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天津的武清區有個華北有名的大黃堡濕地,這裡是一片蘆葦沼澤濕地,野鴨飛來飛去,有非常好的生態環境。武清人李東升面對著濕地的大好風景,萌生了個想法,就利用上家門口的這片濕地人工養殖野鴨子,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野鴨咋就越養越少呢?
要想把野鴨養好,可得下一番功夫,要模擬野鴨的生存環境,依照它們的習性來養,如果沒有天然的水域還要給它們創建人造的戲水池。天津市武清區的大黃堡濕地中本來就棲息著一群野鴨,李東升想,要是能利用天然濕地來養野鴨,肯定會把鴨子養得更好。
(採訪)李東升:本身這個濕地來説,它水域,水質要好,因為這邊它濕地呢,它是一個保護區,人也少。
濕地遼闊的水域給野鴨提供了戲水、覓食的環境,像野鴨這樣的野生動物,它們更喜歡安靜的環境,濕地中人煙稀少,自然生長的蘆葦下面,更是野鴨隱秘的棲息地。
不僅如此,在濕地這種相對封閉的區域,野鴨也不容易生病,這樣,也能大大降低養殖風險。
(採訪)王景蔚:另外它濕地是一個相對封閉隔離的一個區域,它的傳染源是相當少的,它缺少傳染病發生的幾種因素它都沒有。所以在濕地裏養野鴨還有其他自然裏,自然界裏棲息環境裏這個野鴨它都不容易發病,它具有這個優點。
大黃堡濕地中豐富的小魚小蝦還是野鴨最好的天然飼料,如果能利用上濕地的資源,還能降低養殖的成本。
(採訪)李東升:再説這裡頭又有它特別喜歡吃的一些小雜魚,野菜什麼的。
大黃堡濕地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實驗區屬於保護區的最外圍,是可以開展利用的濕地。在取得了林業部門的許可以後,李東升在濕地的實驗區用網圍出了300畝的水面,養了2000隻野鴨。
大黃堡濕地有最接近野鴨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取得了林業部門的許可以後,李東升就在濕地的實驗區用網圍出了300畝的水面,養了2000隻的野鴨。
(採訪)王景蔚:像南方一些設施畜牧業建造的用人為控制這種環境養的鴨舍,它是人造陸地、人造戲水池,大概它的比例是按照每平方面積一比十的比例建的,比方説我們建造一個養1000隻鴨舍,它的陸地是100平米,但是戲水池也是100平米,這種環境是永遠達不到濕地養殖標準的。
利用大黃堡濕地這樣無污染又相對安靜的原生態環境,又在這麼大面積的水域中養野鴨,李東升就想把這野鴨子真正養出野的味道。可沒想到的是野鴨子越養越少。
(採訪)李東升:最後我們就是統計數的時候,總數損失了360多只。
天天看著這群野鴨子的李東生知道,損失的360多只野鴨子都是飛越圍網逃跑的。
(採訪)李東升:就好象跟那小飛機一樣的,一個一個的老這麼飛,一天有時候飛個三兩隻。
野鴨本身就有善於飛翔的特點,李東升養殖的是第二三代的雜交野鴨,野性已經被削弱了不少,可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些養在大黃堡濕地裏的雜交野鴨怎麼還這麼野呀。
(主持人)這裡給大家介紹濕地保護區分區的概念,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佈地,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的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衝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在緩衝區外圍劃為實驗區,是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得到相關部門允許,李東升在濕地實驗區圍網養野鴨,是想利用濕地清潔無污染的水,和更大的活動空間,養出來更好的野鴨,可現在野鴨不斷地外逃,也成了困擾他養殖的一件難事兒。
李東升在大黃堡濕地的實驗區裏圍上了一大片水域,為的就是給野鴨子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可活動區域大了,野鴨子玩起來野性也更強了,逃跑的事情時有發生。
(採訪)李東升:因為它畢竟它屬於野生東西,它要飛,開始我們也是做了好些工作。你像一開始時候,我們認為就是這個鴨子你像這個給剪羽,剪羽我們當時試了一部分。
要想讓鴨子不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它們飛羽的剪掉一部分。李東升嘗試著給一部分野鴨斷羽,看看效果到底怎麼樣。
野鴨子經過李東升這麼一折騰,是飛不出去了,不過,種鴨的交配卻成了問題。
(採訪)李東升:種鴨它在交配過程中,它在水中交配的時候失去平衡。
公鴨需要依靠翅膀的平衡,爬到母鴨背上進行交配,如果剪短了翅膀,就很容易使公鴨失去平衡,造成交配不成功。
不僅如此,這些斷了羽的鴨子都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蔫了。
(採訪)李東升:你在,從這個飼養舍放到咱們這個葦地養的時候,它肯定要有一個跑的過程,因為鴨子它一齣圈它有這習慣,一齣圈它就要跑,跑,或者要起飛。一起飛就是説産生它這種鴨子,本身它就不習慣了,它體質肯定要弱,就是引發一些疾病。
原來,野鴨的翅膀不光是用來飛翔,它們奔跑走動的時候往往也需要借助翅膀的力量,剪短了飛羽,翅膀借不上力,全靠腿的力量來奔跑,搶食就會受到影響,野鴨的正常活動也就受了限制。
看來剪羽這招是徹底行不通了。李東升又琢磨了一招。
(採訪)李東升:辦法只能説是加強人工馴養,讓它在這個飛翔能力上退化,但是在肉質上不能讓它改變。
一般來説,人工養殖野鴨子,小鴨子出生一週的時候就可以逐漸讓它們去戲水了,下水早,小鴨子骨骼鍛鍊也早,也就會很快就能學會飛翔。於是李東升就偏偏不讓它們下水。
(採訪)李東升:在讓它在地面上熟悉一陣子,就是為了在棚裏時間長了減少它的飛翔能力。
不讓野鴨飛太高的確很難,李東升就嘗試著從小就開始對它們進行人工馴養,在封閉的環境裏,逐漸抑制這種愛飛的野性。他把這個封閉期設定為28天,也就是野鴨的育雛期。不過,抑制的時間太長也不行。
(採訪)王景蔚:這個野鴨的肌肉得不到鍛鍊,骨骼得不到鍛鍊,那我們就從家鴨的養法不一樣嘛,給它弄一個小的陸地圈起來,何必浪費這麼大的資源呢。
抑制野鴨的野性,就在於一個度。李東升當初選擇利用濕地的大水域來養野鴨,就是為了給野鴨充分的活動空間,讓野鴨能增加運動強度,強健骨骼和肌肉,讓野鴨帶上真正的野味。可圈養時間長了,野鴨子的很多野性就會徹底退化,會成為不會水的旱鴨子,這可不是李東升想要的。所以,一過28天,李東升馬上開始對野鴨子進行恢復性訓練了。
(採訪)
李東升:這就是放出來的時候呢,到時候呢,有一段時間就把它趕回來,因為它當時對水從小出雛到30日齡它根本就沒看過這個水,你讓它呆時間長了它也不行。它本身的體質方面在這個游泳上它都不會。
李東升:只能説放一段時間趕回去,一點點的,適應這水讓它去。
記者:就是大概得訓多長時間它能完全適應了?
李東升:這就看它自個主動的,全都下水了,然後就整個讓它全天都在水裏頭了。
就這樣逐漸延長鴨子的戲水時間,經過了一週的恢復性訓練,野鴨就可以在濕地這個大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戲水、覓食了。
(採訪)王景蔚:經過這麼一個星期的條件反射訓練呢,它每天都要定時到水裏面去游泳,去戲水,游泳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耗它體內的能量,增加它的運動量,達到增加它的新陳代謝,是它體內大量的聚集蛋白質,消耗它體內脂肪。
28天的圈養再加上7天的恢復訓練,野鴨子學會飛翔時間向後延遲了,飛翔的能力也減弱了,飛過圍網的野鴨子開始減少了。
(主持人)野鴨飛翔能力弱了,外逃的數量確實少了下來,可是還有不少野鴨子不安分,看到野鴨子每天總是在不停地找吃的,不停地在吃東西,李東升就想是不是因為野鴨的貪吃,要去覓食才這麼愛逃,能不能在吃的上面留住野鴨呢?別看這野鴨子個頭不大,食量可是驚人,它們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找東西吃。
(採訪)王景蔚:因為鴨子是以能採食的一種動物,包括家禽都是,它永遠吃不飽,它為了它生長,為了它的發育、為了它的産蛋的需要,它要不擇手段的從自然界裏攝食一些營養物質。
在李東升圍網的濕地水域裏,自然生長著一些魚蝦,濕地邊上還有一些雜草。這些都是野鴨子愛吃的食物。
(採訪)李東升:咱這個養殖區域裏頭,長期它要長期叼這小魚,小魚也會跑,跑它就逮不著了,逮不著了長期再吃一些雜草類,它鴨子一多了,肯定要減少。
在固定的一個養殖區域裏,野鴨的密度大,當圍網裏面沒有什麼東西可吃的時候,野鴨子一定會想到別的地方去找吃的。
李東升怕野鴨子因為吃不飽飛到外面去覓食,就像喂家鴨一樣,人工每天喂兩次。每天早上八點鐘以後,鴨子下水之前,他都要先給鴨子進行第一次補料。
晚上5點鐘,鴨子回來以後再給它們補上一頓。定時飼喂,李東升就是想讓野鴨子能有個到點就回來的條件反射。
(採訪)李東升:對,這個開始的時候就是像那個,就是説拿這個小旗慢慢把它趕下去,趕下水之後呢,它這熟悉水了,等回來肯定要使這個船再把它趕回來,慢慢的把它趕回來也是經過大約也就是在3、4天左右吧,它就也就形成這個生物鐘了。到點幾乎就是相差不了10分鐘、8分鐘它到點叫著都回來。
現在每天五點左右,野鴨都會一片一片,成群結隊的往回趕,等著吃那頓加餐。不過,給野鴨補飼,不光要讓它們吃飽,還要喂給它們在濕地中攝取不到的營養物質。
(採訪)王景蔚:但是説這種濕地的環境,雖然説有蛋白質的飼料來源,就是像一些野雜魚、小魚蝦,但是它沒有一些能量的飼料的來源,像一些穀物,粗纖維的飼料它來源不了,我們只能説通過人工補飼,給它滿足這種生長需要和産蛋需要。
穀物和粗纖維的飼料野鴨子平時不容易採食到,李東升就在在飼料裏面加入一定量的玉米麵,稻糠和一部分的豆粕,通過觀察,李東升還發現,野鴨喜歡吃水中的浮萍,他每天到濕地中撈取一部分,把它作為青飼料,添加進來。
(採訪)王景蔚:一般我們要求喂早晨青飼料,在飼料里加上50%的浮萍,加入30%的玉米麵,15%的稻糠,5%的豆泊大概早晨喂它們到全天採食量的七成飽,晚上喂成三成飽,就這種狀態。
最初的時候,李東升給野鴨喂料,一般按照一日齡一克的標準來補飼。
(採訪)王景蔚:假如説一日齡的鴨我們喂一克飼料,30日齡的鴨呢,我就補30克的飼料,在這個基礎上做一個適當的調整。
可是利用天然濕地來養殖野鴨,野鴨每天都在外面自由採食,到底吃了多少的小魚小蝦,補飼的量夠不夠,李東升心裏也沒數。
不過,經過專家的指導以後,現在李東升看鴨蛋的形狀就知道鴨子頭一天到底吃沒吃飽。
(採訪)王景蔚:像每天早晨,有經驗的飼養員都會觀察鴨蛋的形狀,正常的鴨蛋是一種橢圓形的,它的蛋形應該在3:4左右,就75%左右,像這種蛋。
像這種蛋形比例在3:4左右的,是最正常的蛋,能下出這樣的蛋,説明這只野鴨早晚都吃飽了。
如果野鴨沒吃飽,下出的蛋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第一種情況是,野鴨蛋的大頭比正常鴨蛋的要小很多。
(採訪)王景蔚:我説早晨補飼的情況下,達不到它的營養標準的話,會出現這種形狀的蛋,這種形狀的蛋就是,大家一看就是很明顯,它的蛋頭很尖,是一種不規則的一個長橢圓形的形狀,就是説我們發現這種鴨蛋超過40%的比例的時候,就要適當增加早晨這種飼料補給量。
第二種情況,是野鴨蛋的小頭比正常鴨蛋的要小。同樣,當這種情況的鴨蛋出現的比例超過40%的時候,説明有一部分野鴨下午沒有吃飽。要給它們增加下午的飼料量。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兩頭都小的畸形蛋。
(採訪)王景蔚:這種形狀的就是一個橄欖形或者要方錐形吧,它是一個標準的奇形蛋,它分不出大小頭的,我們大家看,這種鴨蛋它沒有大小頭,你怎麼分也分不出來。這種比例要增加的時候,證明它全天食物的營養,食物的能量,蛋白質、脂肪都是達不到它的能量需要和産蛋需要的。
每天早上4點到8點,是野鴨産蛋的時間,這樣,只要每天早上觀察一下鴨蛋,根據蛋形,就能夠判斷出頭一天鴨子的採食情況。正常的情況下,補飼的量可以按照一日齡一克的標準,然後根據蛋型再做調整。
(主持人)野生野鴨在外覓食,難免饑一頓飽一頓的。李東升人工養殖野鴨子,既借助了大黃堡濕地這個最適宜野鴨生長的自然環境,又通過補飼彌補野生野鴨覓食上的不足。這樣養出來的野鴨子,從肉質和蛋品上,都不比野生的差。
(採訪)
記者:咱這鴨蛋現在賣多少錢?
李東升:現在這個鴨蛋目前在市場是2.2塊一個
記者:一個,是嗎?
李東升:對,2.2塊一個。但是來説那他們也就是説這些客戶也不嫌貴,因為他們來是衝著這個,咱這個環境,養的鴨子挺好,當然來説也是衝著健康來的,吃的放心。
別看李東升的鴨蛋賣的貴,照樣不少人來買,這都是因為在濕地養出來的野鴨,蛋品質量就是比較好。
(採訪)李東升:只要説你蛋一個是環保,再一個味道正,吃著香高點也無所謂,你像咱這種鴨蛋要是跟咱們普通養的這鴨蛋還有雞蛋,這個蛋黃打出來完全不一樣,從蛋黃的顏色來説它要比咱這個雞蛋、鴨蛋的蛋黃要黃,從這個蛋清上它要黏的多。你像從這個你打開來可以看,打開來放到盤裏或者碗裏的時候,它是一個成黏狀、稠狀的東西再落到碗裏頭,不是説咱們使筷子一打它就麻煩就散。
把鴨蛋打開以後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用大黃堡天然濕地養出來的野鴨下的蛋,蛋清緊緊地包裹著蛋黃,不會散。這説明,鴨蛋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水分含量低,蛋清就比較濃稠。同樣,濕地養出的野鴨,鴨肉的蛋白質含量也要更高一些。
(採訪)王景蔚:咱們濕地養這個鴨,養野鴨鴨肉蛋白質含量相當高的,大概在28%左右。像咱們人工控制鴨舍養野鴨,它沒有這種自然的光照、沒有自然環境,沒有這些野雜魚來補充它這種生長因子,它的蛋白質含量要低,脂肪一點點經過人工飼料補喂,它的脂肪含量要高,大概在9%到10%左右。所以它的口感上、肉質的細膩程度上,還有蛋的品質上,蛋內容物的濃度、蛋白的含量它都要遜色于濕地養的鴨。
利用天然濕地來養殖野鴨,自然環境好了,野鴨也不愛生病,李東升沒費什麼力氣,輕輕鬆鬆就養出了高品質的野鴨,不僅如此,李東升發現,野鴨所在的這片水域,環境也更好了,就連小雜魚的質量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採訪)李東升:原來那個小鯽魚應該是2、3兩沉的多,現在我們逮上的鯽魚呢,6、7兩沉,7、8兩沉的多,比例數要比原來得增加一半還得多,並且肉質呢比原來的也不次,吃的也挺香的。
原來,野鴨産生的一部分鴨糞排到水裏以後,鴨糞肥了水,水中的營養物質就增加了,這樣一來,水裏的一些小雜魚、小蝦,就會長的更好。除此之外,就連蘆葦也會長的更好。
(採訪)濕地辦副主任:另外呢,它的糞便可以為這堆蘆葦提供一些養分,葦子長好了,對濕地的自然環境也改善了。
魚蝦多了,野鴨就有了更多的天然飼料,野鴨産生的鴨糞又喂了魚蝦、肥了蘆葦,蘆葦又凈化了濕地裏的水,給了野鴨一個很好的生存環境,讓李東升沒想到,自己養殖野鴨,讓他取得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保護了家門口的這片天然濕地。
(主持人)在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允許下,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天津武清區的李東升在大黃堡濕地實驗區內進行了野鴨養殖,這是對保護濕地、適度利用濕地資源的一種探索。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濕地仍然是我們的一項首要工作。但如果能在其中的一些探索中取得經驗,達到既能對濕地的長久保護,又能讓濕地的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