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才會“一個不能少”?

2010年02月26日 10:37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9月1號,是全國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當看到孩子們快快樂樂背起書包上學堂的時候,您也許想不到,就在我們的身邊,還有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沒能走進校園,只能在校園的圍墻外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校園裏面的同齡人。他們就是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們。多年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上學問題,一直是整個社會面臨的一道難題。究竟他們上學有多難,為什麼會這麼難?怎樣才能讓他們享受和城裏孩子一樣的上學機會和教育待遇?央視經濟頻道主持人陳偉鴻與著名財經評論員向松祚、劉戈共同評論。

今天開學,卻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就學發愁,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難進校園?

向松祚:入學難難在投入不足
(《今日觀察》評論員)
看到有這麼一群孩子被拒之學校門外,我們不僅是痛心,而且是憤怒。寧波有一個東錢湖鎮,這個鎮裏規定,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上學,除了我們通常想要的,比如説戶籍證明等等以外,還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證明,比如説父母沒有犯罪的證明,比如説父母的養老保險的證明,難道父母犯罪子女就沒有權利上學嗎?難道父母沒有辦養老保險,他的子女就沒有權利上學嗎?這些稀奇古怪的各種證件,把我們的孩子擋在了學校門外,而這些證件,很多家長是沒有辦法拿到的。等到你拿到這些證件,學校告訴你説,對不起,我們學校的名額已經滿了。所以對這些人來講,子女上學真是難於上青天。
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本來不會應該這麼困難。因為外來務工人員多數集中在比較發達的地區,這些發達的地區是有資源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入學問題的。我們還是以寧波為例,根據非常精確的統計,外來務工人員對寧波GDP的貢獻高達22%,但是寧波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佔GDP的1%都不到。外來務工子女上學難,難在一些地方領導,或者是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根本沒有公平教育的理念,也沒有非常嚴肅地貫徹執行《義務教育法》,沒有教育權利的基本理念。當然從全國整體來看,教育經費的投入還是不足,這會造成一些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其實在90年代初期,國家就規定,到了2000年,教育經費總額投入佔GDP的比例應該達到或超過4%,但是到今天我們才到3.32%。像美國、日本,甚至包括印度、韓國這樣的國家,財政為教育的支出,佔GDP的比重,早已經超過了5%,所以説教育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外來民工子女入學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劉戈:不要把“就近”原則變成可有可無的條款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講一個最近發生的故事,一對來自湖北的青年男女,已經在溫州工作了6年,但是非常不幸,前不久女青年的丈夫去世了,剩下的這個單身母親希望把孩子轉學到她工廠附近的學校去上學,但是她找了工廠周圍的好幾個學校,一直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直到8月26號,她碰到了正在溫州視察的溫家寶總理,總理問她有什麼困難,她就講了,我孩子轉學的問題解決不了,也就是説,對於一個母親來説,她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件事情是孩子的轉學的問題。
其實很多政策使原來的那個明的門檻沒有了,變成了潛規則,也就是利用各種各樣的證明,用各種藉口,最後導致很多孩子還是上不了學。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義務教育法》的核心一個叫做免費,一個叫免試,一個叫就近。孩子必然希望在他父母居住的地方來入學,但是現在很多教育部門把你發派到很偏遠的地方,可能是山區,或者是郊區。還有很多農民工聚集地的教育資源非常的薄弱,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雖然名義上可以解決,但是我真的是去不了,所以就近的這個原則,絕對不應該把它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這樣的條款。

是門檻高,還是教育資源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離平等教育到底有多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題該怎樣破解?

劉戈:應把所有孩子納入到統一的義務教育體系
(《今日觀察》評論員)

中國現在有1.6億的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有2千萬的流動人口兒童,到今天為止因為戶籍不在這個地方,而沒能上學的孩子有多少?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數據拿上來,然後通過一些擴充班級,或者其他的辦法,把這件事解決了?
我建議應該對《義務教育法》一做個修改,因為《義務教育法》裏規定,有戶籍的人口必須就近、免費、免試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異地打工的這些孩子們,只做了當地政府應該提供相同條件的一種比較模糊的規定,我希望,我們的這部法律把所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上生活的這些孩子們,能夠完整地納入到義務教育這樣一個體系裏進行嚴格的要求和嚴格的規範。

向松祚:借鑒南京經驗、加大教育投入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從短期來看,應該堅決地取締這些完全不合理的證明,堅決實行同等教育,比如説南京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跟當地的居民的完全是同等教育,叫三同待遇,就是同等的各種待遇,同班教學,同等的教學質量。沒有任何的歧視,這是南京非常寶貴的經驗。國家應該通過明文規定,堅決取締所有的潛規則。從長期來看,從中央到地方,還是要進一步的加大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佔GDP的比重必須不斷地上升。

熊丙奇:關鍵要改革教育資源的配置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育問題研究專家,《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裏的求學問題,關鍵問題是要改革教育資源的配置體系,具體來説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立中小學學生的學籍信息管理平臺,第二方面就是教育經費要跟著這個學生的學籍走,它會把一個學生的經費帶到流入地政府。那麼這樣的話,就不會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的壓力,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體制的話,那麼流入地政府,肯定在這方面的積極性是缺乏的,因此就會在學生求學的過程中,設置各種各樣的門檻。
   
宗寶平:解決辦學場地、提高教師待遇
(北京市昌平區打工子弟學校新龍學校校長)

我想應該從點上來解決,能不能對一些辦學質量比較好,聲譽口碑比較好的學校,政府加大一定的投入?尤其是辦學場地的問題,能不能通過幾級政府協調一下,能夠選擇一個規模相對大一點的場地。另外就是老師的工資待遇問題,現在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生活沒保障,政府能不能投入一部分,給打工子弟學校比較優秀的老師,有一點保障。如果能夠穩定一批比較優秀的教師,在打工子弟學校工作,我想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質量,會有很大的提升。

向松祚:用學籍“一卡通”制解決經費和擇校問題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必須把《義務教育法》這個責任落實到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如果當地有外來務工子女沒有上學,那你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二,可以採用學卷制,或者學籍“一卡通”制,把每個適齡兒童應該享受的義務教育的財政的支出,放到他的卡裏邊,他走到哪面去,他上哪個個學校,哪個學校就可以拿這個卡去財政部門去取錢。

劉戈:提倡打響第二個九年義務教育攻堅戰
(《今日觀察》評論員)
前幾年,在教育系統有一個九年義務教育的攻堅戰,當時很多偏遠地方的孩子到最後都入了學,但是現在,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們需要到異地去上學,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會搞第二個九年義務教育的攻堅戰,把這些在異地上學的孩子們的問題解決了,我想這個是一個切實可行,而且現在就可以做的事情。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6:30分)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