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2月23日 13:25 節目文稿 我要評論
“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多年,於是洋品牌在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很多消費者寧願花多上十倍的價錢買一些所謂的“洋品牌”,可是,那些您一直青睞的“洋品牌”真的值得您信任嗎?本期的《消費主張》欄目記者就帶您一起去揭開“洋品牌”的神秘面紗。
調查一:洋品牌有多少?
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翠微大廈、百盛購物中心、中友百貨、西單商場、北京市百貨大樓等7家商場,調查了這些商場的男裝品牌。記者發現這些商場的男裝,大多冠以各種洋名,號稱國際服裝品牌,而國內品牌卻是寥寥無幾。
在北京翠微大廈,這裡的男士專櫃一共有48家,其中自稱是國外品牌的專櫃達到了43個,而國內的品牌只有順美、雅戈爾等5家。在這裡,國外品牌佔據將近90%的專櫃,他們大多來自於意大利、法國、英國。
在百盛購物中心,這裡的男裝專櫃一共有75家,其中國外品牌69家,國內品牌只有6家,洋品牌大約佔據了92%的專櫃。
記者調查發現,在翠微大廈、百盛購物中心,男裝洋品牌的專櫃佔有率遠遠大於國産品牌,而且差距讓人吃驚。那麼在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貨大樓,這種洋品牌一邊倒的情況會不會有所改觀呢?
在北京市百貨大樓4層的一個男裝區,一共有56家專櫃,其中48家來自國外,國內品牌只有8家。
調查中,記者一共走訪了北京8家商場,發現這些商場的男裝賣場 洋品牌的數量大大地超過了國內品牌。而這些洋品牌分大多號稱來自於意大利、法國、英國,其中來自意大利的品牌數量最多。
記者還發現,洋品牌服裝不但在數量上有絕對優勢,而且在價格上也有壓倒性的優勢。
記者在北京翠微大廈詢問了多家國外品牌專櫃襯衫的價格,都在千元以上,高的達到3千元左右。記者注意到,相比國外品牌,國內品牌的襯衫要便宜很多,基本都在一千元以下。
至於西裝,洋品牌和國內品牌價格差距更大,洋品牌一般都是五六千到數萬元不等,而國內品牌基本都在四千元以下。
調查二:一些洋品牌是怎麼來的?
面對各大商場中如此眾多的洋品牌,我們有些懷疑,真的有這麼多的國際品牌登陸中國嗎?難道這麼多的本土服裝品牌,就很難在這些商場佔到一席之地嗎?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一個洋品牌在北京百盛購物中心、中友百貨、樂天銀泰等多家商場都設有專櫃。有一個叫做“歌德克依”的英國品牌就是這樣。在百盛,中友百貨,樂天銀泰這三家商場,工作人員眾口一詞,説歌德克依這個品牌是來自英國。但是記者在谷歌搜索引擎分別用中英文鍵入了歌德克依的名稱進行搜索,卻沒有發現這個品牌的英文官方網站,而且也沒有搜索到任何國外網站關於該品牌的信息。
在中文網頁當中,記者在其中文網站和一些服裝交流平臺上找到了不少關於這個品牌的介紹,“ 歌德克依在英國誕生後,體現了時尚與精良的品質”, “歌德克依品牌以商務休閒為主,在歐洲是品牌的領導者,是經典、優雅、高貴的體現”。
在一家歌德克依專櫃前,記者詢問了這個品牌:“歌德克依進中國幾年了?”
“好多年了,老牌子了,從有勝龍開始,九幾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一個進入中國十幾年的洋品牌居然沒有自己的官方網站,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意外。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品牌之所以成為洋品牌,只是因為在國外註冊過。而恰恰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的身價和國內品牌就有了很大的差別。
既然這個品牌都是英國血統,那麼在英國本土他們是否有銷售呢?隨即,記者連線了中央電視臺駐英國記者湯葉。他告訴記者,很多國內的英國品牌在英國的商場都沒有,英國人也並不知道這些品牌。
調查過程中,記者還發現了這樣一個品牌,boss sunwen,這和某國際知名品牌HUGO BOSS的名稱相似,在北京翠微大廈,記者詢問了boss sunwen專櫃的營業員。他告訴記者這個牌子和HUGO BOSS沒有關係,他們是英國的品牌。
boss sunwen真的是英國品牌嗎?在中國商標網記者發現,這個品牌的申請人是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但地址卻在香港。
記者再用“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為申請人進行查詢,結果發現,“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在不同類別註冊的中文、英文、圖形信息多達51條,除了BOSSSUNWEN之外,還包括“SUNWENBOSS、bossco、威歐尼、波尼威、哥倫布、”等15個品牌。
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真的是英國的公司嗎?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申請的那些商標在英國註冊了嗎?
本台駐英國記者對該公司的信息進行了核實:“在英國知識産權和註冊部門沒有查到任何信息,也沒有查到bosswunwen sunwenboss、bossco等商標。”
在英國知識産權和註冊部門記者沒有查到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中國商標網查詢時記者曾發現,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的申請人地址在香港。
記者轉而在香港“公司註冊處綜合資訊係統的網上查冊中心”的網站上進行查詢,信息顯示英國博斯國際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8月20日,股本為一萬港幣,公司的董事孫曉文的護照編號147310807,簽發國家顯示是中國。
看來,這家所謂英國公司其實只是在香港註冊的一家公司罷了。
調查三:是偏愛洋品牌還是偏愛面子
調查中,記者發現儘管洋品牌的服裝售價不菲,但相對國內品牌來説還是比較受歡迎。
商場的營業員介紹,這些洋品牌服裝除了專櫃銷售,他們還開通了特別通道:“像我們固定客戶比較多,送禮走團購啊,比較顯檔次。全國通換的,全國都有店,包裝也比較漂亮。”
原來,洋品牌雖然價格昂貴,但那也是身份的象徵。而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國內品牌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對此,國內品牌專櫃的營業員是頗有微詞:“也都國內做的,換一外國商標這衣服就值錢了。”
在碧絲特公司,梁經理介紹説,代理商從他們公司的拿貨價格是三五折,看得出那些價格高達千元的服裝,成本都在350塊錢以下,這樣大的利潤不賺白不賺,梁經理説,絕大多數商場專櫃都是由他們公司自己來經營的,他們公司旗下的5個品牌在全國有300多家店,每家店每年的收入相當可觀。
梁經理告訴我們,像歌德克依這一個品牌,每年至少可以給他們帶來數百萬的收益。因為身帶洋味,品牌經營者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商場對此也是樂於接受。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商場都是以聯營的方式與這些洋品牌進行合作,商場從中提取一定的扣點,而不需要收取櫃臺租金和進場費。
一件洋品牌服裝少則千元,多則數萬,而每銷售一件服裝,商場都要提取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商家賣的高,商場提的也多。
由此,商場洋品牌的多少既關係到商場自身的實惠,同時也關係到商場定位的高低。
除了定位,商場彼此之間關於面子,關係實力的競爭也是商家追求洋品牌的重要因素。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告訴記者:“中國百貨業協會和商務部聯合頒發的經典百貨這樣的活動。 開展了百貨店的,金鼎百貨店的活動。在這個活動裏呢,就要求一些商場有較多的這個世界品牌或知名品牌,就使得我們一部分百貨店去追求更多的洋品牌進入它的商場。”
調查四:如何成為洋品牌
記者發現,在很多報紙上都有一些代理註冊國外公司或者商標的廣告,在國外註冊一家公司並非難事,只要交納數千元,提供身份證複印件,一到二個月就可以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註冊一家空頭公司。
我們看到,從事這類經營註冊的公司相當多,按照報紙上登載的地址,記者來到了其中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他們不但可以在國外註冊公司,也可以註冊商標,但在國外註冊商標比註冊公司要複雜得多,除了時間長,而且註冊的成功率也比註冊公司要低。
接下來,這位經理給我們介紹了一些註冊的技巧:“做服裝的特別多,好多就是傍個名牌,因為國産的肯定是不好聽,香港某某單位監製榮譽出品。”
這位經理解釋説,從事服裝行業,註冊商標有很多學問。除了自己取個洋名,在國外進行註冊的辦法之外,還有一種簡單實用的辦法就是傍名牌:“傍名牌的話,最好找一些英文的,然後在國內賣的比較好的。和它差一兩個字母很容易混淆。”
改動一兩個字母,李鬼和李逵粗粗一看是很難分辨的。 除了這個辦法,還有一招更厲害,那就是移花接木,冒充大牌:“客戶可以以某國際品牌的商標做為自己的公司名稱,在國外註冊,然後再用這個公司的名字,生産服裝在國內銷售,這樣就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為了形象的説明這個比較專業的問題,他還舉了一個自己曾經做過的例子:“我以前就在美國註冊一個,在北京還辦了辦事處。就是Boss我是在美國註冊的公司,把商標打上就行。”
這位經理告訴我們,各個品牌的註冊商標是受保護的,但是這些品牌的商標名不一定是它的公司名,這樣,他們就有了機會,他們可以拿這些知名的商標作為自己的公司名稱進行註冊,而且還可以在國內開設辦事處,這樣對方就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了。
就這樣,通過這些註冊公司,我們可以先在國外註冊一個公司,再取上一個洋名商標,有的還在國內註冊商標。接下來就是設計服裝,委託國內企業生産,招代理、找加盟商,進而進商場,設專賣。就這樣,順風順水,一個熠熠生輝的“洋品牌”就新鮮出爐了。
結論:
真真假假,魚龍混雜,這就是洋品牌服裝市場的現狀!這也是變相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咱消費者要高度警惕那些“出口轉內銷”的假洋鬼子。
除了今天我們説的“移民註冊”的那些洋品牌,還有些國産品牌在標簽上印著漢語拼音,猛一看中不中洋不洋,所以,購買洋品牌服裝我們一定要驗明正身,其實還是“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買洋品牌服裝時,您要是對知名的洋品牌不太懂,最好事先在網上查一查,要是連網上都查不到的洋品牌,勸您趁早也別買,錢不少花,東西還不正宗!另外希望大家也不要對洋品牌過度迷信,買衣服買的是料子而不是面子,要求真務實,不要華而不實!
我們的調查題目可以在央視網的《消費主張》欄目和央視手機網查詢到。您也可以通過短信、電話、郵箱,您還可以通過QQ與我們在線溝通,我們的QQ號是12315。歡迎參與我們的消費調查,把您的消費經歷、消費想法、消費願望説出來。《消費主張》的播出時間為每週一到週五晚上七點二十,歡迎您收看!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