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孟慶海 記者:付豫 攝像:劉勳、李培、徐勝、陳艷波)
>>>>>>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昨天我們介紹了廣電行業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和突破,今天我們來關注文化藝術演出團體在文化體制改革上的創新。文化大省江蘇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故鄉,最近就正好有一台來自江蘇的京劇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
激烈的競爭激發出演員們的活力
2009年8月19日,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了現代京劇《飄逸的紅紗巾》,這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慶祝建國六十週年的獻禮劇目之一。故事以抗戰為歷史背景 表現了一名留洋歸國的熱血青年投身革命直至獻身的感人經歷。在表演結束後,很多觀眾涌到臺前熱烈鼓掌,久久不捨離開。而其中不少年青觀眾,是第一次來看京劇。
面對此次演出獲得的一片叫好聲,率團進京演出的總負責人顧欣顯得若有所思,他更為關注的是,《飄逸的紅紗巾》在未來能夠實現的商業價值。
江蘇演藝集團總經理顧欣:“像紅紗巾,桃花扇,其推廣,營銷是非常差的,我個人認為,遠遠不夠,應該在市場上贏得更多的回報,或者它的商業價值遠沒有體現出來,藝術價值體現出來了。”
如何讓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取得雙贏,是顧欣最為關注的問題。江蘇演藝集團作為全國第一家進行事業單位全員改制的演出團體,從演員收入,以及演出場次及質量來看,五年以來的表現堪稱搶眼。但是改制之前的江蘇各演藝單位,卻完全不像今天這樣充滿活力和朝氣。時任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的顧欣,對當時體制下各演出單位的狀態深感無奈。
顧欣:“我也覺得那樣的體制走不下去,我也感到迷茫,觀眾也不知道我們江蘇的某個劇院在演什麼節目,我們的演員忘了我是幹什麼的,我不是為觀眾服務的,我不是為市場服務的,我知道我是明年爭取一級,有個戲去爭取梅花獎,主要精力就是這個,我們的拼命為國家一級演員爭取待遇的時候,他忘了這個待遇是應該由觀眾叫好,來形成的社會地位或者説藝術地位。”
由於與市場脫節,演員的演出機會寥寥可數,這種而事業單位裏吃大鍋飯的情形,更是讓許多演員失去了上進的動力。
《飄逸的紅紗巾》主演演員李潔:“閒在家裏,混一天是一天,覺得很閒。”
演員周媛媛:“輕鬆,沒有棱角,只有幾句臺詞。”
2001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將江蘇省歌劇舞劇院、京劇院等幾大直屬院團進行整合,成立了演藝集團,顧欣受命擔任集團總經理,2004年8月,江蘇省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演藝集團所屬11個院團一次性整體轉企改制,實行全員身份置換,這意味著所有院團人員不保留事業單位身份,而以市場主體身份參與競爭。消息傳來,大多數人感到惶恐不安。
江蘇昆劇院演員錢振榮:“企業就是自負盈虧自生自滅對不對?是這種狀態,所以大家聽到這個以後就非常震驚,炸了鍋一樣,然後感到不理解,應該説很憤怒。”
記者:“如果是讓你們自生自滅的話,你們就滅了,當時是這樣想嗎?”
錢振榮:“對,是的,當時就想,這個崑曲這個東西,當時你説沒有國家的扶持沒有國家的保護,你説讓它推向市場肯定不行。”
江蘇昆劇院,是當時反應最激烈的院團之一,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第一個確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江蘇昆劇院著名昆劇演員張繼青主演的《牡丹亭》。但是,昆劇演出,在普通的觀眾群裏卻逐漸消失了它的影響力,備受冷落。
錢振榮:“記得有一次我們到常熟,到了那個劇場,那個劇場經理説,你們來幹嗎,我説我們來演昆劇,演昆劇,多少錢一場,我們説2千塊一場,他説2千塊,給你們3千塊,你們回去吧,就是他不需要我們演,覺得這個崑曲到我們這來也沒人看。”
柯軍:“當時我們很多的同志都上訪。”
11個院團的演員們到了省政府門口靜坐了一整天,被勸回來以後,顧欣和各個院團之間開始了漫長的溝通對話。
記者:“這場談話談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顧欣:“僅昆劇院,前後對話七次,一次是從三點到晚上10點。”
柯軍:“就是説崑曲文化遺産你們憑什麼把我們改成企業。”
顧欣:“越需要傳承保護的文化,東西,越需要通過觀眾,市場來激活它們。”
錢振榮:“沒有市場那麼你把它推向市場,那不是就讓它自己滅亡嗎?”
顧欣:“你為什麼要抵制,中國文化的路如果是渺茫,你是國家一級演員有什麼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你能存在嗎,中國京劇都沒有幾個觀眾了,你説你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你知名度不如周傑倫了。”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懷疑以及痛苦的思考。一部分人開始面對和迎接他們人生中這次重大的轉折。在改制後,江蘇昆劇院原來的院長按照改制的政策,選擇了退休,而柯軍通過競聘擔任了院長,他上任之後,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柯軍:“就是每一個一級演員,不要講你過去你獲得了什麼,哪怕你是梅花獎在我這裡都是沒有用的,那是你的過去,走市場必須走當下和未來,所以説要求他們一年要舉辦兩個個人專場,第一個個人專場是三個摺子戲兩個個人專場是六個摺子戲,連續五年劇目不能重復,那麼他們每一個人身上就有30齣戲。”
按表演場次和觀眾上座情況拿效益工資,這一下激發了演員們創作的積極性,也開始意識到為觀眾創作和改進劇目,五年來,在相互的競爭和激勵中,江蘇昆劇院逐漸打開了局面。
錢振榮:“每個星期六必須演,一開始觀眾很少,但也堅持演,然後演到現在,5年下來觀眾就非常得多。”
柯軍:“以前我們的收入,演出收入只有9萬塊錢振榮,那麼我上臺以後我們第一年的演出收入就達到35萬了,就這樣成倍往上漲,演出場次也是的,從235場一直到313場到388場,一直到去年的528場。”
怎樣讓現代觀眾走進劇場,怎能讓他們喜歡傳統文化的演出?
江蘇省全面推進轉企改制,把過去高高在上、陽春白雪的文化演出單位推到了市場第一線,激烈的競爭激發出了演員們的活力。但是他們手中的劇本還是演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老本子,他們的表演方式還停留在歷史之中。怎麼讓現代觀眾走進劇場,怎麼能讓他們喜歡傳統文化的演出,這成了新的挑戰。
這幾張照片是昆劇《1699桃花扇》的宣傳照,把古老的昆劇藝術放在地鐵裏拍攝,看得出來,策劃者想賦予昆劇強烈的時代氣息,女主角單雯擔綱主演《1699桃花扇》的時候,年僅17歲。她是通過海選的方式,最終成為這出耗資千萬的大戲主演。
“就是從來沒有想到過,我父母也是長昆劇的,二十幾歲都是跑龍套,不可能有機會,我出來正好是16歲,年齡很小。”
體制改革後江蘇演藝集團,招聘了大批的青年演員,江蘇昆劇院也充實了很多青春靚麗的後起之秀。如果讓他們演出一齣昆劇的偶像劇,古老的昆劇藝術會煥發出什麼養的活力呢?這是否能給演出市場的運營方式帶來更多的啟示呢?但是,這個做法立刻引發了資深演員的反對。
柯軍:“讓青年演員來演,我們都反對,他們怎麼能演得好,小蘿蔔頭小丫頭騙子,崑曲還沒唱好呢,搞什麼,讓他們去演。”
顧欣:“我是要推到市場上,所以我想問你一個,在你不懂崑曲的一招一式,在你選擇崑曲的時候,你首先看演員漂亮,還是看他的一招一式好,這個很顯然。”
2006年拍攝的《1699桃花扇》劇組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0歲,這對劇團講究論資排輩的慣例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來決定産品生産,這個普遍的經濟規律卻跟無時不在和舊觀念産生衝突。 除了演員青春時尚,集團還請到美國的舞美設計,也請到了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作文學顧問,男女主角的繡花則是由“蘇繡皇后”姚建平來完成。她的工時,每小時要以千元的價格計算。
但是如此大的投入,去哪融到足夠的資金量?誰會把錢投入並不是十分景氣的戲曲市場?顧欣苦苦思索後,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這還要從江蘇省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的惠民演出説起。就是每年集團跟政府簽訂演出合同,企業到農村到基層演出,政府來為老百姓買單,採取的方式是每次演出給予補貼,而節目受歡迎,政府就會預定更多的場次,加大投入。
顧欣想到,既然江蘇省對文化産業有明確的扶持政策,為什麼不比照惠民政策的方式,按照先付款後付貨的方式來操作《1699桃花扇》呢。於是他請來政府部門審查看戲。這齣戲精良的策劃和效果然得到了肯定。顧欣和江蘇省政府簽訂:《1699桃花扇》兩年之內,要在江蘇省學校、社區、農村演出100場,每場補助2萬元。這就是200萬,而且是“先付錢後付貨”,再加上創作基金的100萬扶持,股欣拿到了300萬的前期投資。
顧欣:“江蘇黨委政府對藝術生産,一方面支持改革,,支持你走向市場,對公益文化加大投入,很支持,不是養人,養單位,是養崑曲。
(2006年3月17日,《桃花扇》在保利劇院首演,演員謝幕贏得長達12分鐘的掌聲,1699桃花扇》隨後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並和十大國際級藝術節簽署展演合同兩年來,投入1500萬元的《1699桃花扇》,贏利5000萬元。
怎樣讓傳統文化走齣劇場開拓更大的空間?
《1669桃花扇》的轟動,證明了即使像崑曲這樣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古老劇種,只要創新,一樣能贏得觀眾。京劇《西施歸越》、歌舞劇《在茉莉花盛開的地方》等劇目也相繼取得巨大成功。歌劇《紫禁城的故事》還在荷蘭國家大劇院作為建院首場演出。但是,僅靠演出+票房的簡單模式,要做大做強文化産業,還顯得單薄。怎麼讓傳統文化走齣劇場開拓更大的空間?江蘇演藝集團開始了新的嘗試。
秦淮河畔的南京,2500年的建城史,中國的四大古都之一,但是,在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交融的過程中,它的傳統審美,地域風情在逐漸走向邊緣。錫劇,揚劇等一大批發源於江蘇,曾在南京盛極一時古老的劇種,被越來越多的人淡忘,不僅是在江蘇,在全國很多地方,傳統戲曲蕭條的現狀困擾著很多文化人。
儘管知道方向,但是文化到底怎麼做才能稱之為産業?在集團改制以後,顧欣沒有一天停止過這樣的思考。
江蘇演藝集團總經理顧欣:“如果光是戲,票房,不是我要做的。”
就在顧欣苦苦思索的時候,他聽説了一件事,一個多年前的同事張繼平,在90年代初離開江蘇交響樂團,下海經商,後來做得非常成功,正準備贊助集團所屬的交響樂團500萬元的演出經費。
顧欣:“被我知道後,半路給截下來了,我叫他不要贊助。”
他就是張繼平,當時,他是上海通達能能源集團的董事長,總資産超過20個億。他一聽股欣不要他贊助,不免吃了一驚。很快,兩人見了面。
江蘇演藝文化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繼平:“他的意思就是説你給500萬,你不可能永遠給下去就是,還不如你,能不能過來,過來我們幫助我們一起,大家一起來做點事情就能夠把演藝劇團,看看用什麼方式,能夠把演藝劇團明天做得更好就是。”
而事實上,曾經在交響樂團演奏提琴的張繼平,對於江蘇省文化體制改革一直有所關注,他最終被顧欣説服了。他和江蘇演藝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了江蘇演藝文化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項目就是建設佔地1500畝的中華戲曲文化博覽園。
張繼平:“那麼你真正做到是以演藝為核心的這麼一個,以文化和創意作為主要就是盈利手段的,而不是以其他。”
記者:“那比如説我們想象裏面,京劇這一塊的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和感受的東西什麼樣的,現在想想一下?”
張繼平:“頤和園裏面的那個唱春樓的這麼一個三層戲臺的一個模式,很可能,比如他的旁邊,他是賣文房四寶的,他是龍寶齋等等的就是,但是給人就是一種非常濃厚的一種北京文化。”
中華戲曲文化博覽園的第一期的投資約40億,資金通過市場運作, 戰略投資者投資全部投資到位。而張繼平本人更是全部賣掉了經營10年的能源集團公司,將所有資金全部投入進來。
記者:“你認為你做這一塊,這個利潤完全可以超過以前的能源公司?”
張繼平:“我相信會超過的就是,因為這,就這一塊,文化産業如果説你要做好了的話,你發揮它最大的這種文化特性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裡面的東西做不完的東西,非常多非常多就是,我比較看好它的前景。”
按照公司的計劃,中華戲曲文化博覽園會在兩年半後在人們眼前完全的呈現出來,那個時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整合了演出,商業,展覽,旅遊等資源的産業鏈將會呈現出怎麼樣的生機呢?而江蘇演藝集團,也在為這充滿了美景的未來尋找更強大的資本力量。
顧欣:“爭取今年能成為演藝類的第一個上市企業的話,這個資本就不是這個概念了,通過産業的運作能到幾千倍,下一步,我要帶領團隊,下一步就是要上市,爭取在今年。”
就文化體制改革的問題,經濟半小時還專訪了文化部部長蔡武。
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産品既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它也有産品的屬性,商品的屬性,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整個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那麼我們發展文化的思路就是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濟性文化産業的發展,兩個輪子驅動,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戲再好,如果你得不到,沒有市場的認可,沒有人買票去看,沒有這個經濟效益,你怎麼能實現你的社會效益呢,再好的戲不去演,沒有市場的檢驗,沒有經濟效益,而且也不會産生社會效益。”
半小時觀察:用市場激活文化 用文化影響世界
一個國家的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固然反映在GDP、人均國民收入等一些主要的經濟指標上,但如果更深層次地看待問題,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擁有偉大的文化。
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僅限于功夫、剪紙、方塊字、唐裝漢服,事實上,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涵既包括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生命力,還包括現代中國蒸蒸日上的活力。我們是一個工業産品的貿易順差大國,但同時又是一個文化産品的貿易逆差大國,文化逆差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外國人不了解中國,這會越來越限制中國對外經貿交流的發展空間,束縛中國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提升。而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是為了激活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這曾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然而近20年來,缺少了國家財政供養,絕大部分院團無法在市場上獨立生存。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成為發展的障礙。事實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不觸及體制變革,無法標本兼治地解決院團發展的沉疴頑疾。只有正視文化的産業屬性,認識到絕大多數藝術價值需要通過市場價值來展現,這樣的改革才能真正帶來活力。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