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樓市還須“鬥地主”

2010年02月26日 10:37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昨天,國土資源部正式地表態,今年下半年將會重點針對開發商的囤地行為,展開一輪核查和監管的行動,重點是查看用地比率是否存在囤而未建的現象,防止趁機搭車用地。此舉再次引發了各方對房地産開發商囤地現象的關注。在中國房地産的領域,開發商囤地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呢?國土部門的嚴查行動,能否有效地打擊囤地行為,抑制當前的高房價呢?央視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評論員霍德明、張鴻共同評論。

重整樓市還須“鬥地主”

張鴻:金錢是屯地的動力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片子裏提供的數字已經讓我們感覺到非常嚴重了,絕大多數能拿到“地王”的開發商,一定不是中小企業。他們在很多時候成了開發商,尤其是上市公司和準上市公司。我提供一個數字:現在A股市場上已經有26家房地産的上市公司,他們提出了增發A股的預案,繼續從股民手裏邊掏錢,繼續去買地,增值,所以具有了繼續圈錢的這個能力。還有很多上市公司、準上市公司,比如要去香港上市的,現在他們手上的地夠開發6年,甚至10年。一些公司在香港發行股票,沒有人認購,現在就買了很多地,他們現在有這麼多地,這麼多年都不愁土地開發。所以他繼續發行股票,就會有人認購,和房子已經沒有關係了。因此,地和資金當中就有了這樣一個循環。所以錢既是囤地、圈地的原因,也是一個動力,如果沒有繼續能夠變來錢的動力的話,開發商也不會去囤地。土地是符號,“地王”的價格産生,本身也是符號,一旦一個地方有一個“地王”,周邊的房價就已經跟著上漲。

霍德明:對囤地進行監管是警鐘敲響,殺雞儆猴
(《今日觀察》評論員)

囤地是説開發商如果拿到這塊土地,用兩年時間準備開發出來。兩年後,原則上,法律上才真正變成囤地行為。到2007年時,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土地開發商還存在囤地的嫌疑,一份報告指出:在2007年到2009年間,開發商稱目前大概將近有一半還有囤地的嫌疑。比如上半年,上海批的土地將近500公頃,下半年大概有1100多公頃,加起來一年將近1700公頃,有這麼大量的一塊土地量釋放出去。經驗告訴我們,全國有很多“地王”,在上海都已經拿下了。國土資源部在這個時間點,發出囤地警訊,應該説是殺雞儆猴,但至少也是要將來想要囤地的人要好好準備一下。

有多少天價地塊還在磨洋工、曬太陽?
張鴻:能否堵住開發商“拖字訣”“擠字訣”?
(《今日觀察》評論員)

因為開發商在和政府的一些規定在博弈,其實最重要的是如果它兩年不開發,政府要收回土地。繼續不開發,還有按天收的閒置費。但是開發商都是聰明人,一定能找到這些死制度上一些活東西。比如延長規劃時間。要蓋個樓,設計一個特別繁雜的規劃項目拿去審批,審批時間就會延長,這都不算到裏面,因為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可能有一些暗中交流。第一招是“拖字訣”,能拖儘量拖,反正就兩年時間。第二招就是“擠字訣”,開發商拿到地後,先開發第一期,建個一兩百套,然後把大頭留在後面。記者在上海一個樓盤裏查到,02、03年拿到的土地,建成後05年開始賣了300多套,那時房價是3500塊錢到3700塊錢,到第三期開盤時已是08年4月份,這時房價已經將近6千塊錢一平米……現在的問題是國土部能否拿出更好的辦法堵住開發商的這兩決。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