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退耕還林 再造綠色財富(2009.12.16)

2010年02月24日 18:16  深度報道 我要評論

  

 

>>>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陜西省吳起縣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吳起曾經是陜北最貧困的農業縣。十年前,吳起縣施行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的時候,世代以散牧為生的村民都難以接受。今年是我國實施退耕還林十週年,那麼十年後的今天,村裏的生態環境是否得到了根本改善,農民收入是否提高了?請看記者的調查。

馬永明是陜西省吳起縣馬灣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過去山多地少,一家人全靠養羊來改善生活。由於沒有草,村民養羊和他一樣都是散養。

馬永明:就是98年之前,我們這其實是養的羊牲口多,這個30多層荒山丘陵,見不到樹木。

據了解,1998年以前的陜西省吳起縣,牲畜飼養量達到49.8萬頭,其中散牧山羊23萬多只,遠遠超過吳起自然條件允許的最大承載量。那時候黃土高原上漫山遍野都是散放的山羊,四季的顏色都是黃土地的黃色。

在吳起,散放的羊群對自然依賴非常強,一到春季,餓了一冬的山羊就漫山遍野地刨樹根、啃樹皮。羊嘴似一把剪子,羊蹄則像四把鏟子,羊群所到之處,植被從黃土地上被層層揭起。羊每揭一次地,黃土高原就脫一層皮。當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一次次被超越,自然災害也就越來越頻繁。

據了解,當時的吳起,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佔總土地面積的97.4%,全縣年均侵蝕土壤厚度1.2厘米,這是黃土高原年均“脫皮”的厚度。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吳起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生態持續惡化,吳起的生態環境已經到了覆沒的邊緣!

當地曾流行這樣的順口溜:“山像和尚頭,幹溝水不流”,“有雨洪水如猛獸,無雨乾旱渴死牛”。對土地的過度放牧,破壞了自然生態,吳起人走到了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能否維持的極限邊緣。

其實那幾年,不僅吳起縣自然條件惡劣,全國土地荒漠化也十分嚴重,而土地荒漠化是我國一直以來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也是水旱災害頻發和沙塵風暴加劇的根源。

1998年夏天,長江、黃河、嫩江、松花江、西江、閩江發生特大洪水,全國29個省份2.3億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84億元。從1998年到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揚沙、沙塵暴天氣,範圍之廣,危害之重,歷史罕見。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9100多萬畝。每年輸入長江、黃河的泥沙超過20億噸,其中2/3來自坡耕地。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元兇。

面對我國一些地方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1999年我國實施了退耕還林政策,制定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結束了長期以來毀林開荒的歷史。

同時,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補助。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現金20元,還生態林的至少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每畝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補助種苗造林費50元。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