比去年的市場價低了近7000元。
當記者問起目前的棉價時,棉農們都不由自主的拿去年的市場價做了一個對比:“比去年比起來偏低不少了,去年一般那時候都在每斤3.5元到3.6元,現在今年這時候收購價格都在2.3元。”
記者問道:“家裏面棉花賣了嗎”“沒有咧。”
“一點也沒賣嗎?”
“沒賣。太低啊價格,承受不了啊。”
一位老棉農告訴記者:“今年特別低。去年叫我説也偏高一點,今年就很偏低了。”
黃官屯村有5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在種棉花。雖然多年的種棉經驗讓大家習慣了棉價的波動,但今年農民們卻怎麼也不甘心按低價格出售。
看著炕頭上堆得高高的棉花垛,村民告訴記者:“價格都賤,價格跟頭年相差一塊七、八,誰賣,都捨不得賣,都等著漲漲錢再賣。”
記者從當地農業局了解到,目前當地的棉花採摘已進入尾聲,由於近期棉價一直在低位徘徊,初步估算僅棉花種植一項今年夏津縣全縣農民就要少收入近3 億元。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湖北,湖北省鐘祥市是全國優質棉生産基地,全市有9萬多戶棉農。和棉花打了10多年的交道的劉從貴是村裏公認的植棉能手,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家種了25畝棉花,收了籽棉8000多斤,收入相當不錯。
説起去年的收入,劉從貴還是一臉的興奮:“每斤籽棉當時的銷售價是3.6元左右,總收入將近3萬元,種棉花去年跟我們增加了收入,覺得種棉花有搞頭,增加了種棉花的積極性。”
嘗到了甜頭的劉從貴今年又多種了2畝棉花,可是今年一開秤,價格就在每斤2.4元左右,和去年相比,每斤籽棉價格下滑了1塊多錢,跌了三成還要多。
劉從貴苦笑著説:“眼下,我的棉花收入也就一萬八千元左右。今年跟去年比的話,收入要減少一萬多元,也就是説,多種了兩畝田,實際收入還減少了一萬多元錢。”
湖北省棉花協會秘書長張建源在電話中也吐露了他的擔憂:“一直到10月下旬,大部分地區的收購價格在2.1元一斤,這個價格就低於了棉農的植棉成本,據湖北省的有關農業專家分析,籽棉的收購價格在2.4元一斤的水平上就能保證農民植棉不虧。”
剛剛從新疆棉花主産區調研回來的,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杜珉告訴記者,她在新疆看到的情況更是如此。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珉向記者描述了她在新疆的所見所聞:“我在新疆的阿瓦提去採訪一個維族的植棉老鄉,我去他家的時候,看見他的房子裏面堆了很多棉花,我説你怎麼不賣,他説我不賣,我説你為什麼不賣呢,他説他去年就賣早了,去年賣早了,人家賣晚的人都賺錢了,他沒有賺,我説那你今年要是賣晚了,人家賣早了賺錢,你要不賺,他説我認了。”
主持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今年我國棉花産量預計將達642萬噸,而消費量則要在690萬到7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説,從統計上看,棉花供大於求的狀況並不存在。那麼,棉價一路走低,是不是因為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手裏有棉,心中不慌”,打壓了市場價格呢?
為了了解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狀況,記者對山東夏津棉花現貨交易市場周邊的軋花廠進行了調查。在這條不足500米的街上,門挨門的開了十幾家軋花廠。記者跟著幾輛運棉花的農用車來到其中一家軋花廠,經理秦高安告訴記者,現在生意不好,尤其是棉花收不上來。憑著22年的棉花收購經驗,今年他和一些棉農提前簽了收購合同。儘管如此,現在每天收上來的籽棉也僅能勉強維持運轉。
看著廠裏收來的棉花,記者向老秦打聽現在廠裏一天能收多少籽棉,老秦説:“一天收萬把斤。”
記者接著問道:“如果按往年正常情況,一天應該收多少?”
“一天三十萬斤到五十萬斤。”
老秦説,往年這個時候,廠裏要三班倒二十四小時開工,現在只能是一個班幹一天停兩三天。比起老秦來,其它軋花廠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一位姓王的經理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廠剩下的籽棉,還不夠廠裏一天的用量。
王經理指著院子裏一對一米多高的棉花垛對記者説:“那些個有五萬斤,那一垛,就那一點。”
“那能夠廠裏生産多長時間的?”
“8個小時。”
價格低,棉農不願意賣,軋花廠天天過著“等米下鍋”的日子。那麼,為什麼不提高收購價,把棉花收上來呢?
面對記者的疑惑,老秦説:“提高價格,銷售價上不去啊。銷售價格低,皮棉賣不了。”
王經理也告訴記者:“虧啊,我現在就是收一批虧一批,收一批虧一批。實際上周圍那些加工廠都不幹了,好多廠都停著。我們廠現在是維持生産,為什麼維持生産,把工人招上來了,你不生産工人也跑了。工人也沒人給你幹活了。”
一個私營軋花廠老闆也告訴記者:“咱們當地200多家軋花廠,今年停産的、不收的就有150家。”
棉農賣的是籽棉,而棉花加工廠則要把收上來的籽棉加工成皮棉後才能再銷售,目前皮棉價格的下跌直接影響了籽棉的收購價。棉農不認同這個市場價格,籽棉的收購也就陷入了僵局。河北滄縣棉麻公司的孫經理告訴記者,他們那裏的棉花加工廠也面臨同樣的難題。
回想這些年來的棉花收購情況,河北滄縣棉麻公司經理孫敏傑告訴記者:“今年就是種得棉花特別多,老百姓不願意交。我覺得這二十幾年來,我自己的體會還是第一次出現這個現象。”
按照棉花加工企業的説法,目前皮棉價格低是造成籽棉價格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那麼是不是因為紡織廠對皮棉的需求量降低,壓制了棉花價格呢?在河北,記者恰好遇到了兩位前來採購皮棉的棉紡廠經理,他們告訴記者,今年廠裏的原料需求一點也沒有減少,現在他們也在為買不到足夠的皮棉而發愁。
邯鄲第二棉紡織有限公司生産技術處的石景祥告訴記者:“今年這個狀況,又是豐收了,買棉花還是不好買,這也是頭一次。”
“這也都在意料之外,今年這棉花應該好採,到處都是棉花,可是今年老農民他不賣。”原料供應公司的劉振岱經理接著説道。
這兩位經理説,雖然棉價下跌降低了棉紡廠的採購成本,但他們並不希望看到棉價大幅波動。
石景祥解釋説:“對於紡織廠來説,它希望這個棉花價格穩定,穩定以後我才好算我的成本。我成本是多少錢,因為你棉花價格穩定了,棉紗價格才能穩定,所以紡織廠不希望棉花降價。棉花一降價,隨著紗價就降價,它中間有個時間差,我庫存棉花等於還是高價進來,可是紡出來紗,紗價已經降了,紡織廠無形中又虧損了。”
主持人:即便有了國家儲備棉花的收購價,但由於遠遠低於去年市場價,棉農依然不願意把棉花拿出來賣;而收購企業則是寧肯停工、虧本也堅決不提高收購價;棉花收不上來,紡織廠更是比誰都急。市場各方似乎都陷入了一個僵局。今年的棉價為什麼會比去年低了這麼多,棉花市場為什麼又會同時出現既難買也難賣的狀況呢?
記者在河北滄縣的棉花産區採訪時了解到,去年的高棉價讓當地不少農民動了心,許多原本不種棉花的農民今年也紛紛改種棉花,陳鳳雲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問:“您家種了多少畝棉花?”
“五畝。”
“打上來多少斤?”記者繼續問道。
河北省滄縣棉農陳鳳雲回答説:“打上來的棉花,現在所有的棉花是1000多斤。”
陳鳳雲告訴記者,原想著今年棉花能掙錢,可現在一斤只賣了2塊錢,今年已經虧了,明年就能再種這麼多了。
“合算合算不如種玉米棒子了。”
記者問到:“您明年準備種這麼些棉花嗎?”
陳鳳雲説:“明年我就種一少部分。”
而在山東夏津,棉價也讓大家傷了心,棉農們告訴記者,今年各家各戶都擴大了棉花種植面積,沒種多少糧食,吃的口糧得靠賣了棉花,再到市場上去買。現在糧價漲、棉價跌,看來明年得改種糧食了。記者看到,不少原先種棉花的地裏已經種上了冬小麥。
一位棉農告訴記者:“棉區的百姓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反正經濟上,要光依靠這幾畝地,種棉花是不行了。今年把棉桿拔了,種成麥子了。”
對於農民們只依靠上年價格來安排來年生産的現象,專家提出,影響新一年度棉花價格的因素非常多,如産棉區生産狀況、信貸政策、紡織品配額,以及全球棉花供求狀況等等,只看上一年的棉價是極不準確的。專家指出,今年棉價走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今年全球棉花産量增加到2433萬噸,增幅18%;但需求僅增加到2241萬噸,增幅不到5%。全球棉花供大於求,使國際棉價一直處於下跌狀態,已經和國際市場接軌的我國棉價也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其次,收購資金嚴重短缺,導致棉花收購企業無力提高價格,也是造成今年棉價持續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最近一年國內棉價的大起大落,讓國內不少涉棉企業在市場運作中吃了虧。而涉棉企業的虧損也讓銀行把信貸卡得較死。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珉告訴記者:“我所了解的很多企業在去年的棉花經營中,尤其是在後期,它在做棉花的時候虧了,因為它收就收得很高,可能企業棉花都砸在手裏,所以今年呢,從企業來講它非常謹慎。”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的史建偉局長也兼任著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的職務,他認為資金相對匱乏對今年的棉花收購的確産生了不小的影響:“比如説,去年新棉上市剛剛開始,在新疆,就聚集了70多億的預付貨款,但是今年可以説一點都沒有。今年的收購貸款將主要依靠農發行的資金。”
專家指出,配額對供求狀況的影響也是棉價走低不能忽視的一個要素。去年沒用完的配額約有50萬噸,加上今年近90萬噸的配額,2004年度的可進口量就達到了約140萬噸。加上今年國內棉花豐收,市場供應量實際上已經與需求趨於平衡。一些市場人士和專家提醒棉農一定不要單純地把今年的棉價與去年相比。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珉分析説:“去年是我們很多年不遇的一個特殊年份。為什麼説它特殊呢?是因為去年我們冀魯豫地區在棉花生長的後期,連陰雨。連陰雨造成棉花的大幅度減産,這使得我們原來預期的産量,590到600萬噸,結果只産了400萬噸,所以使得去年棉花價格上升的幅度很大。那麼今年我想它應該走一個正常波動的價格。”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史建偉局長也認為:“我覺得最終的選擇應該是市場機制,需求決定價格,到最後總是紡織企業和下游産品它所能夠承受的價格回過來,才是棉花的收購價格。所以我們是希望廣大棉農和流通企業應該加快收購進度。”
採訪中專家普遍提出,雖然棉花期貨6月份剛剛上市,在這次棉價波動中發揮的作用還不明顯,但它卻是今後應該被廣泛使用的發現市場價格的工具。
鄭州商品交易所市場三部部長姬廣坡向記者透露:“目前,已經有500多家涉棉企業在我們這裡先後開立了交易帳戶或者交易席位,現在每天都有涉棉企業在介入,由於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比較頻繁,整個棉花産業鏈上的各個企業都感覺到經營的危機和風險,他們都試圖通過期貨市場來規避現貨經營的風險。”
主持人:目前業內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隨著國家棉花收儲行動的展開,棉價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不會有太大波動。在這裡,我們也想建議各級政府,能不能為廣大農民兄弟建立起他們的棉花合作組織,就像紡織企業有紡織工業協會,棉花企業有棉花協會那樣,幫助種棉農民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價格。真正幫助他們規避風險,幫助他們增收。
記者:謝昆 潘敏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