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一場沒有所有權的拍賣風波

2010年02月26日 10:34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一直以來,圓明園遺失的文物倍受國人關注。本月將在法國拍賣的鼠首、兔首銅像是我國圓明園十二生肖的組成部分,這個消息一齣來便引發大家的強烈關注,2月12日外交部新聞發佈會上姜瑜表示,中國對這件文物擁有不可質疑的所有權,這樣的文物應該歸還中國。為什麼我們流失文物回歸之路上遭遇如此多的波折呢?cctv2 《今日觀察》主持人陳偉鴻和評論員是何帆、張鴻共同評論“圓明園文物”拍賣風波。

正常商業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為何引來社會爭議?流失海外的文物要不要回歸?又該如何回歸?
何帆:銅首拍賣手段  欲情故縱令人反感
(《今日觀察》評論員)

   圍繞銅首拍賣的過程,佳士得擺出市場營銷的姿態,整個過程裏面就是“欲情故縱”。等你情緒平息的時候,再挑逗一下,然後又煽起來國人很多情緒。吊足胃口,吊足全球買家的眼球,所以如果單純從一個商業營銷的案例來説,它做的比較成功。但是靠激起十幾億中國人民感情,來為自己造勢這種操作手法非常令人反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文物所有權的條文規定,由於戰爭而被搶走或者被丟失的文物都是要歸還的,而且這是沒有任何食欲或者地域的限制,正是由於有這樣一個國際公約,我們外交部發言人才會理直氣壯地説中國對這兩個文物有無可置疑的所有權。
    我曾看到一個材料,聖羅蘭在1986年從兩個文物商人買過來,那時不是拍賣,直接從文物商人手裏拿過來,文物商人已經是轉手的第4道。也許從商人自己的角度覺得自己有道理的。但實際上不要忘了,地球人都知道這兩個銅首是中國圓明園裏大噴水池的12生肖雕像,在我們中國,不長翅膀,怎麼飛到法國去,所以不是偷就是搶。法國文豪雨果曾説“圓明園是世界文化瑰寶”,兩個強盜對圓明園,一個搶奪用火燒,一個強盜用掠奪,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張鴻:銅首拍賣風波刺激了中國民眾情緒
(《今日觀察》評論員)

這個事件是在刺激中國民眾的情緒,因為火燒圓明園是中國民眾心中一個非常災難性的記憶,所以這個事一齣來就使中國民眾受到了刺激。去年10月份當知道將有兩個銅首拍賣的時候,中國各大網站都設專門討論區,網友跟帖特別激烈,90%以上説不許拍賣,要追討它。然後平息沒到一個月,在10月份在紐約有預展,後來佳士得説在這個月底如期拍賣,中國人民的情緒降到谷底,民眾情緒又激起來。全球化的人,包括法國一些民眾當中産生非常衝突的一些意見,比如説在佳士得法國公司的門口,就有很多法國民眾去抗議、遊行,説這是中國的東西應該歸還給他們,所以我預計這個事情直到這個月底展出、拍賣的時候,會是特別激烈的一個事件。

國際公約,商業規則,面對流失的文物,回流如何日漸艱難,討要為何總遭遇尷尬?
何帆:國際公約的約束力不強使得文物追訴難
(《今日觀察》評論員)

 表面上儘管已經有追訴文物的國際公約,但執行起來非常困難。比如在1954年在海牙會議上,有一個在武裝衝突下如何保護文化財産的條約。1970年,禁止和防治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方法的公約,然後1995年羅馬外交大會上,國際統一司法協會有一個關於防止這個盜竊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國際公約都是有的,但是問題是什麼呢?一方面,參加這些國際公約的,曾經是強盜的那些發達國家太少,另一方面,如果要參加的話原來從別人手裏搶的那些文物都歸還。這個公約也不是強行法,他們也不在公約約束範圍內。另外有一些國家參與公約之前可能就已經逃之夭夭的。而且公約文本規定如果想要求追回流失文物,得看是不是善意的擁有等等,而什麼是善意取得、什麼是合理賠償等等這些規定是模糊的。
 最後這個公約的背後都是鬥爭。為什麼發達國家死死不肯讓步,他們舉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當然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2002年發達國家非常有名的博物館,像法國的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簽訂一個叫做全球博物館價值的宣言,説現在大英博物館,或者在法國盧浮宮裏放的中國和埃及文物就是全世界的文物,只不過代替保管,而且更安全。表面上看有道理,此外,儘管銅首是全球性文明産物,同時也是民族性的文化遺産。

張鴻:文物在多次轉賣中價錢升高
(《今日觀察》評論員)

   追回流失文物無非三種途徑,一個討還,這很難;還有贈送,有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時候,在國外收購一些流失的文物然後贈送,這個相對來説數量也非常少。多一點就是回購,但是回購面臨一個特別大的問題,賣不完,光圓明園流失最多的文物150萬件,一把火燒沒了, 200多座博物館當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有167萬件,流失民間的可能超過10倍,這麼大的量根本買不完。而且買的越強,價格上漲。85年最初發現三個銅首一個美國的收藏家,他路過私有游泳池,看到游泳池兩邊有兩個銅首,你把這兩個銅東西賣給我。當時4500美元。然後一次又一次拍賣,所以價格自然而然提上去,要不然為什麼值2億元。

余光中:希望流出去的文物都能回來 
(台灣著名詩人):

一樣東西有資格稱為文物,就表示這個物上面還有精神的價值,所以你當代的皮包再好,LV它不能叫做文物,所以文物一定有歷史感,有歷史價值,有文化的價值在裏邊。所以純以商品而言,是可以買賣的,可是以文化而言,當然跟一個民族的傳統有關係,因為文物已經變成文化的載體了。將來法律上怎麼樣來分辨(商品與文化品),恐怕會有很多爭論。原則上當然流出去的文物如果能都回來,那是最好的。
   
舒乙:通過掠奪、戰爭、侵略這種手段流出的文物應該回來
(中央文史研究館):

總的來説,我是希望這些被掠奪出去的東西最後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再回來。首先這些東西的流出是非正常的,是通過掠奪、戰爭、侵略這種手段出去的,遲早應該回來,至於怎麼回來要看事情的具體情況,在回歸的途中肯定已經多次倒手,倒到最後的這個人可能已經不是侵略者了。所以文物的回歸要根據具體情況,看對方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物力、財力,給他們適當的報酬,我覺得也是可以的。

何帆:有理有據有節地追回文物
(《今日觀察》評論員)

文物的追訴要用文明的方式。為什麼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私人收藏家一直不願意承認這些東西是偷來、搶來的,一直不願意歸還?比如流失的仕女圖,大英博物館一直不肯歸還給,而這實際上是不文明的方式在傳播文化。當中國人在外國人的博物館裏看到這樣一個中國文物的時候,實際會感到不光彩。在追訴文物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文明的方式,以有理有據有節的方式,一舉兩得,隨著不斷努力,通過外交途徑、民間的途徑,用協商的方式甚至是各種可行的途徑,使更多原本屬於我們的文物回到祖國懷抱。事實上,我們追隨文物回來的時候,也向全球展示了一個跟一百多年前的政府完全不一樣的新中國形象。


張鴻:民間和政府形成合力追訴流失文物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們國家對擁有主權流失文物態度非常鮮明,我們從來沒有放棄追訴權,這種表達聲音放的再大一點,就是民間和政府完全可以形成合力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政府對追回流失的文物的強烈願望。也對買家也形成巨大的壓力,他買的時候,知道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追訴權,拍賣公司也有這樣的壓力,如果有主權討要聲音不斷伴隨耳邊,其實對它的價值有影響的。也不敢輕易地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剛拍賣。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