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01:謝國忠認為,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趨於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經濟從此步入正軌,謝國忠認為中國大多數公司還不具備海外並購的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中國公司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圖片02: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認為,隨著銀行體系出現問題,這場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不斷加重,危機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圖片03:李稻葵告訴記者,他認為現在總體上講,是我們走出去的大好時機,當然這個走出去需要非常非常謹慎,需要全方位的作戰,需要全方位的思考,不能只是一個在商言商,它是要輿論的、外交的、法律的、社會的各種手段同時要出臺。
世界經濟何時復蘇?
(主編:孟慶海 記者:鄢聞余、熊曼琳、周羿翔、莊嚴 攝像:徐勝、貢存、李培、白羽)
昨天幾位經濟界人士對是否存在第二波金融危機展開了爭論,不管怎麼説,隨著經濟形勢惡化,全球經濟承受的壓力正在迅速增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商業銀行和吸儲機構,去年第四季度虧損262億美元,創下了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最高記錄,而在全美8500多家商業銀行和吸儲機構中,已經有252家被列入“問題銀行”名單,比去年第三季度增加了81家,繼華爾街投資銀行之後,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也滑落到崩潰邊緣,這再次給實體經濟拉響了警報。
世界經濟下一步究竟會走到哪個方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復蘇的曙光?
美國記者:“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頻頻出臺各種強力干預措施,力圖將危機範圍限制在金融領域,但從最新的經濟數據來看,金融危機已不可避免的禍及實體經濟,惡性循環已經形成,新一輪危機將會直接點燃第二波金融風暴,導致美國經濟崩潰,並引發破壞力更加巨大的全球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到底對實體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第四季度GDP增長環比由上季度增長2.8%轉為下降0.3%,其中消費下降3.1%,私人投資下降1.9%,自2007年12月進入衰退以來,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了360萬個,目前失業率高達7.6%,是16年來的最高點,而據估計,今年失業率可能會上升到9%左右,失業集中部門由建築業、金融業向製造業和零售業擴散。
英國記者:“這場金融危機的觸角已經伸向了英國的實體經濟,英國已經出現了房地産市場低迷,汽車銷量下滑,零售業銷售疲軟等現象。”
英國房地産業遭遇重創,目前,平均每套房産的售價同比下降了約3千英鎊,降幅達12.5%,出租房屋平均租金也大幅下跌了25%,英國第二大消費品汽車的銷量出現了連續5個月的下滑,同比下降21%,為應對市場低迷,有的企業甚至把工作時間減少到了每週三天。
經濟危機爆發以後,英美等發達國家都紛紛出臺救市措施,但是民眾表示,越來越糟糕的發展形勢,讓他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跌至冰點。
美國記者:“奧巴馬政府成功使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價值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和可能擴大到1萬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奧巴馬認為實施該計劃會對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恢復市場信心、促進信貸流動發揮重要作用,事實上,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形成的複雜性,任何計劃都不能實現在短期內藥到病除的效果。
美國市民:“我為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感到難過,但是我認為在經濟衰退結束之前會有更多的失業者。”
英國記者:“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英國政府已經陸續出臺了不少相關救助措施,例如降低增值稅,對汽車製造業進行補貼等等,特別是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加對失業員工的培訓計劃方面,已經投入至少6億英鎊,當然這種投入與對銀行業的救助計劃相比,數額還是相差不少,從目前的狀況看,這些政策對於整個實體經濟的提振作用也並不明顯。”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消費者購買力受到極大的衝擊,到目前,英國零售業的銷售量已經連續下跌8個月,開業一年以上的商店銷量同比下降1%,有調查顯示,15%的英國人準備增加網上購物的預算。
英國市民:“當然目前的狀況卻是不太樂觀,但是我相信情況會有所改觀,目前我們只需要稍稍留意自己的消費情況就好,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歐美經濟糟糕的狀況,讓我回想去年九月份,華爾街風暴驟起的時候,當時經濟界對危機最具代表性的預測有兩種:一種認為實體經濟畢竟不完全等同於金融體系,世界經濟面對危機,仍然還能保存一部分增長活力;另一種認為世界經濟在危機中會呈現“U”型走勢,大落之後迅速強勁回升。可今年以來的現實表明,這些預測都過於樂觀。那麼,世界經濟下一步究竟會走到哪個方向?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復蘇的曙光呢?
記者:“現在金融危機的影響,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不會進一步惡化?”
謝國忠:“從數字上來看應該是去年第四季度跟今年第一季度全世界都是最糟的,這是世界經濟硬著陸。”
記者:“第二季度有可能更糟嗎?”
謝國忠:“可能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話世界經濟穩定了,但穩定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下滑的話,它自然有底的。”
謝國忠認為因為,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由於存貨消耗和投資下降會有自然的谷底,因此世界經濟會在第二和第三季度趨於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經濟從此步入正軌。
記者:“那第四季度是不是意味著就復蘇了呢?”
謝國忠:“復蘇的話,穩定我覺得跟復蘇是另外一回事,過去我們這20年的話,復蘇的話都是由金融帶動的,既然降息了之後金融火爆,然後引起了消費火爆,然後呢出口上升,然後全世界經濟又火爆起來了,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西方的消費者的話,那個負債率都很高的,所以它去杠桿化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所以西方的消費要火爆起來的話,這是不太可能的。”
記者:“如果把不可能設定一個時間是多長?比如三五年後?”
謝國忠:“美國回來要5年,過去我們都是看美國的嘛,所以你自己不跟美國脫鉤,另外自己點一把火的話,就是世界經濟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態要5年吧。”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也認為,隨著銀行體系出現問題,這場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不斷加重,危機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那麼2009年和2010年這兩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那麼是最關鍵的,我們寄希望於能夠在明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能夠見底,能夠穩定住,但是這也恰恰地是取決於政府對實體經過的支持的力度。”
發達國家無論從經濟結構,還是是産業結構,應當説都比發展中國家好得多,那為什麼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特別是汽車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被破壞得最快,最嚴重呢?陳雨露認為,這是因為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會更加尖銳造成的。
陳雨露:“所以它整個的企業的利潤率是很薄的,它就是靠規模,那麼一旦像這種情況的話,一旦全球經濟出現了下滑,那麼全球的需求出現了下滑,那麼馬上它的就會出現虧損,所以這塊對於他們來講,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當然另外一個也是就是來自於,因為是金融系統裏邊出現了危機,那麼因為大家對於銀行方,它的貸款出現了收縮,所以它整個,這些大的企業資本密集型銀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也好,它整個的流動資金得不到保證,現金流斷掉了,那麼它就會出現,它的實體經濟就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
在投資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初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然而發展到金融危機前,投資衍生品市場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開始自我服務,甚至開始自我繁衍,並從7800億最後發展到62萬億的規模,並最終導致泡沫的破裂,並逐漸危及實體經濟。
李稻葵:“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像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應該説還再繼續的惡化,很多的製造,尤其是製造業,很多製造業的廠商,它的銷售量還下降,因此而帶來它的失業、企業的虧損都在加劇,應該説遠遠沒有見底。”
一方面,美歐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破産還在持續增加,而且銀行資産大幅度縮水,目前花旗銀行的市值已經縮水到1/10,歐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金融機構和其融資功能不恢復到正常狀態,實體經濟難以運轉起來,美國以通用汽車為代表的汽車業的虧損、破産和蕭條還在持續蔓延,而一直被外加看好的日本電子業,現在也出現了全行業性的急劇衰退,實體經濟何時能夠見底,此時被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李稻葵:“這個大問號,我們現在還看不清楚,所以他們現在的經濟形勢是比較微妙的、比較困難的。”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能否扮演復蘇的角色?
美國經濟仍然疲軟,即使奧巴馬政府推出的鉅額經濟刺激方案也並沒成為特效藥,而歐盟、日本也陷入經濟低迷的泥沼。著名經濟學家、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最近還預言,2009年是真正的全球衰退年,就連最強壯的跨國公司企業現在也在搖晃。現在,人們把更多的希望投向距離風暴中心稍遠一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看看它們能不能扮演復蘇火車頭的角色。
受世界經濟下行的影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經濟增長也明顯放緩,印度2008年經濟增長率為7.1%,低於上年度9%的增速,據印度聯合工商會報告,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不斷的侵入實體經濟,印度金融服務、信息科技、消費商品、零售業均面臨挑戰。
記者:“在經歷了連續四年的瘋狂上漲之後,印度房地産市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國內市場供求變化的牽制,正進入近年來最為低迷的一個時期,業內專家預計,2009年,印度的房地産市場還是處於一個價格修正階段,要恢復買家信心、使房地産業恢復到以往的繁榮景象,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大幅降溫風險,印度政府宣佈了一項約60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包括調降增值稅以降低物價、刺激消費、撥款激勵紡織及出口等多項産業,此外,印度央行12月6日宣佈,將回購利率從7.5%降至6.5%,為該行10月份以來第三次降息。
國際輿論指出,在發達國家整體經濟出現顯著下滑的條件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已成為穩定世界經濟的關鍵,據預測,今年,印度,菲律賓,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仍將保持8%的速度,這些國家正在以比人們預料的更快速度成為一支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
馬丁•沃爾夫:“我們一直説的,出路一定在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的市場,這些國家不像西方那樣,什麼都有,消費潛力巨大,我們需要從新梳理國際經濟框架,這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挑戰。”
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不斷加大,消費需求這時候成了市場上最稀缺的資源,而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蘊藏的巨大潛在需求,一旦釋放出來,就將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但這場金融危機畢竟是一場蔓延全球的風暴,到底如何權衡其中的風險與機遇,在經濟學家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
謝國忠告訴記者,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迅速從發達國家蔓延到眾多新興市場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産生強烈震蕩。
謝國忠:“對東亞影響最大的,像韓國,台灣,新加坡,你看出口的話下降三成,四成都很多的,這個比東亞金融危機的時候還嚴重。”
謝國忠認為,包括東亞,印度和俄羅斯等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受到劇烈衝擊的主要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謝國忠:“一個是資本,比如説在俄羅斯股市裏面,外資要撤走,所以引起了股市大幅度下降,第二個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以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下降了,第三個是製造業出口的話大幅度下降。”
但是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則認為,從全球來看,新興國家實體經濟受到的衝擊要小得多。
陳雨露:“因為新興經濟體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跟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直接的聯絡度還沒有那麼高,這是一點,那麼第二點,新興市場國家,它畢竟和保持著比較旺盛的需求,比較旺盛的需求,所以説在這次金融危機來了以後,這些需求不會説像發達國家那樣迅速的,出現了一個迅速的下降,所以我們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講那麼也會後續都會受到影響,但是相對而言,那麼他們受到的影響,從力度和時間那麼都有緩衝的餘地要多得大。”
今年像中國和菲律賓、印度等新興國家都提出了保持經濟增長,其中中國的目標為8%,陳雨露認為,面對金融危機威脅,中國及時出臺了十大産業振興規劃,投資總額4萬億,因此,中國的實體經濟危害程度是可控的。
陳雨露:“如果是我們這個,按照這樣的一個規劃,我們對於這四萬億的投資裏邊,相當的一部分能夠及時地、準確地投入下去的話,我們要少來一些政績工程,少來一些形象工程。而真正的要注重它的經濟效益,同時注重它的社會效益,那麼我想的,對於實體經濟的,它的影響會在我們可控的範圍之內。”
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則認為新興國家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新興市場國家現在是兩極分化,分成兩大類,兩極分化,好的這一極,中國,我們外匯儲備非常多,我們的經濟的宏觀經濟的還有金融形勢應該説非常穩定, 另一邊呢,像巴基斯坦,像東歐國家,這是另一個極端,那麼處在中間的,是印度、韓國、俄羅斯。”
李稻葵認為,在新興市場國家當中,面臨嚴重問題的是中、東歐地區,工資高福利水平,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力本來就趨於下降,吸引外國投資不力;而目前碰到的出口急劇萎縮的局面,讓過度依賴出口的中東歐經濟更是出現了大幅的下滑。
李稻葵:“這些國家的經濟情況可能會在未來這半年,甚至於一年之內惡化,因為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些國家不像中國經濟,這些國家對於這個外資的依賴,尤其是這種債務的依賴,不是直接投資,是債務融資的依賴是非常嚴重的。”
新興經濟體在金融市場受到的衝擊比發達國家還要大,據英國《經濟學家》截至去年12月29日的統計,全球股市下跌達40.7%,其中新興市場下跌了55.2%。其另一統計顯示,2008年1月1日至10月22日,除人民幣升值6.9%以外,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韓國貨幣均大幅貶值,幅度分別為24.8%、20.1%、8.7%、38.7%和31.3%。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陳雨露認為,只有美國經濟走出了低谷,全球經濟包括新興市場經濟才能真正走出低谷。
陳雨露:“亞洲金融危機為什麼沒有造成全球的經濟衰退?那麼就是因為對於美國和歐洲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打擊,但是這一次情況完全不同,所以什麼時候美國和歐洲它的經濟見底,然後開始復蘇,那麼也就意味這全球經濟開始復蘇,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夠動用所有的資源,政府的資源和民間的資源,能夠撐過那麼歐美的發達經濟在低谷裏邊徘徊的這幾年最嚴峻的這個時期。”
謝國忠:危機中中國可以創造世界
金融危機爆發半年,它的破壞力確實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當去年大多數企業股價暴跌的時候,素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砸出近200億美元高調出擊,希望能大舉抄底。結果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月28日公佈年報説,去年第四季度投資的收益驟降96%,全年表現創下巴菲特1965年接手公司以來最糟糕的紀錄。而對手握鉅額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説,怎麼用好這筆財富,也絕非容易的事情。
受金融危機影響,許多海外大型公司面臨著從沒遇到過的財務或經營危機,其中以上遊原材料行業的公司處境最為艱難,而這也給中國企業展開海外並購帶來了難得契機。
2008年8月,中石油和中石化聯合出資約20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石油公司Peruana公司;2008年9月,中石化以20億美元投標收購了Tan gan yi ka石油公司;2008年10月份,有7家國內企業與國際礦産大亨德勤集團溝通,希望收購其在海外的部分油田和礦山;2008年10月到12月,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至少8起海外油氣資源並購案例,涉及金額數百億美元,預計2009年將有更多海外油氣並購案例發生。
美的集團日前與廣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受讓其所擁有的全部42.36%華淩集團股權,正式成為華淩的第一控股股東。
全球礦業風起雲涌的並購大戲中,中鋁出演了最大規模的一場並購,2月12日,中鋁宣佈與力拓達成195億美元交易,將獲得力拓旗下九大核心礦産的股權,有望增持力拓股份至18%,成為這一全球第三大礦産資源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同時將提名2位非執行董事進入力拓集團董事會,此外,中鋁還進行了多項海外投資,包括投資澳大利亞昆士蘭鋁土項目、收購世界排名第九的秘魯銅業公司等。
數據顯示,如果將中國鋁業對力拓股份的大規模收購排除在外,2008年中國公司海外收購交易的平均規模為2.29億美元左右。
弘毅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趙令歡:“這個可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重視,和希望中國崛起之後,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這麼一種心願。”
林毅夫:“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産業升級有相當大的空間。”
中國企業積極推進海外並購,實際上也是將國外廉價的資源與國內強大的製造能力結合起來,這給中國帶來了更鮮明的亮點,不過,這些國外的資源會不會變成燙手的山芋?現在出手的時機是不是合適?除了收購,我們是不是還有其它的做法能夠更好的在這輪調整中佔得先機?再來聽聽專家的觀點。
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即是挑戰,也是機遇,陳雨露認為,中國應該利用好這次危機,認真調整好産業結構。
陳雨露:“我們需要核心的資源,需要核心的技術,需要核心的人才,需要核心的國際商業網絡,這是最重要的四個東西,那麼這次的金融危機使得這樣的四個核心的東西,在全球都出現了價格大幅度回落的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説因為中國,我們現在有三十年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外匯儲備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手裏邊有真金白銀,那麼就可以去獲得。”
李稻葵:“對於我們大型企業而言,至少有這麼三個方面的機遇,一你是獲得資源的機遇,因為資源價格大幅度下降,第二個機遇是我們對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這個也是大好機遇,那第三類投資機會,在我看來是品牌和渠道。”
李稻葵向記者舉例,僅僅美國通用汽車一家公司,其下就擁有凱迪拉克Cadillac、別克Buick、雪佛蘭Chevrolet、旁蒂克Pontiac、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土星Saturn六個品牌,儘管通用汽車目前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巨大困難,但是其産品的品牌、科技研發能力和銷售渠道仍然是位居世界前列的。
李稻葵:“我認為現在總體上講,是我們走出去的大好時機,當然這個走出去需要非常非常謹慎,需要全方位的作戰,需要全方位的思考,不能只是一個在商言商,它是要輿論的、外交的、法律的、社會的各種手段同時要出臺。”
但是對於這樣的機遇,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卻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
李稻葵:“我們買一個樓,那也挺好的,沒人跟你搗蛋是吧,買個公司裏面那麼多人的話你怎麼管?我們自己人都管不好,怎麼去管外國人呢?”
謝國忠認為中國大多數公司還不具備海外並購的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中國公司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他提出了另外一條思路。
謝國忠:“中國現在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場地,是世界上最火爆的場地,那有錢的有才的人都跑到我們這邊來,所以我們這一把火燒起來後,我們變成世界中心了,所以根本不用説人家坐在那邊的話,是一個俱樂部,我們點把火,我們就是一個俱樂部了,不要擠人家的。”
記者:“你的意思是説別的俱樂部散了,我們完全可以邀請他們這些會員到我們這個俱樂部來玩。”
謝國忠:“你像華爾街一半人沒工作了,矽谷的話就是納斯達克掉一半,天天裁員多麼慘哪,現在都等著,全世界他們眼睛都看著中國,就是覺得中國很有錢,如果你創造這個世界的話,以後中國20年就是發展好了。”
半小時觀察:抑制衝動、防範風險
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中國企業紛紛出手抄底國外的資産,到底現在是不是出手的最佳時機,經濟學家們也莫衷一是。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黑石董事長史蒂夫.施瓦茨曼,他説,金融危機讓現在便宜的金融資産俯拾即是,對於手握現金的私募股權投資者來説,現在到處都是機會;另一個人是股神巴菲特,巴菲特的名言是“別等知更鳥叫再入市”,去年以來,他用200億美元高調出擊,但是我注意到,結果是這兩位大師級的投資家現在都賠的一敗塗地。
我們提到這兩位投資家的經歷並不是堅決反對中國企業出手抄底海外的金融資産,而是希望出手之前應該深思熟慮,如果抱著投機的心態冒進,也許我們不是抄在底上,而是抄在了腰上。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次金融衰退,日本和今天中國面臨的情況特別相似,大批的日本企業去收購美國的資産,美國人甚至驚呼:"日本在收購美國"。但是歷史已經證明,這些收購讓日本企業大傷元氣。他們為這次國際化衝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次金融危機受到的衝擊比較小,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金融業還相對封閉,中國金融行業高杠桿、高風險的産品很少;而我們現在海外投資損失最慘重的正是這些高風險的金融資産,譬如中投對黑石、摩根斯坦利的投資,現在浮虧都超過一半,其中對摩根斯坦利的50億美元到去年底只剩下了10億美元,這些教訓讓我們印象深刻,因此,在進行海外並購時,對這些高杠桿、高風險的金融資産是我們應當高度警惕。我們也特別想對手握現金的中國企業説,抑制衝動、防範風險。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