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2月26日 10:35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今天要關注的是發生在吉林市的一起千人疑似中毒的事件。上個月的23號開始,吉林省吉林化纖集團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時間當中先後出現了頭暈、噁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應。工人們懷疑這和集團隔壁的一家化工廠排放的毒氣有關。但是隨後衛生部派出的專家組卻給出了這樣的意見: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學物質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關。上千名的工人,他們到底是有毒氣體的受害者呢,還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在紛紛擾擾的爭吵、反反復復的這些調查的背後,究竟什麼才是事件的真相?央視經濟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財經評論員向松祚和張鴻共同評論。
吉林市近千人不良反應,員工懷疑工廠排放有毒氣體,醫療專家定性為心因性疾病,調查結果公佈,引發爭議,事件到底暴露出誰的心病?
張鴻:環保、安監、衛生三部門結論互相矛盾引發公眾質疑
(《今日觀察》評論員)
這個事件主要涉及三個部門,一個是環保部門,一個是安全生産監督部門,還有一個就是衛生部門。各方部門都有自己的結論,環保部門説空氣中沒有異常,所以不是環保的問題。安監部門得出結論是沒有毒氣泄漏,不是安全生産事故,但是安監部門説是屬於生産排放出現的環境影響問題。然後接下來是衛生部門,衛生部門的結論是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學物質的毒性所致,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就是心理作用。
所以這個事件前後左右到處都充滿著矛盾,其實政府部門的確是有結論的,但是這些結論讓大家覺得不可信。比如説第一環保部門,市政府也公開要求康乃爾整改,要保證以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還給它停産了。第二這兩天安監部門的網站公開的這樣一個信息,康乃爾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一個泄漏事件的時候,又起波瀾了。第三衛生部,如果它真的的確發生了泄漏事件那衛生部此前的這個結論就應該是值得懷疑的。但是現在安監部門又説是工作失誤把這個給取消了,是某一個統計司出現了工作失誤。可是一個部門面對公眾的時候,是代表著整個的部委對公眾公開信息。你告訴我是失誤,那不失誤的結果是什麼,所以現在大家就有理由繼續懷疑。
向松祚:-相關部門結論閃爍其詞 疑點眾多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這幾個相關的部門他們自己的一些説法或者是結論,看似是很相互之間是矛盾的。但是看似這些矛盾的説法的背後有一個非常一致而且並不矛盾的一個理由,或者説一個動機,就是説這些事情跟這些部門是沒有關係的。儘管我們不能肯定説這些部門開始在調查和處理這個事件的一開始就想把這個責任撇清,但是現在的受害者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就覺得他們是想把自己的責任撇清。因為這麼多部門的介入,現在事情已經過去這麼多天,沒有給大家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這是讓整個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受害者都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不滿的。
迄今為止整個這個事件裏面最大的疑點就是本來大家認為是一個化工氣體中毒的一個事件,卻突然變成什麼是職工自己有病。醫學上對心因性疾病的解釋,它是因為有某種的誘因,比如説某一個人生病或者少數人生病之後,那麼他把那種心理上的情緒,傳染給他周圍的一群人而得了心因性的疾病。我們注意到這裡邊有一個關鍵詞,這個心因它有一個因。這個因究竟是什麼?比如説現在有一千人中了毒,出現了頭暈、噁心這種症狀。可能有999個人是患了心因性的疾病。那最初的那一個人究竟是什麼病呢?這個沒有得到任何的解釋,這個因到底是什麼?值得大家去考究的,而且也是需要主管部門必須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有病就得治,心病誰來醫?面對重大公共事件,回應公眾疑問,哪些環節有待完善?
張鴻:相關部門行動遲緩應急方案準備不足
(《今日觀察》評論員)
4月23號當發生這樣一個中毒事件,尤其是涉嫌集體中毒事件的時候,政府部門應急方案裏應該把它想的最壞,所以應該啟動的是一個應急的公共安全方案。所有的部門都應該來檢查,但是第一我們沒有看到所有的部門都進來。第二5月14號的時候,距事件發生已經過去20多天了,政府部門才開始有一個新聞發佈會開始公開結論。而這個結論的目的也很明顯都是為了平息這個事件,而不是把公共、公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實從松花江上空瀰漫著兩種空氣,一個是可能的有毒氣體,現在有毒氣體被被否決了。那接下來還瀰漫著一種空氣,就是恐慌的這種心態。如果真的是心因性疾病的話,是不是因為這20天信息沒有公開的這種緊張導致的。恐懼在一天一天地擴散,而且如果現在的結論還不令人信服的話,那這個恐懼的這種氣氛,還會再進一步的繼續在松花江上空蔓延。所以要治這個心病唯一的辦法,就是信息公開,讓大家有一個信服的真相。
向松祚:政府要克服對責任的恐慌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相關部門把事件複雜化的背後,其實在處理這個事件的時候好像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就是説盡可能讓這個事件平息,不要讓公眾知道,要把自己責任要撇開。也許政府部門可能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心理,我倒覺得政府在處理類似這樣的事件裏邊,似乎有一種心因性的因素。就是説他怕這個責任擔在自己身上,被社會公眾來指責。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如果政府遇到這樣的事件不能及時公開透明的處理反而可能會讓一件非常容易解決的事情,最後變得非常的複雜。最後,可能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會使得整個事件的成本會大幅度的上升。所以我覺得也許我們的政府,正是要克服這種心因性的這種對責任的一種恐慌或者一種回避。
展江:政府公開信息後還要配以相應的問責機制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對於違反信息公開條例,信息公開原則的官員,怎麼進行處罰,怎麼進行問責,我覺得現在缺少這一塊。所以我希望下一步,信息公開(條例)在實行了一段時間以後,一個就是要逐漸修改,要增加問責方面的條款,另外一個就是儘早把它變成一個正式的法律。
李楯:政府相關部門對此類事件態度消極反映遲鈍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當地政府做的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是它們的反應遲鈍,最起碼在這方面是存在問題的。再一個(社會)轉型期,在信任鏈條斷了的情況下。一些政府部門這樣做,恐怕會增加負面的影響,我們能不能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健康和人的生存質量放在第一位。如果政府能夠採取積極的態度,及時公開信息,如果真正能夠儘早做出解釋,給予使大家能夠信服的答案,情況就會好一些。
張鴻:政府傳統的做法已不和適宜 相關部門要轉變觀念
(《今日觀察》評論員)
有病一定要治,如果是老百姓得了病,尤其是1千多人都可能陷入一種恐慌的話,那他就不是原來我們猜測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可能變成了一個公共衛生事件。如果一個城市裏一千多人都得了心音性的疾病的話,是不是當地就要啟動公共衛生的預案呢?不是説讓他們趕緊出出院,而是要繼續治療。怎麼才能讓他們儘快的消除心中的這種恐懼,這種心因的因是很重要的。如果老百姓沒得病的話,可能會有一些政府部門在傳染著一種病,這種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傳統上的,捂蓋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爭取讓這些事情能在他們的控制之內,而不去更多的把他們的關注點放到公眾的民生的一個安全的當中。所以説如果有這種病的話,那政府部門也得治病。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