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圖片01:國務院8月底的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的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産業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本身並不存在過剩一説,過剩的是風力發電的設備,靠著買圖紙以及銷售提成,國內大批風機生産企業實現了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擴張,然而根據國外地理環境設計並製造出的設備,能否經得起中國特殊環境的考驗,還需要時間考驗。
圖片02: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告訴記者,長期來看,可能導致大批企業倒閉的原因就是産能過剩,由於應對金融危機,大家找不出更多的靈丹妙藥,就把新能源作為一個拉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引擎,會帶領經濟走出危機走出低谷,現在大家都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這就有問題了。
圖片03: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也認為,在整機製造基礎不紮實的情況下,大批買圖紙生産的風機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一旦大規模出現故障,鉅額的維修費用,對生産企業和風電場來説,都將是一場災難,我們現階段還應以研發突破為主,或者試驗示範階段的推廣,而不到商業化大規模推廣的時候。
央視調查:外國圖紙將拖垮中國風電企業
(主編:孟慶海 記者:李傑 攝像:陳艷波)
今天我們關注部分新能源行業的重復建設問題。國務院8月底的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的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産業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昨天我們關注了多晶硅的産能過剩問題,今天我們來看看風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李俊峰:可能導致大批風電企業倒閉的原因就是産能過剩
在遼寧康平縣的一個風電場,記者看到幾十台大型風機靜靜的矗立在農田裏,在給風力發電機配備的變電站裏,工作人員也在忙著施工。
記者:“還沒並網,大概什麼時候能並網?”
“今年年底以前吧。”
對風力發電場來説,今年可以説是個好年頭,因為7月20日,國家發改委把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對風電上網分別實行每度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的價格,因此告別了競價上網,普遍虧損的局面。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對風機生産是重大利好,但採訪時,瀋陽華創風能公司總經理卻認為,即使如此,明年仍將有一半的企業會倒閉。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明年我預計,2010年的話,整機組裝行業肯定會出現一個洗牌。”
記者:“你估計多少家會死掉?”
李大華:“至少一半,至少一半。”
那麼,這是否是危言聳聽呢?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也告訴記者,長期來看,倒閉的企業可能會更多,而可能導致大批企業倒閉的原因就是——産能過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我們將來、未來有個三五家企業就夠了,但現在不是這個樣子,現在我們有70多家企業在做,並且好多地方都在打造風電基地。”
李俊峰告訴記者,早在2004年,中國風機産業就走上了瘋狂擴張之路,從2004年6家猛增至現在的70多家,企業數量增長10倍以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2002年前的46.8萬千瓦,迅速發展到2008年底的1200萬千瓦,7年足足增長了25倍。風電迅猛的發展速度,也讓2007年國家頒布的: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遠期目標,僅僅2年後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明年,國內風電的發展就有可能突破這一目標。
李俊峰:“當然你現在可能笑這樣一個目標當時為什麼定這麼小,你想當時05年的時候,我們只有50萬千瓦,我到2010年用5年的時間我漲10倍,我搞到500萬千瓦已經很高了,當時德國只有1500萬千瓦,我們説到2020年我們搞到3000萬千瓦,比德國的目標翻上一番,覺得目標也很高了,但是發展的很快。”
短短三四年的時間,這個當時看來很高的目標已經近在咫尺,國內風機産能也從供給不足迅速演變成産能過剩。目前不僅風機行業産能過剩,就連上遊的發電機、變速箱等配套企業,也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競爭在加劇。採訪中,記者也找到了國內風機槳葉的領頭羊企業——中復連眾,他們告訴記者,這兩年新冒出了很多競爭者。
中復連眾(瀋陽)複合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楊濤:“我們公司調研結果應該在50家以上,從前兩年開始逐漸開始進入的。”
記者:“你們感覺到這個競爭激烈嗎?”
劉楊濤:“我們已經感覺到了,感覺到了一定的壓力。”
風電是未來的清潔能源方向,為什麼會存在發電設備過剩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風能發電,成為繼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後的全球第四大風力發電國家。而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本身並不存在過剩一説,過剩的是風力發電的設備。既然風電是未來的清潔能源方向,為什麼會存在著發電設備過剩的問題呢?
2005年以來,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風機行業也成了財富神話的代名詞,成了地方政府爭搶的目標之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因為原來裝備製造,原來增值稅是不抵扣,但現在開始增值稅抵扣了,他希望把裝備製造業引到我當地發展風電的這些地方去,以便使我的增值稅能夠退到我當地,使我當地有所收穫。”
2005年,對企業來説,風機行業無疑是一個香餑餑。因為全國當年只有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而政策規劃是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這就意味著市場有60倍的巨大發展空間。而在利潤率方面,2007年國內最大的風機製造企業——金風科技整機的毛利率達到了29%,也就是説,賣一台價值千萬元的風機,基本上可以賺到300萬元,令人咂舌的財富神話不斷上演,大批央企、國企、民間資本再也按捺不住,一股腦地衝進這一市場。
李俊峰:“總的有七八十家,真正上了規模的不超過十家,但十家你看,基本上是保持在那些大的、傳統的,裝備製造業那些廠家手裏。”
風機行業不僅成了財富神話的代名詞,同時,它也成為了地方政府爭搶的目標之一。
李俊峰:“由於應對金融危機,大家找不出更多的靈丹妙藥來,就把新能源作為一個拉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引擎,會帶領經濟走出危機,走出低谷的一個靈丹妙藥,現在大家都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這就有問題了。”
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衝動,所帶來的産能過剩已經引發了風機行業的價格戰,以金風科技為例,風機的毛利潤率已經從2007年的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3.4%。價格方面,一年前,金風科技單機容量1.5兆瓦的GW77-1500機型,價格是6400元/千瓦,同樣的産品,在今年5月價格卻變成了5400元/千瓦,下跌了將近16%。
瀋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淩宇:“確實是血腥味十足,肯定會有一大批要淘汰下去的,因為我們從世界範圍內,真正有實力的風電整機廠家也就那麼十幾家,那中國現在就有70幾家,這可想而知,肯定要淘汰下去一大批,大部分都要淘汰下去。”
目前,雖然産能過剩,但讓一些風機生産企業感到安慰的是,內蒙、新疆、甘肅、沿海各省市還在不斷的建設新的風力發電場,原有的2020年3000萬千瓦的規劃也可能修改,因此市場未來還有大量的需求。但李俊峰卻告訴記者,前景未必樂觀。
李俊峰:“比方説能源局,劉淇局長已經説過,可能到2020年我們要搞到1億到1.5億千瓦,就説在這個基礎上,相當於原來目標的5倍,即使這樣的話,從2010年開始,我們每年搞1000萬千瓦,就是1億千瓦十年,再加上我們3000萬千瓦,就(2010年)實現的3000萬千瓦就1.3億千瓦了,所以説我們將來的製造能力大體上就是每年1000萬千瓦到1500萬千瓦,如果是再做得更多的産能,比方説要做到2千,3千萬千瓦的時候,就必須出口了,從這個角度來説,要警惕産能過剩。”
産能過剩的結果勢必導致惡性競爭,現成的教訓就是我們的電視機行業,産能過剩讓一台電視機只能賺幾元錢,我們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的風機企業正面臨類似的危機。
好像是一夜春風,天亮的時候,中國大地上呼啦啦冒出了七八十家生産風機的企業,讓人納悶的是,絕大多數企業之前並沒有做過風力發電機,也不掌握風力發電機的生産技術。那麼,他們是靠什麼來生産技術含量很高的風機呢?
瀋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淩宇:“中國大部分的企業都是買圖紙的,中國可以現在有80家企業裏,應該有70多家都是買的圖紙。”
中國大力發展風電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內大批企業也唯恐落後,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因為在市場競爭初期,能夠拿到更高的市場份額,將有利於遏制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利益。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不掌握風電主機技術的企業只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到國外去買技術,迅速實現生産。那麼,買一套圖紙要花多少錢呢?
閆淩宇:“這個看你具體怎麼談了,這不一樣的,我説四五千萬,是一般在中國區域銷售,你要是出口的話那就是另談了,很多都是一張圖紙賣了幾家,我們國內很多企業都是這樣的,幾家企業買的都是一張圖紙,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李大華也告訴記者,幾十家企業分別花幾千萬到國外購買圖紙,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他們還要承受一系列苛刻的條件。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他的圖紙買來以後,他需要交錢,然後他們還有合約,每生産出一台來要給對方多少多少錢,第三他的産品是不允許出口的,第四他是不可以隨意改動的,未經授權,它的圖紙是不可以隨意改動的。”
風力發電機雖然是高科技産品,生産卻很容易,整個過程很像當年組裝DVD,買來圖紙、和風電場簽訂供貨合同後,把四處採購的發電機、變速箱、主軸、控制系統、槳葉等配件裝在一起,就成了一台臺能夠賺取利潤的風力發電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風機製造廠,你可以去看一下,它就一個大的組裝車間,它需要一定的測試裝備,它需要設計,它不需要那麼多的投資。”
大批企業通過買圖紙、組裝風力發電機賺到了鉅額的財富,但是,這種方式生産出來的風力發電機,真的適合中國嗎?
李大華:“你比如説耐高溫、耐高寒,像風沙地區,像內蒙寧夏風沙地區,如何增加這個防護罩,如果防沙塵,如果使在低溫情況下還能保證很好的運行,像我們這種(擁有自主技術),隨時我們都可以不斷的優化,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的優化,不斷的改進我們的設計,而你買來東西,那是絕對是不行的,你不可以改動任何一點東西。”
記者:“為什麼不讓改動呢?”
李大華:“他要保護他的知識産權,産權是他的嗎。”
然而,在追求利潤的衝動下,大批的企業不管圖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撒出大把鈔票迅速換回圖紙,甚至有的企業都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
閆淩宇:“關鍵就是説,這些圖紙沒有得到廣大應用,比如説我們國內有個企業,它機型在國外只裝了幾台機器,然後圖紙就買回來,然後在中國就大面積的安裝,這樣實際上是不太。”
記者:“把中國當了實驗品?”
閆淩宇:“他不管你實不實驗,這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閆淩宇告訴記者,在缺乏整機製造基礎的情況下,大批企業涌進風力發電機製造行業,很難説是福還是禍,因為國外失敗的案例並不是沒有。
閆淩宇:“曾經有一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製造商叫NEG Micon,他就是因為齒輪箱,他為全球的所有的風力發電機組都換了一次齒輪箱,這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破産了。”
大批企業買來圖紙後,很短時間就開始大規模生産,並且簽下鉅額訂單,這也導致目前一些國産兆瓦級風機已經出現問題,達不到標準,返修率很高。而採訪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福所長李俊峰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風機的質量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
李俊峰:“一般的風機就説要有必須要有三年的運行經驗,才能投放市場,我們國內原來放寬了,按照這種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法風機了,我們為了促進國産化的時候就説放寬了這個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也認為,在整機製造基礎不紮實的情況下,大批買圖紙生産的風機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一旦大規模出現故障,鉅額的維修費用,對生産企業和風電場來説,都將是一場災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這個風電我們現在這樣的階段,還是應該以研發突破為主,或者試驗示範階段的推廣,而不到商業化大規模推廣的時候。”
國內自主研發企業又面臨著市場怎樣的尷尬境地?
目前,靠著買圖紙以及銷售提成,國內大批風機生産企業實現了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擴張,然而根據國外地理環境設計並製造出的設備,能否經得起中國特殊環境的考驗,還需要時間考驗。而國內一些搞自主研發的企業,又面臨著市場已經被瓜分的尷尬境地,誰能笑到最後,來看看我們記者的進一步調查。
面對買圖紙的企業,大舉佔領國內風電市場的現象,3年來自主研發風電技術的瀋陽遠大企業集團總經濟師賀先文這樣告訴記者。
瀋陽遠大企業集團總經濟師賀先文:“這個確實著急。”
雖然賀先文很著急,但瀋陽遠大仍然拒絕了多家國外企業出售圖紙的邀請,在他們看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能根據風電場的特點設計風力發電機,一定會給企業留下後患。
賀先文:“就是買來圖紙照圖生産,直接切入市場直接就開發風場了,實際運營效果並不太好,它的故障率高,峰值不穩定。”
就在遼寧的一個建成6年的風力發電場,記者看到,幾十台風機中已經有2台風力發電機停止了運行,正在維修。
賀先文:“因為中國的風場的含沙量很大,雖然在製造過程中採取了密封措施,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要吹到變速箱裏去,市場反饋信息來看,這部分的故障率返修率都很高。”
賀先文告訴記者,變速箱一旦損壞,維修起來成本驚人。另外,由於風電場往往在野外,因此,大型吊車拆卸變速箱的費用也高達60萬元左右,這對企業來説,都是經營上的風險。
瀋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淩宇:“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話,不知其所以然的話,風險會始終伴隨著你,而且風險是非常大的。”
目前,瀋陽遠大針對國內風場特點,設計製造的1.5兆瓦的雙饋式風機已經研發成功,並且通過了半年的試運行。
賀先文:“那麼這種實驗過程仍然保持了發電效率高,運行平穩,無故障這樣一個特點。”
目前瀋陽遠大靠著自有技術,已經拿到了200台1.5兆瓦風機的訂單,採訪時記者還發現,為了解決國內風電場風沙比較大的難題,瀋陽遠大還投入了5000多萬,研發了不需要變速箱的直驅式1.5兆瓦風力發電機,並且很快就將進入測試階段。
閆淩宇:“我們著急的不是別人手裏的錢,我們著急的是我們怎麼樣把這個技術,得到更深紮實的掌握,然後到未來去開拓市場,到世界範圍內去開拓市場。”
同樣在瀋陽,華創風能公司總經理李大華也告訴記者,他們決不會購買圖紙,目前他們憑著自有技術,已經實現了85%的國産化率,並攻克了風機最核心的控制系統,通過了國內權威機構的檢測。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功率曲線可以看出來,當我們這個風速達到13米到14米的時候,從這曲線能看出來,我們的這個風機就可以滿發了。”
記者:“國際上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李大華:“處於一個領先水平,這個標準是處於一個領先水平的。”
李大華告訴記者,雖然研發技術導致他們起步比較晚,但好在不算太遲,他們今年就獲得了150台訂單,預計收入達到十幾億元。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那麼明年我們就是要300台,到2012年産能就要達到500台。”
半小時觀察:朝陽産業更需要避免投資衝動
從前兩天我們節目報道的光伏發電、多晶硅,到今天的風電設備,這些朝陽行業還沒真正壯大,就出現了重復建設,産能過剩,這種的産業輪迴速度實在太快了,不僅讓企業措手不及,而且也嚴重影響相關産業的健康發展。究竟是誰造成了這樣的局面?是企業看不清未來?還是我們的産業政策有失誤?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我們的政策制訂者和企業經營者深思。
我們看到,在這些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的新能源産業背後,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就是地方政府的GDP衝動,因為新能源投資經額大,對地方GDP貢獻大,而且又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審批門檻低,於是地方政府紛紛上馬類似項目,送土地,提供銀行貸款,你爭我搶,大幹快上,最終導致了這個朝陽行業的早衰。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只有更好地遏止住地方政府的政績衝動,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更大地發揮作用,我們的産業也許會有更健康的發展。
上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發佈鼓勵進口技術和産品目錄2009年版的通知》。其中,風電設備有三項條款分別已從鼓勵進口的先進技術、鼓勵進口的重要裝備及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三部分中被剔除。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