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打工妹生存現狀調查已經連續播出幾天了,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打工妹在城市裏的生活狀況。故事就從一位從河南省信陽市到廣東省東莞市務工的打工妹説起,她叫黃東林,兩年前的一次不幸,使得打官司成了她在東莞生活的全部,那麼這到底是一場什麼官司呢?
晚上8點多鐘,在一處簡陋的出租房裏,我們見到了這位30多歲的打工妹黃東林,她在廠裏做了一天的工剛剛下班回到家裏。
黃東林要解決的事情就是要回自己的工傷賠償,兩年前,黃東林在另外一家廠子做工時,不小心被摔成腰椎二體骨折,先後做了兩次手術,最終被鑒定為九級傷殘。廠子在支付了醫藥費之後,就不肯再支付其它的費用了,無奈之下,黃東林把廠子告上了法庭。
黃東林顯然沒想到打官司居然要這麼長的時間,兩年多來,她不得不拖著病體一次又一次進廠做工,因為除了維持自己的花銷之外,她還要給家裏寄錢。每天下班之後,黃東林就開始在出租屋裏整理打官司的材料,為了節省開支,黃東林只租了一間沒有窗戶的小屋,房租大約90元。
為了在這個城市生存,她不得不每天早出晚歸,雖然每個月有4天的休息時間,但是為了多掙一點加班費,她通常選擇不休息。兩年多來,從工廠到出租屋,從出租屋再到附近的法庭,三點三線構成了黃東林在城市生活的全部。
和黃東林的執著相比,來自四川的唐中美工傷之後,選擇了沉默。唐中美的手被鑒定為九級傷殘,出院之後她就和那個廠子沒有什麼關係了,原本想再找份工作重新開始,但是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手殘疾之後找工作會遇到這麼大的困難。
沒有工作意味著就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可是不留在城市,她還能幹什麼呢?談到未來,剛滿20歲的唐中美一臉茫然。苦惱的時候,唐中美通常會到醫院病友那裏尋找安慰,唐中美告訴我們,其實她和病友並不是很熟,只是因為有共同的受傷經歷,才感覺有共同的語言。
醫院的負責人介紹,由於經常發生工傷事故,所以這個城市的骨科非常發達,醫院的數量也發展迅速。統計部門的資料顯示,2004年,東莞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71個,而僅僅過了4年,到了2008年年末,全市醫療機構猛增到2375個。
在調查中,當被問及“在城市生活中,您最擔心的是什麼”的時候,有4成以上的打工妹回答“工傷”以及“工傷以後維權困難”,而這些打工妹一旦工傷之後,都會不同程度影響她在城市的生活,大部分只能離開城市,提前返回農村。
對於黃東林、唐中美她們來説,城市就像是一個驛站,她們在城市的生活本身就離不開工作,全國婦聯開展的一項“千名進城務工婦女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打工妹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壓力,實際上,除了工作,還有一項最讓她們焦慮的是關於孩子的問題,這一比例高達60.3%。
招呼著孩子去上學之後,來自河南信陽的劉翠平也開始自己忙碌的一天,她要利用孩子上學的空檔做點小生意,之前她在一家服裝廠上班,後來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辭掉工作。
劉翠平有兩個孩子,去年老二開始上學後,家裏的負擔就重了,這讓她心裏著急。劉翠平的丈夫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經常趕工,也很少回來,平時主要由劉翠平照顧著這個家,原來家裏只有一張床,後來劉翠平從二手市場淘來了電視和這個大衣櫃。
劉翠平租的房子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農村,由於房租便宜,有不少打工族都在這裡租房子,據説村裏村民才有1000多人,而房客數量就已經超過了萬人。劉翠平説,這間大約12平米的平房房租是300元,加上水電等各種費用每個月要給房東350元。對劉翠平來説,住在這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距離孩子上學的地方近。
劉翠平是在孩子要上小學的時候,才把她們接到北京的,她想讓孩子接受和城裏人一樣的教育,但是由於戶口問題,最終只能把孩子送到這所專門為農民工子弟開設的私立學校。在這裡,她們既享受不了老家的免費教育,也無法享受北京正規學校的義務教育。
這所新公民學校的前身是一家農民工子弟學校,由於得到了一家公益組織的援助,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無法和正規的學校相比,有些校舍還是用活動板房搭建的。
由於學校經費有限,教育質量當然不能和公辦學校相比,這與劉翠平盼望孩子成材的願望大相徑庭,有的時候,她把一肚子的氣都撒在孩子身上。
為孩子發愁的不止劉翠平一家,來自陜西的劉會英也在為孩子上學的事發愁,她的兒子林國棟今年六年級,再過4個月就要上初中了,但是哪所初中可以接受一個打工妹的孩子呢,她心裏沒底。
劉會英告訴我們,將來即使附近的初中肯接受孩子,那也需要一筆不少的贊助費,劉會英目前兼著兩份小時工的工作,這剛夠她們母子目前的花銷,為了籌措兒子上初中的錢,她甚至在晚上偷偷開起了城裏人所説的“黑摩的”。
通過採訪我們發現,不少打工妹家庭處在漂泊動蕩的狀態,她們迫於生計的壓力以及自身素質的限制,7成左右的打工妹把孩子留在老家,只有3成左右把孩子帶到打工城市,但是打工城市的教育政策常常令她們和孩子很難融入。
採訪中,不少打工妹也反映,因為是外來人口,要想在城市站穩腳跟,必須要承受比本地人多出幾倍的生存壓力,這些壓力來自租房、子女上學、就業門檻、醫療保障等等。
在大城市裏生活,安全保障、醫療保障、子女上學、居住困難等現象都是打工妹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而這些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針對這些打工妹們當前最迫切、最希望解決的問題,社會上的一些民間組織首先行動了起來。
針對那些打工子女的教育,北京紅楓中心在北京石景山華奧學校、第一新公民學校馬各莊校區、大興行知新公民學校和北京市廣安中學等一批打工子弟學校開展了幫扶行動。
通過紅楓老師的幫助,劉翠平意識到教育孩子的誤區,現在正在學著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鼓勵孩子好好學習。
紅楓中心的老師採用入戶訪談、跟蹤輔導、發放家教手冊、舉辦家長課堂等形式,受到農民工家庭的熱烈歡迎,親子關係有很大改善,子女的心理面貌也呈現出令人欣喜的變化。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也考慮把打工子女納入到當地的義務教育範圍:
上海:農民工子女義教階段“同城待遇”
近日,上海市教委向社會承諾:2010年在滬農民工同住子女將全部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入學。
海南:外地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可免費借讀
從今年開始,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在海口接受義務教育,將享受與本市戶籍子女同等待遇。
廣東:義務教育取消借讀費
從2009年1 月1日起,符合廣東省規定的外省戶籍學生,在辦學校就讀的,可免收雜費、課本費。
重慶:農民工子女有望免費讀名校 入學首先將逐步簡化
重慶市今年將增加農民工子女免費入學的學校數量,由此前的指定就近入學逐漸變為全面就近入學。這意味著,農民工子女在城區入學將逐步取消學校限制,有望免費進名校。
針對打工妹在工作中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在廣州,一個叫打工族之家的公益組織,伸出援助之手,免費給她們提供法律援助。
在民間組織幫助打工妹維權的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了保護女性權益的有益探索,例如,從今年年初開始,山西在全省私營、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中推廣《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專項集體合同具體條款是為女職工“量身定制”,涵蓋了大多數企業女職工遇到的共性問題,截至目前全省已簽訂合同8063份,有86萬女職工從中受益。
專家認為,造成打工妹權益受到傷害的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其實對於非農戶口的渴望只是一種表徵,她們迫切需要得到幫助的是在就業、分配、社會保障上與城裏人擁有同等競爭的社會地位。
近日,人力資源勞動保障部等部門專門推出“ 彩虹計劃” ,號召各個企業積極實施集體合同制度, 把集體協商作為職工與企業凝聚合力、共擔風險、共渡難關、共謀發展的制度保障,進行重點推廣。
這幾年,各級政府和社會愛心組織在改善包括打工妹在內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打工環境、生活條件、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他們特別是打工妹,要想真正生活在城市裏,真正融入城市,還依然有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政府要繼續放寬城鄉流動的限制,提供更加平等的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大環境,另一方面,打工妹也要以更加積極的面貌樹立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聚焦三農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