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2009/02/10)

2010年02月26日 09:55  節目文稿集 我要評論

  

解説:文理要不要分科,教育部問及全社會,分學生素質不全面,和學生負擔太沉重,一道選擇題大家左右為難,也或許是道論述題,分不分,民眾開出哪些藥方?《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這兩天關於普通高中教育階段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熱議,上至國家的教育部門,專家學者,下到每一個普通的百姓,特別在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看法。那麼我們在高中教育階段,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取消了文理分科是否能夠解決中國教育所面臨的現實挑戰?今天我們將就此事展開評論,我們的兩位評論員是何帆和張鴻,我們也歡迎電視機前的各位發表您的看法,您可以登陸央視網、騰訊搜搜網和搜狐網,在節目當中,稍候我們將會來關注各位的網絡留言。    節目一開始,我們還是一起來關注一下,引發了全民大討論的,關於高中階段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     解説:進入2月,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就社會關注度高、影響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歸納,以20個重大問題公開徵求意見的方式,開始尋求全社會的智慧。20個重大問題中,關於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問題倍受關注。它讓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沿襲了30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再次接受全社會民眾的討論與考量。    問題公佈幾天的時間裏,教育部官方網站上,有400多人留言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投票比例中約55%的網友表示贊成,但同時也有超過40%的網友,則對取消文理分科表示反對。      贊同取消文理分科的聲音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就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我國現行教育中有三大“病症”。首先是文理分家導致人文情懷缺失;其次是教育行政化使知識分子無心學問;最後是閱讀能力下降導致國民素質降低。    著名教育專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許智宏此前也表示,現時的教育高中文理分科,讓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才接受通識教育,使得學生的功底不夠。     但反對的聲音也很多,一些在校老師認為,文理分科如果取消,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必然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在學業壓力已經很重的現在,如果高三繼續修9門課程,學生將不堪重負。面對社會的爭論,讀書的高中學生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高中學生(男):文理分班不太好,那些偏科現象非常嚴重了。    高中學生(女):術業有專攻嘛,你肯定有自己擅長的科目。所以我覺得這樣文理分科還是挺好的。        解説:文理分科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題目,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為分類選拔人才,高中部的文理分科開始。    三十年來在文理分科制度下,社會專業人才的缺失得到了迅速補充,然而同時文理分科制度一直在引發人們的討論,專家從理論上講,教育應該讓受教育者既具有科學精神,也具有人文精神,文理分科不合理,但從實踐上講,學生中“全才少,偏才多”,是培養“什麼都學都不精”還是培養“專業人才”,也值得民眾思考。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都牽扯著高等教育的培養方式和整個社會的人才理念。    教育部這次重提文理分科的討論,是否預示著沿襲了30年的文理分科時代的將會終結,或者還會延續,也或許將有更大的政策調整?人們都在拭目以待。    文理分科:激辯百年 困局猶在     主持人:其實這樣一場全民大討論當中,大家會發現,支持的觀點和反對的觀點似乎是不相上下的,二位在關注這個全民大討論的過程當中,有沒有你們感興趣的地方?    張鴻: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個討論特別熱鬧,很多人願意參與進來,如果簡單地分,它就是贊同和反對,這一次提出來的,就是説把它合到一塊的主要的理由就是一個,就是通常教育,他們認為,高中階段應該是一個通才教育階段,有利於整個的學生的什麼呢,就是説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這個培養。    主持人:沒錯。    張鴻:那就是説過去我們這種物理歸物理,中文歸中文的這種模式,可能會讓理科的人,他缺少一些人文精神,可能會讓文科的人缺少一些科學的這種。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何帆發現什麼?    何帆: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規律,就是基本上是那些站得比較高的人,是在贊成取消,站得比較低的人,大部分是在反對取消,然後站在外面的人,是贊成取消,站在裏邊的人,是反對取消。    主持人:這個現象説明了什麼?    何帆:學生是贊成取消,學生是在反對取消,如果説老師的話,大學的老師是贊成取消的,但是中學的老師是反對取消。如果説學生的話,是那些已經考上大學的往屆生有一些是贊成取消,但是正在高中讀書的那些學生是反對取消。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實際上如果你取消的話,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現在正在教高中的那些老師,和現在正在讀高中的那些學生。    主持人:甚至馬上要面臨著分班了。    何帆:他們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對他們來説,實際上他們反對的理由就是,我的負擔會更加加重,現在這些高中的老師,和高中的學生可以説是我們中國活得最累的這樣的一群人。那麼現在如果是分科的話,那一個學生要高考的時候,基本上要準備6門課,那如果是不分科,那就是9門課,它就會活得更累。所以我想這個討論呢,實際上我們還要看到,這些來自最基層的這些老師和學生的呼聲。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在網絡上也來蒐集一下,這些來自基層的呼聲,也許他們就是剛才你所説的,各個方陣當中,不同的代言人,馬上來關注一下第一個網友留言,這個署名叫“麻辣教師”的網友説,“我從事中學教學20年了,我認為分文理科是抹殺中國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機會,在學生進入高二之前,學生並沒有真正學到多少,有關文理科目的知識,他們很多是盲目地進入高二的文理科學習的,等到高三,才知道自己在哪些科目學的得心應手,同時我們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的天性和教師的因材施教的機會也被徹底地抹殺了。”這是來自教師的一個觀點。    “超級動物園”説,“取消文理分科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兔子要學會吃肉,獅子要學會吃草。”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您覺得。    何帆:這個討論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    主持人:對。    何帆:這個討論已經討論了一百多年了。    主持人:它真的是有歷史嚴格的一個話題討論。    何帆:對,1902年,那個時候還是清朝,當時的時候清政府就出臺一個親定中學生堂課程,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文理分科,不過那時候不叫理科,叫實科,就是實業的實,那麼後來沒有實行幾年,後來發現不行,就又把它合併了,取消了這個文理分科,但是取消之後呢,取消有取消的問題,因為取消之後呢,當時的時候,中學的學時很短,然後要學的課程特別多,學生受不了。所以到1909年的時候,又開始發生了一個變化,那個時候是學習德國的模式,又重新把它分成文科和實科,那再過了幾年,就到了中華民國了,中華民國的時候,1912年的時候,當時的教育部,當時管教育部的是一個赫赫有名的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那麼他呢。    主持人:他的做法是什麼?    何帆:他的做法就是開始把這個文理分科取消了,取消了之後呢,做一個普通教育,這個時候我們把全部合在一起,但是實行沒幾年發現,又出現問題,所以又取消,所以我們看到一百多年來圍繞著文理分科,一直合了分,分了合,每一次改革,好像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次改革好像都是一次進步,但是進步了一百年到現在我們發現還是在原地踏步。    主持人:其實我想我們不必説到那麼早之前,就是在最近這些年當中,我們是不是也看到不少的地方,也做了改革方面的嘗試。    張鴻:對,最近一些地方,一些省市都在有這樣的嘗試,你比如説江蘇,它最近10年來已經用了5個方案,這5個方案平心而論,我是覺得,它好像是離素質教育的考試越來越近了。    主持人:都是什麼樣的方案?    張鴻:高考方案,比如説它08年的時候,實行了一個新方案,叫“三加學術水平測試”,就是基礎三門,學術水平測試一門,然後,綜合素質評價一門,學術水平測試裏面,包括了很多門課,然後綜合評價包括你的社交能力等等這些評價,這個呢,我們看上去從考試的角度來説,確實有點考你的綜合素質,什麼都有,但是呢,在執行起來遇到了麻煩,就是第一,當年參加高考這些學生,他們被弄蒙了,因為你想想十年五個方案,就是我還沒參加高考,我就要知道今年到底是什麼方案,我不知道,我沒法提前預測到,然後我提前的復習;第二就是在實行的過程當中,它和全國的統招的這樣一個高考的招生模式,産生了衝突,比如説很多的大學甚至不知道,你江蘇我到底招哪些學生啊,我的分數線怎麼來劃定啊。    主持人:區域的特色和全國的特色不一樣了。    張鴻:因為它有一個基本的標準,所以出現什麼呢,出現狀元上不了北大,按説呢,好像綜合素質考試,如果我們真是一個測評的話,那狀元,考試狀元上不了北大也是正常的。但是這個在大家傳統的這麼多年的一個意識裏,覺得狀元怎麼能上不了北大呢,尤其是狀元上不了北大,它後面其實意味著很多人,你本來可能可以上一本的,你上不了一本,本來你可以上二本的,你只能到三本裏去。    主持人:對。    張鴻:所以就又臨時又調整了方案,讓這些人能夠到他的最低分數線裏面去,所以這個就是説對於這些當年參加考試,尤其是改革當年參加考試的學生來講,他們和他們的家長就蒙掉了。    何帆:所以等於這個改革來改革去,很多學生變成改革的試驗品,變成了小白鼠。    主持人:我覺得這個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可能對學生是不公平,那麼究竟在高中教育階段,是不是應該取消文理分科,取消文理分科究竟能不能夠解決中國的教育所面臨的這一系列的挑戰?馬上繼續我們的評論。        解説:新討論,老話題,炒了近百年,變了若干次,文理科分分合合的背後,我們究竟在關注哪些問題?《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好,歡迎回到我們的節目當中,在今天的《今日觀察》裏,我們和大家關注的是現在在全社會都在熱議的高中教育階段,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馬上我們來看看幾位網友上傳的漫畫,在漫畫當中,他們也表達了自己對這個話題的一些關注和看法,第一幅漫畫,非常得有趣,當中有一個人正在發出一個疑問説,我們就是培養這樣的人才嗎,大家注意看一下這兩個人才,猛的一看似乎手臂很強壯,可是你注意它是一個畸形兒。     何帆:這兩個都是偏科的學生。    主持人:偏科,特偏。而且這個粗和細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好像文科和理科變成了一個魚和熊掌的關係。你只能取其一,我想這可能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再來看看第二幅漫畫,第二幅漫畫,是一個氣喘吁吁的學生,如果在文理不分科的情況之下,他告訴我們高考制度不變,要想做全能型,苦的是我們的學生,你看他搬著這麼多的書要上高考這兩階臺階,不是那麼容易上啊。    張鴻:這是老師和家長普遍擔心的。    主持人:對。    張鴻:就是你負擔會不會相應地加重。    主持人:沒錯。再來看一看下面這幅漫畫,這個是在一個應該類似拳擊比賽的賽場上,周邊有很多的關注者,但是場上的兩名隊員呢,他們的實力似乎相差很多,一個是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應試教育,一個是我們已經提倡很久的素質教育,但是它們的強壯程度在此是一目了然的,然後應試教育還非常輕蔑地看著它的對手説,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何帆:因為它不僅它強大,它是一個不倒翁。    主持人:對。    何帆:就是你怎麼改革,它都會有變通的辦法。    主持人:沒錯。所以關於是不是應該取消文理分科,包括這種討論這個現象本身,各大媒體也都給予了關注和評論,馬上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解説:2月9號,新華社發表“三問:取消文理分科”的特稿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個問題,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取消文理分科;其次,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加重學生負擔;最後,我們取消文理分科需要什麼樣的改革配套?文章説,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錄取體系,實行自主招生,對應這樣的制度,方可談及中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問題,如果由於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等一系列問題難以改變學生評價體系,那麼文理分科雖很必要,但卻不可行。    2月10號,《光明日報》以“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為題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很多人認為,在目前的考試製度下,無論分科與不分科,區別都不大,只有把教育對準人本身,才能真正注重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但有一個前提不要忽視,這樣的教育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多元評價體系與升學制度上,問題才可能解決。    《揚子晚報》則以“應試教育不死,取消文理分科又何益?”為題發表媒體觀點。文章説,要想實現取消文理分科的願景,首當其衝的就應該是去除應試教育,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否則單純取消文理分科,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加重學生負擔,客觀上助長了應試教育。    中國網文章的主題,則是集中在體制層面的討論。文章説,體制不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就是瞎折騰,只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而不改革教育體制,我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將會越來越重,而學生的整體素質也不會得到提高,最終會背離了我們取消了文理分科的初衷。如果是這樣的話,文理分科還不如不取消呢。    取消文理分科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是如今的討論,卻是日漸升溫。縱觀國家媒體的討論,我們發現,當下社會各界,更多是在表達改變文理分科這個現實背後的現實性擔心。    規矩真的變了,學生考試的課程會不會增加,學生負擔會不會由此更沉重,未來學生升學,考評體系又將如何建立?這場當下社會的大討論,從一個問題出發,現在將該開始淹沒在帶出的問題之中。   文理分科與否不是教育改革的著力點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到的許多的評論呢,其實都是圍繞著文理分科究竟應不應該取消這件事情本身來展開的。我也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我們節目開始到現在,雖然跟兩位評論員不斷地討論這個問題,但是似乎你們並沒有很明確地表達出,你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的傾向性,這是為什麼?    張鴻:因為它,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回答是,或者是、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這樣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只是一個浮在面上的一個問題,剛才很多評論其實也提到了,就是在這之後,它後面是什麼問題,是應試教育和高考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説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主持人:對。    張鴻:那麼這個橋是什麼形狀的,大家,這些考生就會瞄著這個橋,我們叫過橋術,大家就會研究怎麼才能過去,如果你是鐵索橋的話,那我就得研究怎麼才能通過鐵索橋,如果你是木板橋的話,我怎麼騎自行車過去,如果你是一個斜拉橋的話,那我開車可能就過去了。所以大家是瞄著這個,我們叫指揮棒,高考是中學教育的一個指揮棒。所以我們其實期待兩種標準,一個標準是綜合素質這個標準,希望所有的中學生都有綜合素質,綜合素質都能提高,但是我們在考試的時候,考的其實是綜合素質的其中之一,就是考試素質,我們不得不承認考試也是一種素質。    主持人:應試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張鴻:對,包括記憶能力等等。就像我們在足球場上,如果我們要選拔一個好的足球前鋒的話,那其實我們就要看他能不能進球,能不能射門,對不對。但是我們來一個田徑的指標,説如果你要是想當前鋒的話,你必須得3200米跑多少,這個中國足協原來幹過這個事,就是一些優秀的足球前鋒,他為了成為足球前鋒,能踢上足球,他就得先去練田徑。所以這個田徑的指標,如果你不取消的話,那我田徑運動員就會來踢足球,所以這個就是説,我們如果高考應試教育,高考的招生這個制度如果不改變的話,談這個前面的分不分科,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主持人:其實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就是我們的制度的問題。    張鴻:對。    何帆:對,其實文理分科它是個偽命題。如果沒有高考制度的話,我想不會有這麼多人對文理分科感興趣。    主持人:如此在意。    何帆:對,因為我們經常會説,誰家的孩子偏科,但是你注意到沒有,大家在衡量這個孩子是不是偏科的時候,他這個判斷的標準是有選擇性的,比如説,如果你的語文很好,數學也很好,但是你的美術很差,音樂也很差,沒有人會説你偏科的。    主持人:沒有人用這個概念。    何帆:對,但是如果你説,你音樂很好,但是你的英語學得很差,那不得了,這個偏科偏得太厲害。所以我倒覺得,我們現在實際上在當前的這種分科的情況下,有的孩子偏科倒是件好事,因為他偏科,反映出來他對那個是有興趣。    主持人:對。    何帆:他表明出來,他在特定的學科,特定的領域,他是有才能的,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改革應試的教育,這時候我們就把文理分科取消,一定要去請求一個通識教育,往往會可能適得其反,我們可能最後出現的一個求全責備,然後抹殺了很多人才。     主持人:其實我想教育的本身,一定有它自己獨特的規律的,有的時候我們的願望和現實之間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比如説我們現在看到的應試教育,它一定是在很多的場合,很多的時候都是會遭到大家詬病的,但有時候你自己得想一想,可能在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之下,這也許是我們唯一可以做出的一個比較科學和合理的選擇。當然呢,在應試教育鋪天蓋地的同時,我們也從來沒有忘記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    張鴻:對。    主持人:只是剛才你們提到的制度層面,我們特別想知道究竟我們如何才能夠放大這個素質教育?怎麼樣真正的加強我們的素質教育?    張鴻:其實這個涉及到我們到底要把中學生培養成什麼人,那他往上的話,就是大學生培養成什麼人,因為很多人認為,高中階段應該是一個通才教育,甚至大學的一二年級,都應該是一個通才教育,那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標準,然後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制定我們的政策,其實分或者是不分,文理它怎麼,中學怎麼學,這個在國際上沒有一定之規,大多數國家呢,它是不分的,但是其實你比如説在日本它是分的,那在中國的香港,在中國的台灣也都是分的,但是它們沒有遇到像我們現在這麼多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在美國,它是不分,但是它是講究文理,其實是在課程上有分的,但是它每年考試的時候,究竟是怎麼考的呢,是學分制,就是你是考語文,考數學,考一個科學,這個科學可能是有我們很多理科的這種概念在裏面,但是其實,他其他的這些學分都要修夠,然後你願意什麼時候考就什麼時候考,這是我們的高考制度所不能做到的。    主持人:其實很多的國外的學生,他們是在上到了大學之後,才開始進行專業的一個劃分。在中學階段可能更多的是一個通才的學習的教育的。    何帆:這個通才的教育也好,包括素質教育也好,這都是舶來品,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們説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主持人:對。    何帆:現在改成了素質教育。    主持人:素質教育。    何帆:通才教育。但是實際上我們在引進這些概念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誤讀,這個通才教育,在國外它比較流行的一個説法叫Liberary  education,如果我們直接翻譯過來,它應該叫自由教育,如果是説我們現在還是應試教育,那我們再,不管是分科,還是不分科,其實我們培養的是什麼,還是考試的能力,因為你文科是題海,理科也是題海。    主持人:一樣。    何帆:如果你把這個文理把它合併之後,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題海。所以這是實際上我們培養的不是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是終身考試的能力。如果我們一定是從在考試製度沒有改變之前,我們去盲目的去談文理分科還是不分科,去談這個通識教育,就有一點買櫝還珠的感覺。    主持人:聽完了二位的觀點呢,我想我們也馬上來聽一聽,我們特約評論員對於現在正在大討論的高中教育階段,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這個問題,他們自己獨特的觀點,一塊兒來看。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整個對於中國的教育的辦法裏頭,我自己覺得太硬性規定的事情太多了,這個制度應該松一點,使得學生他的自由度比較大一點。我建議不把學生變成文科跟理科硬性的規定,分科不分科,數理化生物這些課,在高中我覺得要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是為將來念理工的學生,一種是為將來不願意念理工的學生。        黃依倩(香港大學內地招生總監):香港在目前為止,還是分得很清楚,是文科學生,或者是理科學生,或者是經濟類的學生,那麼最近香港其實到2012年就會做一個很大的改革。這個改革就會把這個文理的概念是比較打破掉,就是説這個學生你未必這麼早就去形成意識,文科班或者理科班,這個改革的做法,最主要是從大學對中學生的入學要求開始做的。那麼(大學)入學的要求改變了,那麼中學相應來説,它的教學設置會改變。        徐小平(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實際上教育應該是包括文理科,包括博士,都應該是以畢業後的出路為導向的。如果以畢業後的出路為導向的話,坦率説,文理科不僅是分不分,不是個問題,有些文理科是不是要學,都是個問題,中國教育應該從以學歷知識為本位,變成以技術就業為核心。這樣一來,什麼人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清清楚楚。        主持人:是不是應該取消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如何來面對我們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的困境,現在我們網友同樣也發來了很多自己的看法,馬上我們繼續來看一看,這位署名叫“飛天小丸子”的網友説,“我是一個高一的學生,我現在就等著上高二分科減輕負擔呢。”這是一個觀點。    來,“悠然茉莉”説,“取消文理分科,越快越好”。    “明前綠茶”的網友,他的留言,他説:“我是一名高中教師,我個人覺得只要不取消高考,只會加重學生負擔,學校向教師要成績,教師已經是在交題目,不是在教書,更談不上育人,教師是在急功近利潛移默化給了學生。”    其實我特別想跟“明前綠茶”這位網友交流一下,我們特別感謝您踴躍地參與了我們的節目的討論,但是呢,對於您剛才提到的,取消高考這樣的觀點,我個人還是不太敢茍同,所謂現在普遍的説高考是我們的一個獨木橋,對於高考這種做法,有這樣的或者那樣的質疑,或者是不滿的看法,但是畢竟呢,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在今天的現實情況下,它可能還是我們萬千學子求學的一條相對來説比較公正的路。所以我想對我而言,我更希望是完善這樣一個制度,而不是簡單地取消這樣一個制度,不知道您是否認同。好了,那我們在看完了網友的觀點之後呢,也來聽一聽二位評論員,你們此刻的想法,對於如何來完善我們的教育制度,如果解決目前我們面臨的困境,你們還有什麼的樣建議?    張鴻:這一次是在徵求意見嘛,所以我想提一個建議,就是説我們都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部一定要慎之又慎,我們今天提到的這個高中文理分不分科,其實是它系統的一個系列問題,20個問題當中的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其他的這些問題,可能都比這一個問題重要,所以在你推出了改革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我們的每一個改革,可能要讓具體的那一個高中生,一個高中生的家長,要承擔它的改革,試錯的承擔,就是我們一項改革,可以説你改革試錯了,那可以沒有問題,但是具體承擔它的,是這些高考,將要參加高考,和正在復習的這些學生,甚至已經分過科了,高一的這些學生,那如何避免或者是儘量減少他們的所承擔的這些損失,是我們教育部門,主管部門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不是説輕易地就可以拿出一個方案,我們來試一試,那您可能這樣一個試的方案,就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何帆:我們現在看到教育部拿出來了20多個題目,公開徵求大家的意見,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這説明教育部呢,自己現在也開始認清楚一點,就是教育並不是教育部一個部門的事情,教育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文理分科不分科的問題,它的背後實際上是高考制度的問題,而高考制度的問題,它的背後呢,又是整個招生制度的問題,招生制度的背後,是現在的就業市場,和包括人才評價。我們整個社會對人才評價的這個制度,所以呢,實際上教育體制改革呢,它是我們全體國民出的一個考卷,如果這個考卷只有教育部一個部門出出題,而且在教育部出的這個題裏面呢,我們又只答文理分科不分科這一個題目,我想最後我們全體國民的成績都是不及格。因為現在的這個教育體制改革,實際上應該是我們把各個部門,包括各種社會的力量,都能夠融合在這個教育體制改革當中,你比如説教育是不是只能政府來公辦,包括有很多民間的力量,也在躍躍欲試,也希望能夠參加,如果這個時候能夠放鬆這個口子,能夠讓更多的力量都能夠參加進來,我想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讓更多的人能夠更方便地享受到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