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暢:看完這個紙張PK,您是不是還在納悶: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一張紙可以恢復得完好如初,另外一張紙就沒有那本事做到了?那張本事大的紙究竟是一張什麼樣的紙呢?難不成它是那特殊材料打造?看完接下來的這個小片,您或許就會至少知道它原來也是大名鼎鼎。
解説:2002年,國家質檢總局對宣紙進行重新定義:宣紙,是採用産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摻雜其他原材料,並利用涇縣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經過特殊的傳統工藝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在安徽省涇縣內以傳統工藝生産的、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1宣紙只能説是涇縣,其它地方不能説,這個是國家地理原産地保護裏明確規定的。
解説:宣紙的歷史可以考究到唐代,當時的涇縣因為隸屬於宣州府管轄,生産的紙張也主要經水路集中于宣州府集散,因此,涇縣的紙張就被稱作“宣紙”傳承到了現在。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2、宣紙一開始主要是用於皇上發榜,畫畫還是後起的用途。
劉暢:因為宣紙保存時間長、潤墨性好、質地穩定這些優點,用現在的話來説,打它問世以來,就逐漸扮演了紙業中“大哥大”式的角色,受到了古今消費者的追捧,可謂暢銷千年,片紙難求。我想,要是來個論功行賞,這頭功當然是給我們聰明的祖先。不過,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是沒有涇縣一帶出産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質量上乘的宣紙肯定是造不出來的。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一年的宣紙大概需要500噸青檀樹皮,沙田稻草大概400~700噸左右。
解説:沙田稻草也就是長在含沙量較高的地裏的水稻秸稈,它和取自青檀樹上的青檀皮一樣都是來自涇縣一帶土生土長的原材料,那麼這其中,會有什麼講究嗎?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原料車間負責人蔣德喜:這個青檀皮是在下半年,樹枝落葉的時候,砍的青檀皮,我們青檀樹生長在海拔130多米,石灰質岩的地方,那麼它骨質就比較疏鬆,利於我們處理。沙田稻草纖維厚,稈子粗 ,適合我們加工。
解説:原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都因為具有纖維粗大的特點而在長期反復的選材中脫穎而出,並且獲得了穩定的發展。對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長期需求,也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採訪安徽省涇縣榔橋鎮烏溪村村民張有槐:七八千棵青檀樹,將近20畝,因為青檀皮的生長週期得兩三年才能砍一次,每年砍三分之一,將近兩萬元錢。19、10畝田,大概是三四千元錢的樣子。
採訪安徽省涇縣榔橋鎮烏溪村村民徐來志:青檀皮的價格,運到,今年是400元錢1擔,稻草加工後是42元錢1擔。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邢春榮:每年我公司以訂單農業向農戶收購原料3000多萬元錢,其中青檀皮1600多萬元錢,沙田稻草1400多萬元錢。帶動農戶兩萬多戶,戶均增收1500元錢。
劉暢:讀水滸,我們知道梁山好漢108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個個都很了不起;哎,巧了,我了解了,這製造宣紙,不多不少,大大小小工序剛好也是108道,雖然工序較多,但是個個都很重要,而且還有很多被列為了國家機密,像我身後的這個,您別擔心,鏡頭對準的,您可以和我一起來了解。
解説:原來,這是將收購上來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進行浸泡、蒸煮。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原料車間負責人蔣德喜:剛才我們看到的工序是斷料、裝鍋、蒸煮。蒸煮之後使它的纖維軟化。
解説:經過蒸煮後,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就會被運到山坡上攤曬。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原料車間負責人蔣德喜:皮要經過3次蒸煮,3次上山,然後自然漂白。草要兩次蒸煮,兩次上山,大概要8個多月才能自然漂白。皮要經過1年多的時間才能下山,通過雨水和太陽的陽光將它軟化,使纖維慢慢純化。如果攤曬完了,稻草就叫燎草,青檀皮就叫燎皮。
劉暢:聽評書,看章回小説,我們最熟悉的字眼莫過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説燎皮經過長達一年的日曬雨淋,再經過選揀房剔除不合格的老皮後,還得承受另一番煎熬,説得學術點,叫碓皮,我把它叫千錘百煉。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原料車間負責人蔣德喜:每個工人每一分鐘要打四十幾下,整個一張皮下來,要打1000多下。皮的纖維在打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它打勻。打完了進入到下一道工序,用刀子切成一塊一塊的,再到下一個工序,在一個缸裏面,用人工,腳踩,把它揉爛,揉勻,最後切皮就是把碾皮,碾好的皮一塊塊切下來,然後把它攪拌均勻,用人工把它踩均勻。切皮主要是把長纖維切成短的,踩皮,目的還是把纖維搞均勻。袋料就是把原料通過清水把雜質清洗掉。
劉暢:話説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燎草自從攤曬完後與燎皮分開,也是吃了一番苦頭,先是經過臼草,就是在那石槽裏把它砸得粉碎,然後也通過袋料去除雜質成為漿狀,這時,它終於要和也成為漿狀的燎皮會合,這就是制漿,這下,它們就再也無法被分開了。至於制漿是怎麼完成的,機密!
解説:制完漿後,記者發現,工人會在撈紙槽中倒入一種液體,這會是一種什麼液體呢?這種液體倒進去會起什麼作用呢?呵呵,這該不會涉嫌機密吧?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車間主任汪小平:獼猴桃汁,把它放進撈紙槽裏,攪均與,起什麼作用呢?主要起三個作用,一個是浮漿,第二個是控制紙張的厚薄,第三個是分張。怎麼控制?它主要是根據撈紙師傅的經驗,一般都是通過肉眼觀察來控制它的厚薄。在成品的時候,這個原料一定要去掉,不去掉對紙有影響,在曬紙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去掉了。
解説:浮漿,就是説通過獼猴桃汁的作用,使得紙漿儘量浮在撈紙槽的上層。分張即是通過獼猴桃汁起一個隔離作用,使得紙張之間不至於粘連在一起。
劉暢:外行人看花樣,內行人看門道。我還真看出了撈紙的門道了,講究一深二淺,第一下深點,第二下淺點,這樣一張紙的雛形就出來了。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撈紙就是一道關鍵的工序了,兩個工人,一個掌簾的,一個抬簾的,要掌握好,一個入水的深度,一個抬簾的深度,很講究,操作得好,配合很默契,那麼一張紙撈出來很均勻,纖維在簾子上鋪得相當均勻。1小時能撈100張紙左右,1天能撈1000~1500張左右。
解説:在撈紙車間,記者發現不僅撈紙槽的大小不等,而且撈紙用的竹簾的大小也是不一樣。看來,成型的宣紙的尺寸大小應該就在這兒完成了。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有4尺的紙槽,有6尺的紙槽,有丈二的紙槽。簾子也是的,根據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簾子。
劉暢:我發現這裡的工人都有兩把刷子,我也有,其實,兩把刷子指的是有一定本事的人,我的一把是硬刷子,紙厚的用它,紙薄用這把軟點的刷子。
解説:曬紙,一方面是通過90攝氏度左右高溫的火墻將宣紙迅速曬乾,另外一方面就是把在撈紙過程中放進去的獼猴桃汁蒸發掉,以免紙張日後發黃。
劉暢:看我手上這把大剪刀,一剪能剪100張宣紙,因此100張又叫一刀。剪的時候用力,這把剪紙又號稱天下第一剪。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這個剪刀在市場上都是買不到的,是鐵匠師傅特製的,是專用剪刀。這個剪刀依據它的重量、厚度,剪紙不是通過手來剪,它完全是通過一種技巧,是用手推過去的,推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技巧,剪刀要放平整,手要放平整,再就是剪的過程中力量要控制好,力量控制不好,會造成剪的紙不平整。
解説:經過裁剪後,宣紙的製造就算大功告成了。這就是我們通常了解的生宣紙,如果再使用骨膠、明礬等進行加工就成了熟宣紙。
劉暢:來到這宣紙之鄉,當然得留點墨寶什麼的,關鍵是他們請我寫,説是等我主持節目有了名氣,這個就值錢了。您瞧瞧,我這聽了能不樂嗎?那是打心底裏佩服他們有如此長遠的眼光。説到長遠,我那信心是呈幾何式地成倍成倍增長!為什麼?因為這宣紙保存得長遠。經過科學計算,就我這墨寶,從現在開始算起,能保存至少1050年,哎喲,那都到3059年了,豈不是價值連城?!我還得自己留著當傳家寶。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宣紙抗老化比較強,能保存1千多年不變顏色,我們現在的宣紙能保存1050年,這是最低年限。最高年限能達到1500多年。
解説:宣紙之所以為歷代文人墨客喜歡,除了它耐保存的特性外,它還有墨潤萬變、吸附力強的特點。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宣紙的潤墨性和別的紙不同。一旦墨點上去以後,墨分五色,濃、淡、色、潤不同地表現出來。書畫家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效果,能夠在宣紙上得到充分表現。有深層的,有淺層的,那麼畫家畫上去,就有 立體感,層次感出來了。它的吸附力強,一張宣紙拿出來不管是濃墨、淡墨、墨和水摻和了以後,宣紙都能大量地把它吸收下來。一般的紙張吸收不下來,要麼就是跑掉了,要麼就流淌起來。形成不了規律。
解説:此外,宣紙還具有不容易變形的特點,百折無損。5、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我們的宣紙你把它揉起來,再攤開作畫,一點都不受影響。挂到墻上,裱畫起來,1千多年不變色,不走形,也不受蟲蛀。
解説:無論是生宣紙還是熟宣紙,發展到現在,記者了解到,它們都一直是市場的寵兒。
採訪消費者:送朋友,五百多元錢,還可以接受。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邢春榮:産品一直供不應求,近年來,産量呈穩步上升的趨勢。
解説:儘管如此,宣紙産品仍然在推陳出新,開拓新的市場。
採訪安徽省某宣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邢春榮:宣紙本身就是千年壽紙,它保存的時間很長。積極開發宣紙的紀念宣紙,如建國60週年、建國50週年,紀念宣紙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於收藏,準備生産世博會、大的運動會等大的有紀念意義的産品,
採訪中國宣紙協會秘書長吳世新:目前我們涇縣生産宣紙的企業有45家,全縣的宣紙産量在800~1000噸,每年還生産5000~6000噸的書畫紙,對宣紙做補充。
解説:看來,從古到今,宣紙就沒有為賣不出去犯過愁,而且是一紙難求,不愧是暢銷千年。這暢銷的背後,不僅是儘量滿足了消費者對宣紙的各種需求,而且,暢銷的宣紙也給當地賣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農民維持著一項長期而穩定的收入。
安徽涇縣:13905634887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