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家熱切關注全球金融危機的最新進展,最近國際和國內一些媒體對於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出現金融動蕩的局勢進行集中報道,有的媒體甚至發出這樣聲音,説第二輪金融危機已經到來,對於這樣一種聲音我們如何作出判斷?它是不是意味著第二輪金融海嘯真的呼嘯而來?如果是真的,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如何應對?CCTV2《今日觀察》主持人陳偉鴻與評論員陳平、何帆共同評論。
是“余震”還是新“地震”?
東歐地區出現金融動蕩,韓國、巴基斯坦面臨重重債務,金融危機第二波是否迎面襲來,金融市場波動,是否會引發新的連鎖反應?
陳平:金融危機背後展現的是各國的真正實力
(《今日觀察》評論員)
東歐曾經發生過比較嚴重的經濟蕭條,産生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現象,而在過去幾年轉型過程裏,只是經濟復蘇。復蘇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外國投資涌入,而且大量借債以每美元形式。所以美國金融危機動蕩, 也使得東歐國家面臨非常大的問題,西歐國家也在衰退,拯救他們比較困難。
亞洲國家分兩類,一類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因為歐美同時進入衰退,所以這類國家的出口大幅下降。 如果自身還有很大的債務或貿易逆差,對抗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比較低;還有一類國家,比如南亞國家,它們的問題和東亞國家不一樣,人口密度非常高,貧富差距比較大,基礎設施也比較弱,這種情況底下,碰到國際經濟環境動蕩,要抵抗的風險能力就比東亞國家要更弱一些。
我認為這次金融真正展現各國的真正勢力,包括體制的穩定和免疫能力,以前很多人認為歐洲的模式是比美國更好的模式。因為它有所謂的民主化,什麼都是程序化。實際上這次金融危機以後,我認為世界上最能夠穩住的國家,是中國和美國。
中國央行的行為非常果斷,而美國央行和財政部的拯救措施,雖然沒有恢復老百姓信心,實際這次金融危機變成經濟危機,最後轉化政治經濟危機,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這次金融危機發展情況底下,東歐和亞洲政治經濟的格局都會有要重大的變化。現在美國非常清楚,美國實力在收縮,現在美國裁員核心壟斷企業,如IBM、微軟等今年看不到谷底,美國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十倍以上。所以救銀行的錢只是一滴水的概念,根本沒有辦法堵住漏洞。
現在匈牙利、捷克和波蘭人口面積達很多,包括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 因為現在只有德國貿易順差,有財政盈餘,英國已經到破産邊緣,法國意大利自顧不暇,所以歐洲動蕩會加劇,然後東亞的四小龍,會有困難日子過。但是也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但對原來貧富差距比較大的南亞國家, 可能帶來的衝擊,難以預料,我想它的影響會超過東南亞金融危機。
何帆:歐盟正處生死攸關的關鍵點
(《今日觀察》評論員)
東歐國家出問題,非常像原來東亞國家發生金融危機:一開始經濟過熱,大量熱錢流入,熱錢流入,把房地産泡沫推得很高。現在基本面出現問題,又加上國際的炒家開始作空,所以現在東歐國家在破産的邊緣。
在北歐很多國家包括西歐,很多國家大量向波羅的海貸款,接著德國銀行,瑞典銀行都會出現新的恐慌,因為金融市場現在傳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一旦遠在波羅的海金融市場上會出現崩潰, 可能很快會影響到比如説美國的紐約的市政債券也可能出現恐慌。
另外如果歐盟來通過財政的辦法去救波羅的海三國的話,因為歐盟是很多國家聯合體,所以財政政策很難完全一致。比如很難勸説英國的納稅人要拿出來錢救波羅的海國家,如果用貨幣政策,讓他們加入歐元區,給他們發歐元,那樣帶來歐元的氾濫。歐元出現一個非常大的空,我們現在其實看到歐盟和歐元都處再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 它的破壞性已經超過金融危機,真正社會危機,真正政治動蕩都是在第二波危機的時候。
金融海嘯巨浪,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怎樣的波動,陰雲密佈下,中國經濟又將如何應對?
陳平:中國形勢很樂觀: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今日觀察》評論員)
羅斯福走出大蕭條10年時間,他採取的財政政策,並沒有擺脫那個危機。然後這次美國和當時的大蕭條比,最大的差別是大蕭條以前美國是靠工業資本主義指導,所以美國生産能力全世界第一的,。但是這次美國金融資本主義取代工業資本主義,把工業做空, 所以這次美國不敢讓金融資本主義破産,恢復工業資本主義領導地位,美國經濟走出低谷的可能性很渺茫。
最樂觀估計,美國主流經濟學傢俬下估計,起碼在10年以上恢復,如果因為戰後繁榮實際上美國是龍頭, 如果這個龍頭自己陷入衰退,難以自拔的情況,對中國的影響 就是中國向西方學習啟蒙時代結束了,中國從今天開始,不能像50年代一樣,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明天,也不能像80年,美國今天就是我們明天,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我認為中國形勢我非常樂觀,我願意送給觀眾一句話,叫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何帆:中國需選擇尋找更好的航線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們剛才討論的韓國亞洲一些國家包括東歐等都是新興市場,是金融體系的一些邊緣的國家。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這次金融危機的策源地在美國,仍然余震不斷,花旗股價已經跌到零,花旗已經處在破産邊緣。這個金融危機窟窿有多大,我們不知道。
這次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歷比較長時間的調整,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沒有幾年時間很難調整過量。這個給中國經濟敲響警鐘。所以看一看外國發生的事情會給我們敲響警鐘,就是怎麼樣才能更好選擇中國未來要走的道路。
我保持謹慎的樂觀,因為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確位置比較好的。但是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是跟著美國一起走的。就是我們中國經濟是美國經濟在鏡中一個反射。美國消費越來越多,中國出口越來越多,所以中國是貿易順差。美國是貿易逆差現在金融危機之後,大家都要調整。我們需要尋找更好的航線,我們才能到達光輝的彼岸。
特約評論員:
左小蕾:中國要加強拉動內需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如果從全球金融市場的作用來看呢,也可以説是所謂第二波金融海嘯,但是如果你從亞太地區,貨幣貶值,出口下降,經濟下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向亞太地區的蔓延,所以這個導致中國經濟這一輪下滑的一個外部的大環境沒有轉變,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看到這麼一個很清楚這麼一個現實,那我們就更大的重點,或者是力度,都應該是放在拉動內需上,這個一定要不斷加強這樣一個意識。
龔方雄:中國目前還是全球金融海嘯中的安全島
(摩根大通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應該來講還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的一個安全島,一個綠洲。那麼從經濟的角度來講,經濟在第四季度我們從環比計算,應該已經見底,現在正在一個微型的復蘇當中,我們的復蘇應該來講,還是一個初步的復蘇,而且非常脆弱的復蘇,那麼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挑戰還是很大,關鍵在於我們國家能否成功避免通貨緊縮預期對經濟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陳平:風險並不可怕 也是機遇
(《今日觀察》評論員)
風險並不可怕,因為不光是投資有風險,説實在學習有風險,然後中國在過去30年裏面,最大的成功,中國學習能力非常強,所以本來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只剩下3年和5年。
中國是要在困難中繼續保持馬克思對我們的教導——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科學技術才是先進生産力。不是凱恩斯講的拉動內需,那只是對發達國家,緩和經濟危機的臨時的“強心針”,如果對發展中講大家刺激消費,經濟上去了,我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中國經濟學家有智慧,把中國成功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金融危機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成長率, 中國産業在各個行業裏面都可能升級,所以我希望中國要改一個誤解,就是有的人建議産業升級,就是把勞動力密集的低端産業轉移出去。
金融危機到來,高端的非必需品的打擊反而更大。反而是必需品,比如美國人麥當勞還在賺錢。在中國四川,鞋的出口訂單,衣服出口還在增加。
所以我認為産業升級的概念應該是什麼,就是所有的行業,尤其基礎行業,中國的企業都做大做強,做優。産能的擴大要謹慎,但是技術要上去,市場份額要上去。所以中國企業家可以也學習調整的機會,而且波浪式的前進,不要太在乎數字和總量,但是要在乎質量和真正競爭實力。
何帆:面對金融海嘯中國企業必須有退有進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想對中國的企業提一點建議,面對金融海嘯,實際上中國企業必須有退有進。對大部分出口的企業來説,現在可能是大撤退的時候,其實你能撤退回來,也是保存實力。因為儘管中國出口企業,競爭力在提高,往往只會生産,按訂單生産,到國內市場,把國內市場精耕細作。另外必須還會要經營品牌,必須建立自己銷售的網絡,所以那才是對企業真正的一個挑戰。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