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十年:歷經寒冬始見春

2010年02月23日 08:41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主持人:9月22號,在眾人的翹首企盼中,玉米期貨終於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這也是今年期貨市場上繼棉花期貨、燃料油期貨之後,第三個成功上市的品種。對於期貨行業來説,如此密集地將新品種推向市場前所未有,所以也有人乾脆就把2004年稱做是“期貨擴容年”。而今年距離1994年期貨業全面清理整頓,恰好經過了整整十年。這十年,期貨業、期貨人經歷了怎樣的成長過程?他們想了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呢?我們先從三個人的故事講起。

  

    常清,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從1987年開始,常清就從事期貨研究,並參與過我國早期期貨交易規則的制定。與期貨打了近20年交道的常清告訴我們,今年他的工作比前幾年忙多了,雖然工作忙碌,但越忙心情就越好,就好像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天,終於等來了春天一樣。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認為:“我覺得期貨的春天這是個形象的用語,經過治理整頓以後,中國的經濟體制開始大踏步的推進改革,各種包括糧食、棉花、石油各種流通體制都在往前走,這個時候,順應這些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需要,包括我們的企業體制改革,那麼期貨開始發揮它重大的作用,開始不斷上市新品種。”

  

    常清説,從今年六月份棉花期貨上市開始,他的電話就幾乎成了熱線電話。由於先期上市的棉花期貨、燃料油期貨在市場上都有很好的表現,這次玉米期貨的上市,也引來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現在找他諮詢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李潼軍,現在是北京金鵬期貨公司的網絡事業部負責人。今年不斷有新品種上市把期貨市場帶動得極為活躍,再加上很多投資者如今都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所以這幾個月李潼軍也比以往忙了許多。這個在十年前就第一批殺進期貨市場的漢子笑著告訴我們,他最美好的青春歲月都獻給了期貨。説到這個行業的變化,李潼軍更始感慨萬千。

  

    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的李潼軍説:“我覺得有非常大的不同,就是現在我出去不管到哪去,我給朋友也好,或者是剛認識的人也好,我覺得我遞名片的時候我心裏是非常愉快的一個事情。可能93年那會兒遞名片的時候再三思索,這個人我給不給他名片。但現在是我很樂意,不管見到任何人我很樂意把我的名片給他,而且告訴他我是期貨公司的一個職員,現在從我的接觸來看,大家的確對期貨的認識和態度跟幾年前有非常大的不同。”

  

    和常清、李潼軍一樣,李殿忠最近也很忙,但他並不是期貨業從業者。李殿忠掌管的松源集團,是大連最大的玉米貿易企業之一,而李殿忠也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糧界老大哥”。去年,松源集團出口玉米380萬噸,在大連的北良港、大連港、大窯灣港都佔有相當大的份額。這些天,李殿忠正忙著在新開市的玉米期貨領域尋找機會。

  

    松源集團董事長李殿忠説:“這個我們肯定要進去,肯定要參與,我們參與除了松源公司以外,我們現在準備跟咱們中糧總公司,還有我們吉林糧油進出口公司,我們準備把企業聯合在一起,我們準備把三家搞成一種股份制的形式參與期貨交易。”

  

    主持人:常清、李潼軍,還有李殿忠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很忙,但是我們看得出來,雖然忙但他們的心情都不錯。不過,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情緒一直都是這麼好,幾年前,他們可不是這樣。

  

    


時間回到1995年,那時候的常清還在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做董事長。可是這個董事長常清當得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説是境遇尷尬。當年常清的電話也是響個不停,但聯絡業務的沒有幾個,來找他的都是想把他挖走的。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這個上市公司也好,證券公司也好,包括國外的機構,那麼都和我談過,我本人想呢,因為期貨這個從理論到試點,一直到實踐,我都在參與,我想把它整個過程要非常好地深入實踐,深入研究,因此我回絕了許多人的伸出的友誼之手,沒有答應任何公司。”

  

    1995年,我國期貨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這一年離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我國現代期貨業拉開帷幕只有不到5年的時間。有人形容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期貨業,就好像降生在肥沃土地上的野草,迅速發芽並蔓延開去。一時間,全國冠以“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名稱的機構就多達50多家,上市品種有7大類50多個,各類期貨經紀公司有300多家,各類兼營機構多達上千家。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期貨公司非常混亂,光廣東一個地方就有二三百家期貨公司。那麼第二交易所非常多,已經成立了11家交易所,還幾十家交易所待批,第三交易所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就是比如説玉米幾個交易所可以交易,綠豆這麼一個品種,北京和鄭州兩個交易所交易,而且形成的價格還不一樣,所以這樣的話 ,就是起不到期貨市場應有的功能,交易所之間競爭往往是為了交易量,各個交易所採取了一些小的手段,使規則不嚴肅,當時有一句口頭禪叫“朝令夕改”,那麼正在交易出了文件,規則變了,那就像正打著球,裁判一上場説咱們變變規則,投進的籃不算,出來算數,這樣以後這個交易非常混亂。”

  

    由於對期貨的功能和風險認識不足,而法規監管又嚴重滯後,期貨市場起步後不久,就不得 不開始面對地下市場和境外交易氾濫,欺詐和操縱市場行為屢屢發生的尷尬局面。而就在1995年,剛剛進入期貨行業只有不到兩年的李潼軍,正計劃著離開他工作著的那家期貨公司。

  

    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負責人李潼軍説:“我個人感覺這個行業跟我開始進入的時候理解的那種狀態不太一樣了,可能更直接的一個觀念,我經常跟他們説,那會兒你個人待在期貨公司你自己都覺得自己快成一個騙子了。”

  

    就這樣,李潼軍離開了自己熱愛的期貨業。

  

    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負責人李潼軍説:“離開行業以後我去了新聞單位,跟你們同行,只不過不是電視是雜誌,大概一直工作到2000年。”

  

    這之後李潼軍還在網站幹過一段時間,但他卻始終都沒忘了期貨,有關期貨業的每一點消息都能讓他回憶起當初創業的激情,李潼軍説,期貨業的迅速下滑是他沒想到的。

  

    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負責人李潼軍説:“我感覺上,期貨公司最開始進入中國之後經歷了一個快速的擴張,然後沒落的這麼一個階段,而我可能正好就看到這麼一個過程,而且時間非常地快,我不知道在北京的,在重慶非常快,大概就一年的時間,整個行業就沒落下去了。”

  

    


同樣是在1995年,在大連做玉米進出口生意的李殿忠,日子也不好過。那一年幾乎所有期貨涉及的商品品種,都由於期貨交易的不規範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松源集團董事長李殿忠説:“做得最不好的時候,就是有幾年,95年96年97年,這幾年整個糧食市場都特別不好。那個時候農民賣糧難,咱們銷售難,整個海港上根本都看不到糧食,就是這個市場特別不好。”

  

    1995年在期貨市場惡意炒作的作用下,玉米價格嚴重脫離了實際市場價格,李殿忠1400元錢一噸購進的玉米,最後只賣到了不到1200元錢。要知道,糧食貿易是微利,主要靠量取勝,玉米貿易最好的時候每噸利潤也沒有超過20元錢,每噸賠上近300元,意味著企業幾年的利潤都要全賠進去。

  

    松源集團董事長李殿忠説:“95年可能是我們企業損失最慘重的一年。”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我們在改革初期,許多管理人員還沿用計劃經濟的思維,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來調節價格。你比如説交割。他覺得貨少了,讓你多交一些,貨多了,讓你少交一些,這是不允許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期貨發展因為時間比較短,經驗教訓都存在,所以我是覺得應該積極穩步地來推動期貨市場的發展。”

  

    主持人:期貨業的混亂狀況很快就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了儘快挽回期貨市場無序發展造成的惡劣影響,一個接一個的整頓治理措施先後出臺了。

  

    1993年11月4日,國務院要求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由此,打響了中國期貨市場規範整頓的第一槍。1994年3月30日,國務院禁止境外期貨代理業務;1994年4月6日起,國務院陸續關停了大豆油、鋼材、食糖、煤炭、粳米、菜籽油等期貨合約。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主要是要解決什麼呢?好多打著期貨經紀]公司的招牌,來進行金融詐騙,主要打擊這個。”

  

    從1995年開始,期貨市場的年交易量以30%-40%的速度下滑,1995年因過度投機處於鼎盛狀態的期貨市場成交金額高達10萬億元,而到了2000年,成交金額萎縮到只有1.6萬億元。與之相伴的是期貨行業大面積的虧損以及眾多期貨經紀公司被淘汰出局,或是進入“冬眠期”。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改革過程當中,一種改革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更重要的就是,要通過完善總結整個期貨的經驗和教訓,發揮它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職能,這樣才能保證國內市場的穩定。”

  

    良藥苦口利於病。為了期貨業的規範發展,國家的調整舉措並沒有停止:1998年8月國務院將原十幾家期貨交易所合併為大連、鄭州、上海3家;同年11月證監會批准重新修訂後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合約上市交易;1999年9月《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正式實施;2000年12月,期貨行業的自律組織——中國期貨業協會掛牌成立。

  

    主持人:國家強有力的一針下去,高燒的期貨業終於降溫了,然而期貨業也開始走進漫長的寒冬。國際經驗表明,發展市場經濟需要建立避險機制,而期貨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難道期貨在我國就行不通嗎?稍後,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期貨市場後來是怎麼活躍起來的。

  

    2001年3月,沉默已久的中國期貨業又一次聽到了“發展”的主題詞——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隨即,“期貨市場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戰略思想被提出,期貨市場交易重新開始活躍起來。始終堅信期貨業會好起來的常清,終於盼來了這一天。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説:“這次就經過了期貨一輪過熱,經過治理整頓,這次的發展那就比較正常了。”

  

    2001年,一度離開期貨行業的李潼軍也重新回到了期貨從業者的隊伍中。

  

    李潼軍説:“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整個的行業我們認為很低級的一些問題,已經都處理完了。”

  

    經過兩年的發展,2003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新品種——強筋小麥,打破了市場多年的沉寂,一年下來,我國期貨交易總額達到11萬億元,與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相當,這進一步點燃了投資者的希望。進入2004年,期貨更是全面擴容,從6月到9月的短短四個月裏,棉花、燃料油、玉米三個期貨品種接連上市。

  

    弘信期貨經紀公司經理朱玉鵬説:“棉花,燃料油,加上玉米這個品種,我們真正感覺到期貨的春天可能不遠了。”

  

    曾經因為期貨而賠得很慘的李殿忠,對現在的市場也很有信心。眼下,他正籌劃著和大商所合作,把企業的庫房變成玉米期貨的交割庫。與此同時,不少專家也在關心著期貨業未來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下一步的話,我覺得還可以考慮水稻呀,還有其他一些大宗産品,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也應該儘快推出期貨品種。對於完善這些農産品的市場體系,應該説是至關重要的。”

  

    主持人:有人預計,未來3-5年內,中國有條件成為世界期貨中心。也有人説,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理性發展,中國將在未來的國際價格體系中,成為價格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我們也堅信,這一天會很快到來。

  

    記者:陳君亮 張帆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