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風光”?風險?

2010年02月26日 10:37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昨天,在上海的一場拍賣會上,中海地産以70.06億元奪下了上海的長風地塊,成為了新的“中國地王”。頻頻出現的地王,到底會對樓市的走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場瘋狂的“地王”遊戲的背後,又會有著怎樣的風險?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霍德明、張鴻共同評論。
 
70億上海拍出新“地王”,天價拿地,價位是否合理?   
  
霍德明:擁有國企背景高價拿地備受議論
(《今日觀察》  評論員)

當然70億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不過這個地16億還沒有人要。同樣的北京廣渠路15號,一年半以前,也是沒有人要的地,到後來又變成一個“地王”了。而我要介紹一下,這次新“地王”的開發商中海地産在國內也算大牛級的地産開發商了。它是中國建築總公司的下面一個分公司,也就是它有這個國企背景的。因為它有國企背景,所以這次新聞議論也是比較熱鬧。而中海地産,在國內是比較謹慎、理性,而且穩健。到今年8月份以前都沒有出手,到8月19號才到山東高價拿了三塊地。於是記者就訪問中海地産的董事會主席,主席説他們不玩“地王”這個遊戲。

張鴻:“地王”頻現,風險因素為人忽略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從昨天開始,下午就有媒體在報,説新“地王”要誕生了。這個新“地王”的概念,就是相對於全國來説,價格最高的一塊地。當時大家是以為是綠城,因為綠城是有備而來,因為它和平安信託有一個框架性協議。平安信託給他有資金上的支持,所以他們認為能拿到這個“地王”。還有上海協和有外資背景,兩家外資也是志在必得。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視線再拉寬一點的話,70.6億的價位這也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從這個北京的廣渠門10號開始拍以後,全國的“地王”頻現。前一階段在南京的一個“地王”拍賣上,拍賣師拍著拍著就説,説投資有風險,舉牌必謹慎。這讓我想起了股市,當股市上一片火熱的時候,分析師就會説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基本上沒有人聽,因為大家有錢,第二還有掙錢的預期。
   

潘石屹:地産業評價標準出現問題導致土地價格異常
(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

最近(地價)翻得都不正常,應該出現泡沫的苗頭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錢太多,別的行業流不下去,是個行業就過剩。其實這個土地的價格,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市場的承受能力。另外一個就是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對房地産公司的評價指標發生了問題。對一般公司的評價都是它的銷售收入,都是它的利潤。而對房地産公司就是,認為比利潤和銷售額更重要的,是它的土地儲備。只要你儲備的土地多,你的股價就高,上市之後的表現就好,融來的錢就多,這不就出問題了嗎?
   
張鴻:地王頻現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房價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因為普通老百姓擔心的是地價能推動房價,雖然有種觀點説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價格漲就漲吧,反正老百姓不消費奢侈品。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土地基本上是一定的,如果整個奢侈品的這種價高樓盤多的話,它相應的這種價低的樓盤,老百姓能買得起的樓盤的那個土地就一定會減少。所以它一定會推高,某種程度上會推高這個房子價格。

霍德明:國有企業打著自己的算盤抬高地價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地價推動房價的這個事我有點不同的意見,去年8、9、10月正處於房地産低潮的時候房價是下跌,很多土地拍賣都拍不出去,那個時候基本上是房價拉低了地價。所以我覺得這一次“地王”這個事,第一, 70億的金額是非常大,是一般小的開發商是玩不起的。這種大金額、大數字的投資,跟國企這種開發商有關係,而它基本上是一個企業投資的一個噱頭。它靠這麼一個大的金額來去取得銀行的貸款,或者企業的融資,順便坐上“地王”的寶座。對於這些企業來講,應該是要在計算這個一本萬利的事情,他花了70億,100億,將來他肯定還是要將本求利的。所以這是為什麼大部分社會的民眾關心的將來他如果求利的時候,會不會又把房價,或者是再後的地價再抬高上去。
 
競拍升溫,“地王”頻現,民眾關注新“地王”是否推高房價?哪些風險不容忽視?   
 
張鴻:地方政府的縱容導致開發商有恃無恐的拿地
(《今日觀察》  評論員)

他們當然能聞到高價拿地的風險,但是他們即使聞到又覺得很遠,因為沒有落實到。去年的地價都已經下來了,導致很多地方流拍。開發商可以到地方政府那退地,然後還有地方政府説保證金先不交,也可以把地先賣給開發商。地方政府對開發商有時候非常像慈愛的父親,不願意把這個板子具體打到開發商的身上。比如像保利地産這一階段連續在拿“地王”,拿到南京的“地王”,重慶的“地王”,成都的“地王”,蘇州的“地王”,長春的“地王”,然後7月16號他還在廣州的金沙洲買了一塊地,就在兩年前的今天,他在金沙洲拍下了兩塊“地王”,現在都是荒地,沒有開發。但是並不影響他繼續去拍“地王”,也沒有受到什麼太多的處罰。所以這個成本對他來説完全可以付的出,所以基本上是沒有風險的。

霍德明:要警惕風險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今日觀察》  評論員)

我不知道開發商是不是聞到了風險,我聞到的是風險轉嫁。因為地方政府、開發商,還有金融機構是綁在一塊的。當房子在漲價的時候,到最後買房子的人,他要付很高的價錢。可是當這個房子在跌價的時候,由於土地價格是很高,這個時候金融機構就會有風險。到最後金融機構出了風險以後,肯定是全民來埋單。所以也許對單獨地産開發商也沒有風險,對於地方政府也沒有風險,對於銀行沒風險,可是整個揪在一起來看的話,風險轉嫁的結果就是到了老百姓身上去了。而這麼一個轉嫁的風險是應該我們要警惕的,它是老百姓必須要負擔的。
   
葉劍平:企業、百姓各方行為均應理性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主任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企業它應該以市場化運作的一個形式,那麼企業去拿地,不管是“地王”,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也好,他拿地的話,首先應該是在理性的分析成本,分析的基礎上去拿地。那麼由於企業的構成不一樣,所以他抗風險的能力也不一樣,那麼只要企業是個理性的,和我們的老百姓也是理性的,來對待這樣的一個現象的話,實際上如果企業過於,所謂的過於的就是,就是非理性去拿地的話,或者衝動的那種去拿地的話,最終會受到市場的懲罰了。
    那麼毫無疑問,他所預期的價格,高於市場所能承受的價格的話,那麼他的産品沒辦法推到市場上去,沒有推到市場,那麼他的利潤就沒有辦法實現。
   
張鴻:國資部門應進入市場,糾正市場謬誤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對一個國企來説,他進入到房地産買這個“地王”,可能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比如説我錢多了,然後我沒地方可投,要投到地上來為未來做儲備,可能是理性的。但是當這麼多的大型的企業,都進入到這個“地王”的爭奪戰的時候,風險就是就出來了。這就是經濟學上經常説的個體的理性可能會導致這個集體的謬誤。所以這個時候可能不光是土地部門需要來嚴查囤地不建的情況,國資部門可能也要進來,因為他畢竟是國有企業的這個大管家。進來就像前一階段嚴查國企這個投資金融衍生品一樣,把“地王”這個事情也當做一個衍生品,能不能儘量減少國企的大量的進入到這個土地市場。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16:30)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