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今天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我國的主題是“減少污染,行動起來”。説到環境污染,很多人都會想到工業煙氣、污水等等,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污染來自自然界,比如説,到了春夏交替的季節,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會遭到沙塵暴的襲擊,很多人都有著切身的體會。
一旦颳起沙塵暴,那漫漫的黃沙遮天蔽日,再加上嗆人的塵土味,這種滋味可不好受。沙塵暴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進而損害到我們的健康,還會對農業生産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2009年4月2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了甘肅省酒泉市人民頭頂。剎那間,整個酒泉天昏地暗,人們打開電燈,卻發現眼前已是一片混沌的世界。強烈的風裹挾著令人窒息的沙塵猛撲而來,這座戈壁中的古城仿佛在一瞬間之內,就被這場強沙暴吞噬了。
在持續了幾小時後,沙塵暴不僅沒有退去,反而變得更加狂暴。行走當中的人們只能捂著嘴匆匆趕路,由於能見度急劇降低,行駛中的汽車紛紛打開大燈,小心翼翼地行駛。
這天,家住酒泉市瓜州縣西湖鄉的余生福老人正在家裏休息,此時,他突然發現窗外起了大風,空氣中隨之還傳來了一股刺鼻的塵土味。
多年的經驗告訴老余,沙塵暴來了。而這時老余首先想到的,是自家那十幾畝剛剛發芽的棉花苗。隨後,老余立即出了門,這時,一股猛烈的大風攜帶著沙粒,呼嘯著向他撲來,天色也瞬間暗如黃昏。
隨後,老余冒著狂風趕到了自家地頭,即便是早已做好了思想準備,地裏的情況依然讓他十分震驚。
由於正值作物發芽開花的時期,此次近十年來最強的沙塵暴,給老余一家造成了一萬多元的損失,而在整個酒泉地區,像老余這樣的受災農戶還有很多。
4月24日,在肆虐了16小時之後,強沙塵天氣終於過去了,人們也開始著手災後的復種工作,然而,大自然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六天后的2009年4月29日,一場強度略弱于4月23日的強沙塵暴,又一次襲擊了甘肅省酒泉市,還沒從前一次強沙塵暴中回過神的人們,又一次遭到了風沙的襲擊。
一週之內,連續兩場強沙塵暴,這在酒泉市的氣象史上,也是很罕見的現象,接踵而至的沙塵暴不但對農業生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交通、水利電力等設施也會造成損害,那麼,這兩次次強沙塵暴在酒泉乃至甘肅省究竟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此次沙塵暴中, 酒泉市部分地區的瞬間風速甚至達到了每秒24.3米,風力達到了9級。強大的沙塵暴撕裂了塑料大棚的棚膜,掀翻拱棚、揭起地膜,將剛剛發芽的作物吹乾、甚至就連擋風用的防護林,也逃脫不了它強大的威力。
除了強風帶來的農業作物和設施損失外,強沙塵暴往往還伴生著其他次生災害,有時候,這些次生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甚至超過了沙塵暴本身。
據初步統計,這兩次強沙塵暴使得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新疆南疆盆地等都受到了衝擊,沙塵天氣覆蓋我國範圍約有73萬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近2000萬人,其中沙塵暴影響的區域約29.2萬平方公里,僅在甘肅一省,就造成256.7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31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2724公頃,樹木損失2.5萬棵。
沙塵暴過後,當地相關部門迅速組織農戶對大風颳起的地膜進行重新壓埋,修復大棚等農業設施,並對受災程度較高的作物實行補種。
連續兩場強沙塵暴帶給酒泉人的損失是慘重的,然而從歷史上來看,整個河西走廊幾乎每一年都要遭受沙塵暴的襲擾。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裡有這麼多的沙塵暴呢?
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無數世紀以來,祁連山冰川融化的雪水成了這片土地的唯一水源,也成為整個河西走廊的生命線。據統計,每年祁連山帶來的70多億立方米水,為甘肅省創造了70%的商品糧、99%的棉花、35%的油料和50%的瓜果蔬菜。然而,除了帶來水源之外,綿延高聳的祁連山,也為當地人帶來了一個他們並不歡迎的東西——大風。
打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酒泉市兩側的祁連山和馬鬃山兩大山脈在這裡分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喇叭口,來自新疆南疆盆地的風到到達這裡後,便陡然加速,這就是所謂的“狹管效應”。那麼,除了地形因素之外,還有什麼是造成酒泉地區沙塵暴肆虐的原因呢?
酒泉處於巴丹吉林、庫穆塔格兩大沙漠包圍之中,是全甘肅省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裡年降水平均只有79毫米,但是蒸發量卻達到了2500多毫米。再加之2008年底以來持續的乾旱,使得土壤乾燥鬆散,抗風蝕能力很弱,從而形成了此次強沙塵暴災害。
坐落在這個巨大的“氣流狹管”中,使得酒泉地區常年大風不斷,其中瓜州縣甚至被稱為“世界風庫”,尤其在春季,8級以上大風更是司空見慣。對於這些生活在沙漠戈壁邊緣的農戶來説,沙塵暴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生活中的常態。
近5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人。
既要與乾旱做抗爭,又要時刻防止沙塵暴的侵襲,酒泉農業可以稱得上是“風口奪糧”。沙塵暴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要想完全消滅它並不是一個現實的想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的監測沙塵暴,減少它對農業以及其他方面造成的損失呢?
針對沙塵暴多發的現狀,相關政府部門有沒有採取什麼預防措施呢?
據了解,近兩年來,針對酒泉地區春夏之際沙塵暴多發的現狀,當地農業、氣象等相關部門也採取了很多的預防措施,除了手機發送短信息進行災害性天氣預警之外,酒泉市還通過廣播電視等傳播手段,及時將沙塵暴到來的消息傳遞出去。
通過準確的預測與及時的防範,沙塵暴造成的損失也在逐步的減少,以今年4.23沙塵暴為例,雖説其強度與持續時間都是近十年來所罕見的,但是此次沙塵暴造成的損失與往年相比,並沒有大幅增長。那麼,除了預報預警之外,還有什麼是導致風害損失減少的原因呢?
據了解,近年來,酒泉市針對風災頻發的問題,加大了生態建設力度,全市累計實施封灘育林育草面積550萬畝,建立自然保護區17個,劃定自然保護區面積7336.4萬畝,共建成農田林網1.16萬公里、綠色通道2500多公里,綜合治理重點風沙口23萬畝,通過以上措施,達到了減少沙源,降低風害的作用。
通過積極防範和治理,近年來我國沙塵暴災害次數呈下降態勢,截至四月底,今年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過程共有7次,比2000年以來1至4月的平均次數11.3次明顯減少。其中4月以來沙塵天氣過程有3次,比常年4月的平均次數5.4次減少2.4次。
然而,在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由於建設生態屏障、恢復植被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但對於酒泉這個嚴重缺水的地區而言,水資源卻是相當有限的。生態建設無疑要與農業生産爭水,那麼,對於這個問題,當地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據了解,近年來,酒泉市通過採取節水灌溉,階梯水價、日光溫室等方式實施農業節水。截止2008年底,全市農業畝均綜合灌溉定額由上年的506立方米下降到496立方米。
由於廣泛採取了農田節水措施,使得當地能夠拿出更多原本用於農業方面的水資源支援生態建設,而恢復好的生態環境,又為農業生産提供了保障。
多年與沙塵暴鬥爭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業要發展,生態須先行。沙塵暴作為一種與人類共生的自然現象,要想完全杜絕它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如何有效防範並減少它發生的次數和對農業生産造成的損失。我們應該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指示精神和農業部關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根據災情發展情況,適時啟動抗災應急響應,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聚焦三農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