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20世紀,由於科技進步,人類的生産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被稱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20項工程技術成就中,第七項就是農業機械化,其理由是20世紀世界人口從16億增加到60億,沒有農業機械化,就很難養活這麼多人口,農業機械化在顛覆人們傳統農耕的同時,也就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存方式。
由1949年上溯,我國的農業生産力,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戰亂中,幾乎沒有得到休養生息。作為農業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裝備農業更是處在一種停頓狀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幾乎沒有自己的現代農機製造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農業生産工具非常匱乏,僅傳統農具的缺口就達30%,當年由於農機具的缺乏一些農田被撂荒。在這個非常薄弱的家底上,黨和政府作出了雙管齊下、齊頭並進的發展思路。這就是一方面集中力量,儘快增補舊式農具,在短時間內,解決農民群眾迫在眉睫的農機具需求問題,同時積極籌劃,推廣效率高、耕作質量好的各類新式農機具,創辦自己的農機工業,儘快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
為此,1950年5月,新中國剛剛成立7個月,就在北京舉辦了為期50天的新式農具展覽會,展覽會上,東北改良的馬拉農具前蘇聯的一些新式農機具成為亮點。當時毛主席還親自過問展覽會的籌備和展出情況,由於這次展覽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由此也掀起了新式農具在農業生産的推廣的一輪高潮。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從1949年到1958不到十年期間,我國大量增補傳統農機具,基本填補了原來農機具30%的缺口。同時另一個戰略也在積極實施中,1955年10月1日,歡慶新中國成立6週年的時刻,在古都洛陽城外的一片空地上,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奠基儀式,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座拖拉機製造廠破土動工。
為了實現農機國産化的夢想,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專家、科研人員、技術工人都匯聚在此,投入到這場劃時代的農機大業中。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1958年,第一台國産拖拉機的樣機終於製造了出來!當時被命名為“東方紅”。東方紅拖拉機樣機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中國終於有能力自己生産大型農機具了。
盧富來老人今年78歲,一拖一分廠原黨委書記,上海人,1957年他從長春一汽來到第一拖拉機場發動機車間,任第一小組組長,見證了我國第一台拖拉機的誕生。1959年“東方紅”拖拉機批量下線時,全廠召開了慶祝大會,他作為技術人員的代表,要在慶祝大會現場發言。
(採訪)那天早上5、6點鐘,我穿了一套嶄新的中山裝,因為在2萬多職工的大會上發言,中央領導都來,當時我坐在譚震林副總理後面,他説什麼我聽得很清楚,當時他説,中國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正式投産了,他向全國全世界人民宣佈,中國農民盼望已久的“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時代到來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成為盧富來老人一生對拖拉機濃厚的情結。在中國,自古以來,牛馬耕田,天經地義,而耕田不用牛,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説,無疑于天方夜譚。而當東方紅拖拉機在田野裏轟鳴馳騁的時候,人們才相信“耕田不用牛”的神話真正成為了現實。
在隨後不到2個月的時間裏,1700多臺“東方紅”拖拉機走下生産線,3年之後,超過3萬台拖拉機從洛陽一拖的大門開赴全國,參加新中國的農業建設。從松嫩平原,到華北大地;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東方紅”遍及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在中國農村的廣袤大地上,一台臺馳騁的拖拉機成為那個年代田野上最為壯觀的一道風景,而“東方紅”這個響亮的名字也就此成為中國當代農業機械化史上最具有資格的品牌。
從1959年到1980年的21年間,我國的農機事業在穩步地發展,從以下這一組對比數據可以明顯地感到農機事業不斷前進的步伐。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1959年全國農機總動力8萬千瓦,到1980年的時候,農機總動力達到1.5億千瓦。1959年全國機耕面積由175萬公頃上升到4200萬公頃。1959年全國有拖拉機1800余臺,到1980年的時候拖拉機已經超過一百九十多萬台。
通過以上的數據對比,就可以感覺到新中國農業機械保有量呈幾何級數增長,以及在農業生産中産生的的巨大變化,農業機械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使農民耕作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雖然主導的農機依然是東方紅、鐵牛等有限的機型,但是確立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要依靠機械化、現代化來實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農村改革的方向,農村土地承包開始了。
在新的形勢下,農民對農機具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
(採訪)陳志:農村包産到戶後,我們農機人感到很徬徨很迷茫,那段時間不知道要幹什麼,但很快我們就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用現在來説叫市場經濟,當時我們就決定,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産什麼。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從農村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讓農村勞動力得到極大的解放,農業生産熱情高漲,在農業生産中對小型農機具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隨之生産資料運輸以及越來越豐富的農産品外運問題出現了,各家各戶急需有自家的運輸工具,也恰恰由於這個契機,催生了一些在國外農機發展歷史中找不到的機具——農用三輪車和小四輪。
(採訪)陳志:大意這是中國農機人的一個創造,小四輪發動機不是通過變速箱傳遞動力,就是發動機配上一根皮帶或幾根三角帶,直接接到車鬥後橋上帶著車跑,儘管簡單,但是解決了當時農民迫切需要的農産品運輸問題。
很快,小四輪拖拉機和三輪農用車在農村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應用。農民買化肥農藥以及到市場上去銷售自己的農産品得到了解決,在1981年農業動力結構中我們看到這樣一組數據,1980年農用動力中,人力:畜力:機力的比例,從1965年的100:18:4.6變為100:16:47,蓄力減少了11%,機力增加了10倍以上,這其中農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中解放出來。截至1992年,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農用三輪和小四輪的産值和利潤超過拖拉機行業,總量達到130萬輛,進而成為當時農機製造業的第一大行業。
進入90年代,農民進城務工形成高潮,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離開土地,相對於大量的田間耕作勞動來説,農村勞動力明顯短缺。除卻東北以外,我國大部分耕地為雙季以及三季種植,尤其是夏收和夏種,小麥的收穫和接下來的播種同時進行,俗稱“雙搶”,時間緊,田間勞動強度大,僅依靠人工,遠遠不能完成如此高強度的田間作業。勞動力的匱乏迫切需要用於收穫和播種的農機。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生産形勢以及市場要求,都為收穫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機會,三大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急迫要求需要機械化來解決全程作業。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為了加快收穫機械國産化的進程,中國農機科學院在引進吸收發達國家農機技術以後,結合我國土地分散經營,地塊小,作物紛雜的自身特點,確定了收割幅度小、作業效率高的雙滾筒、橫軸流這樣的研發方向。在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新疆2號”小麥收割機很快問世和投産了。
雙滾筒、橫軸流技術在生産實踐中很快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隨即各大拖拉機製造企業廣泛採用,除了新疆2號以外,現在國內其它拖拉機廠家製造的小麥收穫機械也是在“新疆2號”的主要核心技術上更新發展起來的。到2008年,國內小麥收穫機械保有量達到了70萬台,小麥田間作業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水稻收穫機械也在引進和吸收基礎上發展了起來,參照日韓插秧和收穫機械的技術,中國農機科學院研發出了適應我國本土操作的北方系列水稻生産機械,並很快廣泛地應用在了全國的各個水稻産區,國産機械已經能夠滿足南北方的水稻生産。
玉米播種和收穫機械研發也獲得了重大的突破。2009年7月,由中國農機院、吉林大學和康達農業公司最新聯合研發的免耕播種機通過了省級鑒定,這種新型玉米免耕播種機的誕生為東北地區的玉米種植帶來了突破性的變革。東北是我國玉米主産區,同十幾年前相比,當地降雨量已經由年600毫米以上降至目前的400多毫米,乾旱現象日趨嚴重,缺水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玉米生産的一大瓶頸。而免耕播種機恰恰能夠在耕作過程中有效地解決耕地缺水和土壤地力下降問題。免耕播種機使原來播種的作業環節達到一體化,在播種的過程中,開溝、剝離雜草、播種、施肥以及覆土鎮壓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減少了因多次耕作而導致的土壤水分流失。特別是淺開溝作業技術,作業面積小,從而使土壤水分流失降到最低。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在免耕技術中,由於前一年的玉米留茬不動,減少了田間機械作業,秸稈逐漸腐爛後培肥了土壤地力,增加了有機質含量,同時秸稈起到了保墑、保水、保地溫的多重功效。中科院曾對這個項目做了測定報告,玉米免耕免收秸稈以後,每公頃氮肥提高25公斤,磷肥增加22公斤,鉀肥則增加了250公斤。
(採訪)研發人關益心博士:我們研發這個新型玉米播種機就是對比東北地區日益嚴重的乾旱和土壤肥力下降問題確定思路的,現在這種新型播種機具作業速度超過常規播種機3到4倍,目前與美國等配套機械技術上是同步的,在東北大力推廣免耕技術,對玉米生産將産生巨大的變革和影響。
在國家高産創建活動中,玉米主産區吉林省制訂了增産百億糧食斤計劃,黑龍江省則提出千億斤糧食生産指標。大型農機具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其中通過農機以及農藝專家的協作研發,推廣出很多讓糧食增産的集成技術,生産效率迅速提高,在耕作上僅僅用機械深松打破玉米梨底層這一項技術,效果極其顯著。
(採訪)陳志:我們通過試驗,僅這一項深松技術,整個玉米産量可以提高7%。
伴隨著中國農業機械的發展,促使中國農機産業産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農田裏多了幾台機器,農民扔掉了鐮刀、鋤頭這樣簡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農民了解和掌握農機以後,親身體會到了先進生産力的不凡之處,也恰恰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後,更加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充實農機製造業,山東福田雷沃重工在1998年進入農機裝備製造産業。而後的十一年間,雷沃重工連續創造了一系列奇跡,2009年世界全球品牌實驗室已經將雷沃重工列入中國最具品牌價值排行榜。
(採訪):王金富目前我們的品牌評估已經超過100億,從50馬力以上到300馬力之間配置很全。
雷沃谷神收割機連續8年銷量第一,每當三夏夏收時節,雷沃谷神收割機車隊構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成為中國三夏夏收收割機的主力。雷沃歐豹拖拉機連續4年銷量第一,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仍然保持年度出口量萬台以上;雷沃製造的50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機涵蓋了各個型號,其中一款300馬力拖拉機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亞洲農機動力第一,被戲稱為不折不扣的“地球機”,
(採訪)雷沃:一直在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雷沃目前擁有120多項專利技術,目前收割機的橫軸流和縱軸流技術已經與世界發達國家同步,在滿足用戶上,雷沃各個型號的拖拉機配置在國內是最全的。
雷沃重工現象是我國農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也被其他國家同行所驚嘆,這也正是由於改革開放,社會向著良好方向運行帶來這樣的必然結果,60年的巨變,我們應該為我們的農機發展感到自豪。
(採訪)王金富,三十年前,我們引進前蘇聯的拖拉機,而後我們的農機出口到獨聯體國家,三十年後,他們在用我們的拖拉機,作為農機人來講,為中國人爭了口氣。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進入 國慶特別節目《改變》 專題
同樣,中國一拖更是在改革開放後續寫著“東方紅”的歷史篇章,一拖的各個型號發動機、中大型馬力拖拉機,仍然在挑起中國農業機械裝備現代化這個大梁,目前一拖發動機製造、整體裝配等重點核心技術在中國農機裝備上仍佔有絕對優勢,至2008年底,中國各類農機動力已超過8億千瓦,到2009中國建國60週年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了西方國家100年完成的事業,已經躋身於世界農機大國的行列。同1980年相比,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對比。
198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1.5億千瓦,到2008年農機總動力達到8.22億千瓦。
1980年全國機耕面積由4200萬公頃上升到2008年的17000萬公頃。
1980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由一百九十萬台上升到2008年的一千九百多萬台。
(採訪)張桃林:未來十到二十年,將是我國農業機械大發展、上臺階的又一個關鍵時期,農機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我們預計到2020年全國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農機化發展質量將進一步提升。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進入 農業節目國慶特別奉獻 專題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