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2月24日 17:59 深度報道 我要評論
雲喜威家裏原來養著的37頭奶牛,曾為他帶來了一年十多萬的收入。然而現在他不得不壓縮牛棚裏的奶牛。現在欄裏的奶牛還剩下21頭,雲喜威告訴我們他還想繼續壓縮奶牛的存欄量。
雲喜威告訴我們現在養一頭奶牛幾乎沒有多少收益,他只好考慮通過節省飼料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獲取微薄的利益。在雲喜威給家裏的16頭牛成乳牛喂食的時候,他告訴我們,目前每頓飼料量只有原來的一半,奶牛只能吃個半飽,産奶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我們了解到在擁有2000多頭奶牛的碾格圖村,現在已經有許多村民壓縮了牛群的數量,一些過去的奶牛養殖大戶已經不再養牛了。而雲喜威也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個養了24年牛的農戶不想繼續再養牛了呢?
雲喜威所在的村子裏有個收奶站,目前生鮮奶收購的價格是1.84元每公斤,幾年來奶價僅僅漲過幾分錢。漲幅只有5%到10%,但是喂養奶牛的飼料價格卻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裏翻了一倍,從過去的0.8元每公斤漲到了1.6元每公斤,漲幅達到100%。而飼料的成本佔到了所有養牛成本的一半。為了降低飼料的成本,雲喜威在自己的地裏全部種上了玉米、苜蓿,再摻上買來的飼料配著給奶牛吃,但是面對70畝的玉米地,雲喜威犯愁了,雇人收割租用收割機,這些費用使得養牛的成本相應增加了不少。但是他畢竟還有自己的地。對那些自家土地很少甚至沒有土地的奶牛養殖戶來説,日子就更不好過。奶農吳孟來就給我們算了一筆帳。
吳孟來是從外地到呼和浩特養牛的農民。他喂奶牛的飼料全部靠買,隨著這幾年用作飼料的玉米大幅漲價,再加上人工費,水電費等等的成本也在漲價,像吳孟來這樣的外來戶收入就一年不如一年。吳孟來告訴記者他現在每天都是在虧本。儘管他也曾經想過放棄奶牛養殖,但是到目前為止,吳孟來已經在奶牛養殖上投入了八十萬元,如果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頭奶牛只能賣到5000元來算,他現在的60頭牛只能賣到30萬元,虧了有一多半。
和雲喜威不同的是,吳孟來沒有什麼養殖奶牛的經驗,除了沒有自己的地可以種植飼料玉米以外,吳孟來養殖奶牛虧本的情況還跟前兩年奶牛熱有關。2002年和2003年,全國的奶牛養殖行情看好,飼養奶牛的農民遍及全國20多個省和自治區,奶牛存欄量以20%~30%甚至是40%以上的速度增長。於是許多根本不懂得奶牛養殖的人也一頭扎進了這個當時看來非常掙錢的行業。
專家告訴我們,當時奶源"炒"得過熱,牛奶收購價格最高達到了每公斤2.5元左右。虛高價格刺激了養牛者高價採購奶牛,而這種不正常的高價必然要回落,首先傷及的就是像吳孟來這樣的應市而入的奶農。從目前全國奶農的總體效益來看,只有三分之一的奶農能通過養殖奶牛掙到微薄的利潤,有三分之一基本持平,仍有三分之一在虧本飼養。
2006年,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出口的奶粉及原料佔全球的份額約為70%~80%,出口的大包裝奶粉價格與前一年相比,漲幅高達100%,而全球乳製品的價格受到飼料上漲的影響,也在大幅度上漲,作為乳製品的原料——生鮮牛奶,在我國的收購價增漲幅度卻只有5%左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記者走訪了北京、上海等一些超市的奶製品專櫃了解到,每天在這裡銷售的奶製品包括鮮奶、酸奶、奶酪、奶粉等品種多達幾百個。由於市場上牛奶的供應量增幅達到了30%,而喝奶人群的增幅只有15%左右。面對乳製品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許多乳製品加工企業不得不想出種種辦法來促銷,以此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北京、上海的幾家大型超市裏記者發現,最常見的促銷方式是買贈的捆綁式銷售、降價促銷和廠家搞的形形色色的抽獎活動。
對普通消費者來説,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是他們購物的宗旨,但是對企業來説,要贏得市場份額就必須要在物美價廉上具有優勢,尤其是中低檔鮮奶和酸奶産品呈現出同質化傾向以後,乳製品銷售的價格就成為了市場競爭的焦點。在這種激烈的競爭背後,乳製品的價格被壓了下來,而不少加工企業因為價格的競爭而承擔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從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乳品企業能盈利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持平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有調查顯示,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大大小小的乳製品加工企業的利潤再次下降。2006年乳製品行業銷售的利潤率為5.12%,與2001年的6.29%相比下降了1.17個百分點。對大型乳品企業來説擴大規模,利用科技投入來降低成本,是保持産業利潤的一種方式。但是對大多數中小型乳製品加工企業來説,要內部消化成本就很困難。為了保證企業的生存,進一步降低成本,他們就只好把壓力轉嫁給了提供奶源的奶農。
另外一些乳製品企業為了降低企業的成本,就用進口奶粉兌水後生産液態奶,這種復原乳在一定程度上爭奪著奶農的收益。
我們來算一筆帳,按照一噸1600美元來計算,採用生鮮奶和進口奶粉這兩種不同原料生産液態奶, 每公斤製作成本可以相差到0.2元左右。
(1600*8(2006年美元匯率)* 8(兌水倍數)/1000公斤 = 1.64元
如果把13.7萬噸奶粉全部用來生産還原奶 ,可以生産110萬噸還原奶,相當於我國28萬多頭牛的産奶量,以每一個農戶飼養大約三到五頭奶牛計算, 大約是5到7 萬個奶農的年産量。
飼料價格的上漲、生鮮奶收購價低迷、奶牛熱的降溫和還原奶的競爭這幾個因素都影響了奶農的收入和奶牛養殖的積極性。但是我們的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在奶農自己身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和增收。
每天下午五點半,雲喜威就會趕著家裏這十幾頭奶牛到村裏的奶站去擠奶,擠出來的牛奶由奶站統一收購,作為原料奶再賣到乳品加工廠去。由於最近給奶牛喂的精飼料少了,奶牛不光産量下降,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我們從奶站了解到,生鮮奶收購價每公斤1.84元只是一個基準,企業收購還是會按質論價。如果奶中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質含量高,每公斤的奶價還可以向上浮動一兩毛錢,好的可以達到兩元多一點一公斤。但是一直以來散養的奶農為了節省成本,基本以喂粗飼料為主,奶的品質剛剛能達到生奶收購的基本標準。另外,許多奶牛養殖戶並沒有注重科學的飼養方式,依然是粗放管理,奶牛的産奶量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得知由於這幾年各種飼養成本的增加,過去産3噸的牛奶能賺錢,現在産6噸牛奶才能賺錢。如果是由於奶牛本身品質不好只能産到4噸以下或者因為得病無法高産,那麼這些牛就會成為奶農的負擔,應該成為被淘汰的牛。
村民告訴我們,這頭牛産奶量只有2噸多一點,前幾年捨不得賣覺得産多少都是産,但是現在養不起了,所以咬咬牙把它賣掉,再買一些高産奶的品種回來。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效益,國際上奶牛的淘汰率在20%左右,而我國一家一戶式養殖的淘汰率不足10%,捨不得淘汰劣質牛,也是奶農效益下降的一個因素。
牛奶總産量的增加卻並沒有給奶牛養殖戶帶來成比例的效益,這其中有客觀原因,也有奶農自己的問題。有專家指出我國正處於奶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國家在奶業發展之初都經歷過這樣的陣痛,而現在既是我國奶業發展的低潮,同時也是一個好機遇。那麼面對目前複雜的奶牛養殖局面,如何來改變奶牛養殖業效益不理想的狀況?如何把握住這個機遇,讓中國奶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明天我們將繼續探討奶牛養殖和奶業良性發展的出路。
null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