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周人傑 記者:王亞丹 攝像:徐勝)
點擊觀看本期節目視頻<<<<
阜陽市是安徽省的農業大市,大旱的天氣給農民的莊稼帶來極大的威脅,在阜陽市政府的統一安排下,人工降雨、田間打井、人工灌溉的場面隨處可見,不到3個月的時間,阜陽市所有耕地兩次過水的達到了80%以上。
記者在潁東國家糧食儲備庫看到,儘管已過了賣糧的高峰,但前來賣糧的農民還是絡繹不絕,在阜陽市潁東省級糧食儲備庫記者了解到,從6月5日收糧開始截止到7月14日,已有13600噸小麥入庫,農民賣糧的積極性不斷增高。
眼下夏糧收穫正在接近尾聲,不過,老天今年似乎並不幫忙,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國北方冬麥區大部分省份出現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而到了收割期,夏糧産區出現又持續強降雨。在這樣的局面下,夏糧收購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我們今天到産糧大省安徽去看看。
半年內兩次遭災,對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講可是致命打擊
從去年十月下旬開始,我國南方大部分省份出現了罕見的乾旱天氣,截至今年3月30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08億畝,其中農作物受旱3883萬畝。而安徽省更是遭受到了50年不遇的大旱天氣,從去年十月至今年3月,全省各地無明顯降水,並且旱情持續加重。
阜陽市潁州區王店鎮胡廟村村民王振先:“我今年60多歲了,我實話,當時旱的真的夠勁兒,有多少人都説今年的麥子完了,沒有了,不賣這個麥子了。”
60歲的肖彥春是阜陽市潁州區小郢村的村民,全家7口人,種有8畝麥田。去年十月,肖老漢播種完小麥,一家人就盼著今年有個好收成,沒想到,大旱的天氣給了肖老漢當頭一棒。
阜陽市潁州區小郢村村民肖彥春:“幹得,旱得,麥苗都耷拉下來,卷到一起去了,就是説再不澆它它的命就保不了,就完了。”
肖老漢將兩個大紅色的福字貼在房門上,盼望著福從天降,他每天出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門前祈求老天能下點雨。
肖彥春:“當時我們愁得那就沒辦法,天天夜裏睡不著覺,愁得這個麥苗如果幹死了吃什麼,老百姓就是靠著地嘛,你地裏沒有收成你吃什麼。”
然而,肖老漢一天一天的期盼,換來的卻是持續的乾旱,旱情不僅沒有削減,反而越來越嚴重。家裏的8畝麥苗,眼看著逐漸發黃。
肖彥春:“那時候也愁啊,愁得很。”
就在肖彥春老漢為自家8畝麥地,遭受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發愁的時候,與他相隔上百里的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的彭玉彬,也在為持續乾旱的天氣一籌莫展。
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村民彭玉彬:“就是那個麥苗,只有這麼高一點點,人家北方其它地方的麥子都已經長得很好了,按照往常來講,那個麥子都應該長起來了,應該把田地都蓋住了。”
彭玉彬在當地是個富裕戶,10多畝的麥田去年打下了9000多斤糧食,賣到了近萬元的收入。為此他開了家小賣店,還做個小本買賣。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沒想到,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卻遇到大麻煩。
彭玉彬:“我們大概想都不能收糧食了,麥子都不能收了,都是絕收。”
阜陽市是安徽省的農業大市,大旱的天氣給農民的莊稼帶來極大的威脅,僅以阜陽市和蚌埠市的懷遠縣為例,阜陽市麥地共有745萬畝,其中受旱達到670.8萬畝,成災面積324.7萬畝。懷遠縣小麥播種面積162萬畝,受旱面積近160萬畝,成災面積達到80萬畝。
阜陽市副市長劉紹太:“從1953年以來遇到的一次特大乾旱,我們800多萬畝耕地,750萬畝小麥應該説當時是全面受旱,而且是很嚴重的。”
老彭告訴記者,年初的乾旱,幾乎讓全家人看不見一絲希望,眼看著田裏剛出土的小麥慢慢發黃,靠天吃飯的農民只有等待。
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村民彭玉彬:“一開始認為今年的麥子都絕收了。”
去冬今春,遭遇大旱的不只是安徽阜陽一個地方,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8省冬小麥最大受旱面積達1.62億畝,其中嚴重受旱6864萬畝,佔8省冬小麥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一。這場旱情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廣、受旱程度之重,歷史罕見。如此嚴重的旱情之下如何保住夏糧産量呢?
阜陽市潁州區小郢村的村民肖彥春告訴記者,去年十一剛過,他就意識到今年可能會有旱情,但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次旱情竟是50年不遇。
阜陽市潁州區小郢村的村民肖彥春:“如果不遇到旱麥苗最起碼得長到這麼高,能長了一尺高,就像今年的旱情,連半尺高都不到,剛剛出土,剛出地皮,只有那麼高,只有3、4公分那麼高。”
為了抗旱保苗,肖老漢起早貪黑,又打井又買水管,忙個不停。
肖彥春:“我們在地頭打了一眼井,這麼粗的管子整個可以擺到那頭,有兩畝地那麼寬,來回輪著走著澆,不用管了,儘管噴了,就像噴灌機那樣似的。”
對肖老漢來説,自打井澆灌自家的8畝耕地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面對全市近千畝的農田乾旱,想要抗旱卻沒有那麼簡單。2008年12月12日,一份阜陽市政府簽發的抗旱保苗的會議通知,下發到各縣鄉每一個領導手中。記者注意到,這份通知比全省抗旱通知整整提前了一個月。
阜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紹太:“在強力督查的實際情況下,截止到就是年初,年十二吧,就是正月十二,基本上我們的小麥灌溉到98%以上。”
在阜陽市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各鄉鎮一下子忙得不亦樂呼。人工降雨、田間打井、人工灌溉的場面隨處可見。不到3個月的時間,阜陽市所有耕地兩次過水的達到了80%以上。
劉紹太:“政府投資,光市級,就是鎮以上我們投入了大概1500萬,加上縣、區和鄉鎮以及村這一級,總的投入八千萬。”
在安徽省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從今年1月份開始,安徽開始了大規模的抗旱行動,旱情因此得到了充分的緩解,小麥的長勢讓農民對收成有了新盼頭。
肖彥春:“老百姓就是靠地,如果地裏沒收成高興啥,你就高興不起來,一看莊稼長得漂亮你能不高興嗎?”
就在安徽舉全省之力,抗大旱、保春灌的時候,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及時啟動了I級抗旱應急響應,財政部提前下撥四項補貼1116億元,支持抗旱和春耕。北方冬麥區投入抗旱人數最高的一天達1238萬人、開動機電井118萬眼,各地完成抗旱澆灌面積1.37億畝。然而,就當好不容易度過大旱,夏糧豐收在望的時候,不作美的天公卻又再次變臉。
2009年5月,正當農民順利地擺脫了乾旱的困擾,進入小麥收割後期的時候,不作美的天公又突然下起雨來。安徽省北部包括淮北、蚌埠、亳州、宿州在內的四個市、九個縣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影響。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導致有兩百多萬畝的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芽,總量大概佔全省産量總量的9%左右。”
無論是旱災,還是雨災,都會給靠天吃飯的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旱災會讓剛破土的麥苗乾旱枯萎,耕地大面積減産;而雨災則會讓已經成熟的小麥轉眼間發芽、發黴,導致糧食賣不出去,一年的辛苦付之東流。
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村民彭玉彬:“在收割期間,我們收著收著突然就下雨了,連續好幾天,一個星期左右。”
記者:“這個雨對小麥有什麼樣的影響?”
彭玉彬:“就是我們收著收著就不能收了,地裏也爛,麥子一收上來沒法曬,沒有太陽。”
兩次災情,都讓彭玉彬家趕上了個正著,這是老彭今年收的小麥,家裏10多畝小麥地,只打下了不到7000斤糧食,比去年減産了近3000斤,而且小麥出現了芽麥。
彭玉彬:“有的芽子一曬一撮,它都掉了,這些小麥留著幹什麼,留著以後換點面,換點吃的,這個也不行了,只有換面,就是頭上發黑的,這都是壞的,你看你看,我找你能看到,主要就是天氣不見太陽,沒法收,你收回來也是壞,長到地裏面也是壞。”
記者:“好的小麥佔你收的7000斤小麥多少?”
彭玉彬:“百分之二、三十吧,損失的還是很大啊。”
多災之年,安徽省小麥産量仍比去年增收17萬噸
半年之內,先旱後雨,兩次遭災,這對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講,可以説是致命打擊。可即使是在這個多災之年,安徽省的小麥産量仍然比去年增收了17萬噸,單産達到了334.5公斤一畝,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跡。但是,不少農民收下來的小麥卻出現了出芽、品質下降的問題,這個難題該怎麼解決呢?
記者在潁東國家糧食儲備庫拍攝到的畫面看到,儘管已經過了賣糧的高峰,但是前來賣糧的農民還是絡繹不絕。不僅如此,還有很多經紀人也加入到賣糧的行列。
賣糧農民:“每畝的平均産量最低最低也得達到700斤至800斤,900斤以上。”
記者:“你今天來賣了多少糧食?”
賣糧農民:“賣了一萬多斤。”
在阜陽市潁東省級糧食儲備庫記者了解到,從6月5日收糧開始,截止到7月14日,已經有13600噸小麥入庫。農民賣糧的積極性不斷增高。
河北省三河市衛生局黨組副書記王振亞:“原來受了點災,但是受災減産量不是很大,後邊暴雨對我們這一塊影響不是太大。”
阜陽市糧食局局長史建華:“我們這個糧食收購以來,我們採取了很多服務措施,包括我們多設收購網點,方便農民賣糧,我們一開始就聯絡了鋪底資金35個億,35個億這個概念就是説可以收到190萬噸,完全可以滿足農民的賣糧需求。”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農民賣糧的積極性如此高漲呢?記者了解到,2009年6月,國家出臺了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規定白麥每斤8毛7,紅麥和混合麥每斤8毛3,這個價格與去年相比,白麥提高了1毛錢,紅麥和混合麥提高了1毛1。
史建華:“這個提高的速度非常之大,從2006年開始這四年國家每一年都提升小麥最低收購價,一年比一年高。”
採訪時記者了解到,現在農民種地享受到的國家政策遠不止最低收購價這一項,此外還有糧食直補每畝62元,良種補貼每畝5毛錢,按每畝需要種子30斤計算,每畝能拿到15元錢。於是,肖老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阜陽市潁州區小郢村村民肖彥春:“它的成本只有300多元,300多元錢包括收麥、割麥、種麥選地,選地一畝地只要幾十元錢,包括化肥補貼的錢一起計算,去掉這些(每畝地)只花200多元。”
記者:“那一畝地能賺多少錢?”
肖彥春:“一畝地能賺500多元錢,500元、600元這樣。”
與肖老漢相比,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的彭玉彬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小麥出現了芽麥,無法達到最低收購價的標準。
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村民彭玉彬:“我家屬都要哭了。”
就在老彭為賣不出糧食而發愁的時候,6月底,國家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緊急出臺了一份針對受災地區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工作的通知,放寬收購標準。將過去的小麥不完善粒8%的收購標準,放寬到20%。以8%為基數,每高出一個百分點,扣該等級收購價的0.5%。
老彭家10多畝耕地今年共産下了近7000斤小麥,幾乎全部出現了芽麥,其中20%不完善粒的糧食,按照放寬以後的標準賣給了糧站。
記者:“它的品質是不是下降了很多?”
安徽省懷遠縣糧食局局長王友芳:“品質影響不大。”
看了老彭的故事,我們一定會問,老彭10多畝地3500公斤小麥只賣出去20%,這樣的比例老彭還是虧本,但是老彭卻不是這樣認為,因為剩下的80%小麥他還另外找到去處,這算盤一打,老彭只賺不賠。
採訪時記者還了解到,去年由於糧食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為了有一個穩定的收入,農民按照最低收購價基本上將小麥全部賣給了中儲糧庫和地方糧庫,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市場。而今年市場的價格與最低收購價基本持平,麵粉加工企業、糧食經紀人以及飼料加工企業紛紛進入市場直接從農戶手中收糧,給農民賣糧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記者:“芽麥對你們生産麵粉有很大影響嗎?”
安徽省蒂王集團鴻翔麵粉有限公司董事長湯世強:“也不大,我抓一點給你看看,它這上面如果有一點點黑頭,你看這上面,國家也是完全可以收購的,黑頭的如果生産出麵粉是這個比例一百斤小麥能生産75斤,有帶一點黑頭之後它也能生産到73斤,就是這個麵粉廠它的附加值稍微低了一點點,影響不是很大的,對麵粉的品質也不是影響很大。”
採訪時記者了解到,儘管國家放寬了收購政策,但是還有很多農民手中的芽麥甚至達不到國家放寬的標準時,農民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就是把這些糧食直接送到加工企業。
記者:“你的7000斤麵粉除了20%賣到糧站之外,其它的全賣了嗎?”
蚌埠市懷遠縣找郢鄉時湖村村民彭玉彬:“對,賣掉了。”
記者:“賣到加工廠了嗎?”
彭玉彬:“對。”
記者:“加工廠給你的價格是多少?”
彭玉彬:“8角3分那樣。”
老彭手裏剩餘的80%的小麥就是這樣賣掉的,價格同樣是每斤8毛3,老彭從中賺到了4548元。與去年的6480元相比,老彭今年在減産斤3000斤的情況下,賺回了5710元。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我們測算了一下,全省預計大概能收120億斤小麥,如果按照每斤小麥的價格,比去年同期提高1角3分來算,全省農民大概增加收入15.6個億。”
農業社會化服務迅速發展有效促進了夏糧産量和農民收益的增加
旱災、強降雨,半年兩次大災,安徽冬麥區的農民卻還實現了收入增長,這應該得益於國家近幾年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2009年,中央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1230.8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而除了資金支持、科技支撐,農業社會化服務迅速發展也有效地促進了夏糧産量和農民收益的增加。
2006年,執行最低收購價的第一年,經過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批准,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正式掛牌成立。
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開展國家政策性的糧食交易活動。”
由於開通了網上交易平臺,由傳統的舉牌競價到現場電子競價,形成了遠程網上交易同步進行的新模式。
葛亮:“現在的目前方式是採取集中委託,過去是採取分散銷售,採取這種集中委託的方式它的優點在於交易平臺成了一個交易中心,信息發佈中心,和一個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7月21日,在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記者看到,産自黑龍江的玉米正在交易中。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告訴記者,交易市場的品種繁多,中央及臨時儲備的稻穀、小麥、玉米以及臨時儲備的進口小麥、中央儲備食用植物油等所有政策性糧油,都可以在這裡進行交割。
記者:“你們從每一筆交易當中收取多少的交易手續費?”
葛亮:“我們按照當時最低收購價招標的要求,我們當時是最低的是千分之零點八。”
和其它的交易不同的是,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這裡全部是現貨交易,但是買賣雙方卻沒有直接的現金交易,買方把全額貨款打到批發市場,由批發市場帶其結算。
葛亮:“我們在後期的銷售過程中,基本上賣方的企業和買方的客戶是沒有直接的資金往來,而由批發市場代為結算,這樣我們在規定的結算期結算完成以後,我們會根據關規定把貨款交給財政,或者是歸還農發行貸款,這樣有效的保障這個資金的安全。”
半小時觀察: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
夏糧收穫將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連續6年增産,終於打破了以往糧食連續兩三年增産之後就會減産的“怪圈”。正像節目中所看到的,這個奇跡的取得並不在於老天爺風調雨順。相反,在2009年國內遇到了一個多年罕見的重災之年,國際上受金融危機影響,農産品價格暴跌。在內外部環境都不利的情況下,還能創造夏糧生産奇跡,打破農業生産怪圈,更主要的力量來自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
200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強調,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中突出加強農業基礎的保障作用。2009年,備受關注的“中央1號文件”再次鎖定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尤其是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實施臨時收儲制度,糧食收購托市,讓農民吃了定心丸。
與此同時,《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增糧千億斤生産能力建設規劃的發佈,進一步營造了穩定糧食生産的政策環境。各地積極出臺配套措施,加大對糧食生産和農業的投入。利好政策緊密出臺,強農惠農真金白銀,有效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激發了地方重農抓糧的主動性。在和天災的較量中,政策利好加上農民增産增收的信心贏得了勝利。
農業穩,天下安,胡錦濤總書記就強調指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首先要把農業穩住。只有農業政策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農民種糧才能依然充滿信心,糧食生産才能突破天災帶來的困境。
責編:劉岩
內容